朱自清先生讲到文章欣赏时曾说:“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细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当引导学生咬住字句,细嚼出其中浓密的滋味。
如《春》中描写春雨时有这样一句:“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写得十分贴切。我问:“作者为什么用牛毛、花针、细丝三种东西来比喻雨呢?不嫌重复吗?”这一问引出了不同看法。议论一番以后,学生领悟到作者选的这三个东西都很细,且牛毛还有形容雨密或多的意思,花针形容雨点微弱的闪光,细丝形容雨丝连绵不断。这样咬文嚼字以后,学生无不钦佩作者观察的准确,用词的贴切,表现的鲜明。
又如《劳动的开端》写吴运铎第一次挑煤跌伤回家,母亲问:“你吃过饭吗?”吴运铎回答:“我不饿。”这是答非所问,虽然没有解释语,却委婉地表达了吴运铎复杂的心情。我问学生:“为什么吴运铎不肯直截了当地说没吃饭呢?”提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的意思,品味作者独运的匠心。
文章字句的揣摩,实质上是丰富内涵的领悟,通过咬文,嚼出滋味,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好比善饮者能敏感鉴别一杯酒,就有敏感鉴别一切的酒”。
(此文在《荆州日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