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展现了21世纪我国教育的良好前景。“标准”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有不少教育专家也都认为,以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为基础的教育,必将突破学校院墙,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延伸到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中的数字化的信息(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教学课件以及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谓图、文、声、像并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单一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认知规律,使教学活动更具多样化、形象化、共享性和高效性,能更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学习是学习者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和工具,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信息技术资源环境创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偏好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与统一要求的、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更具主体化和个性化,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探究欲,激发了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21世纪的语文教学,不能再沿袭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式或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应革新进取,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理念为指导,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感悟,主动探索,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年来,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者努力优化语文教学,开发情感领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情感世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涵养感情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要旨。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往往忽视了语文的情感性。杨再惰教授就尖锐地批评了这种现状,不无忧虑地指出:“面无表情的语文老师,望着几十位同样面无表情的学生,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同时告诫我们:“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能靠告诉、讲解,又不能靠强制、命令,因为那样产生的只是虚情假意。”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践证明,在创设情境、愉悦学生心理、拨动情感琴弦、唤起情感体验等方面,以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为突出特征的电教媒体,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荷花》伊始,用多媒体播放荷花录像,并配以古筝名曲《出水莲》。当清幽婉转的旋律响起,婀娜多姿的荷花图交替出现在屏幕上,学生惊喜地叫起来:“哇,好美呀!”这时,笔者趁机引导学生用一个词形容看到的荷花或想象中的荷花。音乐情境的创设,很快将学生的认知带入了“情感发展区”,情感的诱发又唤起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触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此时,学生们真是妙语连珠:“千姿百态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冰清玉洁的荷花!”“含苞欲放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思维如放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将具体生动的形象和语言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学生调动已有的言语单元,根据画面形象,形成新的语感。在兴趣盎然的激情表达中,全班学生积累到了更多的词汇,并将它们一并纳入了自己的语汇体系中。因此,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为学生建构起了新的知识链,而且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可谓“课即始,情即生”。
(二)运用信息技术,引发探究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群疑并兴,方能骤进。”疑问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和创造意识,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性地解决问题,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
在学习《将相和》伊始,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廉颇负荆向蔺相如请罪的画面。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①将和相是哪国人?②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③他们为什么不和?④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和好如初?⑤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然后,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内,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设有召集人、记录员、网络操作员、汇报人、时间控制员。随即,学习小组在笔者提供的网站中寻找相关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并将所学的要点记录在“专题学习记录表”内。
在学习小组自主读书、合作探索学习后,每个专题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这种交流和协作,使学生对《将相和》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全面、深入、具体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现在和氏璧还存在吗?”“廉颇和蔺相如的品格是21世纪的人应该具有的吗?”……于是笔者又向学生提供了相关网站的地址,教给他们一些搜索信息的方法,鼓励学生继续上网学习。同时,笔者还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用电子小报、资料卡等形式将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发送在网上。在这节课中,笔者充分发挥了合作探究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作用,在不断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逐步深入地开展学习,尊重学生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又如,在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学生了解了小壁虎、老牛、燕子、小鲤鱼尾巴的功能。这时,教师就可播放一些其他动物的活动情况,以激发起学生探究其他动物尾巴功能的欲望,并可引导学生通过网上检索,了解到老虎、蜥蜴的尾巴是战斗的武器;老鼠的尾巴是偷油的工具;响尾蛇、狐狸的尾巴是用来行骗的工具……
开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既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高级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主动参与
信息技术的优点之一是直观形象,能使人的认知透过丰富的语言文字,认识那些未曾知或不易知的事物。在直观形象面前,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觉进行探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作画,以此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例如,《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草塘景色,文字优美、生动,表现了草塘的可爱:“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在理解这段文字时,学生对“鲜绿色、翠绿色、墨绿色”这几种颜色似懂非懂,即使查字典也很难准确理解这些色彩,甚至混淆不清。于是,笔者先给学生提供一幅草塘的轮廓图,然后让学生打开画图程序,引导他们找出这几种颜色,最后让他们将这几种颜色由远及近填入相应的位置。这时,笔者利用计算机进行交互教学,将真实的草塘录像放给学生看,让他们将录像中的草塘与自己所画的进行比较,检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笔者还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文字的积累与背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还调动了学生的眼、手、口、耳等多种器官参与语文学习,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运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个性表达
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中,通过借助多媒体,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拓展了学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语言和表达语言。
在《荷花》这篇课文中,叶圣陶用“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种句式写出了荷花的姿态美。为了让学生领会和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荷花,并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反映这段文字的录像,然后把画面定格在一池不同姿态的荷花上,并配以轻快的音乐《采莲曲》。这时,我启发诱导学生:“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呢?咱们也来学学叶爷爷用‘有的……’句式说说吧。”轻快美好的音乐能激发人无限遐想。此刻,学生的想象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到了荷花塘边,而各种姿态的荷花也正用绽开的笑脸迎接着学生们……学生闭目倾刻便思如泉涌,纷纷说道:“有的荷花在微风吹拂下一起一伏的就像在捉迷藏!”“有的荷花挨挨挤挤的靠在一起仿佛在一起跳舞。”“有的歪着脑袋,好顽皮呀!”“有的藏在荷叶底下在和青蛙姐姐说悄悄话呢!”“有的亭亭玉立,像刚出浴的少女。”……虽然这些表达像诗一般而且充满个性,但笔者并不满足,而是继续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美!是啊,荷花的美不是用语言说得尽的,她时而像刚出浴的少女,时而像调皮的顽童……还是让我们一同分享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荷花情结吧!”于是笔者打开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写荷花的网站,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阅读。学生们很快便找到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周敦颐的《爱莲说》……每篇文章几乎都配有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和美丽的风景图片。这时,有的学生给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配音,有的读得摇头晃脑,有的若有所思,有的还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合作朗诵……看到学生们余兴未了,笔者又把话题引导到写作上:“同学们,相信你们也想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喜爱之情吧,那么,现在就把你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写下来。只要你们像叶爷爷那样按一定顺序,把真情实感付诸笔端,那么也能写出像《荷花》、《荷塘月色》那样优美的文章。”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资料库,里面呈现出《荷花》等许多名家的作品及其对写作荷花手法的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写作表达方式,学习名家的写作技巧。
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推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化、个性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网络资源图文并茂,形、声、色兼备,形象地呈现出课文的意境及其主题内容,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认知、感悟、语言、审美、创造等各项能力的重要发展时期,教师应因势利导,广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实现信息技术资源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同时,教师还应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自主发展平台,以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如何正确而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让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全面和谐、有个性地成长提供沃土?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此文在《中小学管理》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