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林小学“新生活教育”校本培训模式探索
“导语”“梯度协商”是我校全面实施校本培训的一种创新模式,它遵循着“凸显个性、尊重差异、体现多元、互动生成”人性化的管理原则,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分起点、分层次提出不同的研修内容和重点;对于不同个体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依靠团队的力量让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资源的共享,在全方位的对话、交流与共享中获得整体的提高。
(一)背景介绍
“十五”期间,在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绣林小学艰苦探索,积极开展了“新生活教育”课题实验,本着“为儿童生活而学,为儿童生活而教,为儿童生活而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为宗旨,建立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育策略,形成了以“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为价值取向的新时代生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以“新生活教育”理念及叶澜教授的动态生成理念为指导,探究出了“积淀底蕴—参与体验—总结提高”的研训结合的动态校本培训模式。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逐步得到了增强。
我国教育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当我们用理性审视新课堂,发现课堂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有的教师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打着“新课程理念”的幌子,却强调机械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新课程呼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丰富复杂的课堂现象,出现在教师眼前。教师们面对新课程理念显得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传统的校本培训总是对教师们寄予过高的希望,于是,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力求在整体的活动中,在短期内达到统一的标准,可事与愿违,因为教师们的差异太大,整齐划一的培训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
新课程的实施孕育着美好的生机与希望,这理应成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崭新舞台。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冷静思索: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行为习惯、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真正实现教学品质、教学技能及教育理论素养的全面提升。
基于传统校本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考虑到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的客观存在,对教师培养方面就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高度重视每一个教师个体,满足每位教师成长的需求。因此,我们提出“梯度协商”式的培训模式,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案例陈述
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标志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迎来了一个走内涵发展的新时期。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推动课改的关键。为此,我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践着“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师训目标,运用“梯度协商”式培训模式,努力使教师体验培训的温暖,发展的乐趣,创造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到精神的充实,人生的幸福,帮助教师重铸职业审美的人文信念,引导教师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
1.总体目标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系列平台,确保我校教师实现“三年入门,六年成熟,九年成才,十二年成名”的总体目标,形成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运行机制。
2.教师分类
根据有关理论思想,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把我校教师分为三个梯度,即①新手型教师,②职业型教师,③专家型教师。
3.具体要求
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客观存在,在教师培养方面就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高度重视每一个教师个体,满足每个教师成长的需要。应按照一定的指标对教师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层次教师采用不同的协商方式及评价方式促进每位教师工作的改善与专业成长。为此,我们采取“点”、“线”、“面”相结合方式,即从作为校本培训“点”的教师,作为“线”的教研组,作为“面”的学校三个方面,构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运行机制。
4.培训策略
为了适应新形势,根据我校实际,学校搭建了“多部门参与、深层次渗透”的“研训结合”的动态校本培训平台。其基本做法是以行动研究、案例分析、参与互动、反思实践为主,做到分期培训,分步落实;分层培训,逐步提高。
(1)普通话培训——从“课堂应用”到“普及推广”
2007年我们对全校教师的普通话等级进行了全面核查登记,同时,对教师普通话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对二级甲等以下级的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聘请本校一级乙等教师作辅导老师,在全校教室、办公室、橱窗作宣传布置,提倡师生规范使用普通话,推广普通话。
(2)信息技术培训——从“通识培训”到“分层培训”
教科室与电教中心共同协商,制定了分层教学、共同提高的发展策略。首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十几位基础好的教师进行办公软件Office 2000、Author ware、flash动画培训,成立了服务教学的课件制作小组。其次利用晚上的时间对全体行政人员和青年研修班学员进行创建博客的培训,为广大教师创设广泛交流研讨的现代平台。最后对基础较差的老师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培训。做到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3)专家引路——从“聆听欣赏”到“反思研讨”
我们利用间周一的课外活动组织教师,或听新课程标准理论讲座,或播放特级教师的教学光碟;让教师们在聆听、观看、欣赏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要求青年研修班学员每月撰写两篇“教育叙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分期分批在集中学习时,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全校教师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如今,这种研讨沙龙已成为我校校本培训的固定项目和亮点。
(4)外出观摩——从“吸取经验”到“激情碰撞”
我们每学期都派出二三十人次赴荆州、武汉、咸宁等地学习参观,将外地教改经验带回来传递给广大教师。通过谈体会、上拟制课,向其他教师传达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激发他们做“智慧研究型”教师的信心和斗志,引发他们对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更深沉的思考。
(5)理论学习——从“典型学习”到“积淀底蕴”
每周三的课外活动已成为我校法定学习时间,我们提倡教师们每月读1—2本教学杂志,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并经常性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每月必须做1000—3000字左右学习笔记,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只有教师有了丰厚的理论积淀,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大展身手。
(6)校本教研——从“传统教学”到“有效教学”
根据我校师生的现状,教科室与教务处紧密配合,由教科室负责理论培训和实验指导,教务处负责质量管理,聘请华师教科院郭元祥教授作实验顾问,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制订了低学段的《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低年级数学愉快教学》,中学段的《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数学教学动态生成性问题的探究》,高学段的《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型教学研究》的子课题。
每周三为我校语文、数学教研时间,周四为综合科、英语教研时间,各年级教研组都围绕总课题承担了相应的子课题,再围绕子课题进行教学研讨与交流,其研讨流程为“集体备课—拟定教案—研讨课展示—课后交流反思—提出新的问题”。在研讨交流中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教学艺术和技巧,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7)特长培训——从“学生特长班”到“教师特长班”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开设了学生特长班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但开设教师兴趣特长班,应该是开石首教育之先河。为丰富教师课余生活,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使我校教师逐步向“一专多能”型教师过渡,根据教师个人需求,我校开办了“英语口语训练班”、“器乐培训班”、“健身操培训班”、“简笔画”等多种培训班,以扮靓教师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
(8)主题性学习——从“骨干团队”到“全校教师”
每月我们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讲座,由学校骨干教师针对每个主题进行主讲,然后将资料发放到年办,向全校教师辐射。
(9)网络共享——从“个体交流”到“资源共享”
目前,学校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形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多媒体备课系统、多媒体直播系统、多媒体办公系统及多媒体网络交流平台,鼓励教师人人建博客写博客。校园网正促进着教学形式及教师交流方式的深度变革。
这一系列措施增强了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拓展了培训渠道,为实现教师“三年入门,六年成熟,九年成才,十二年成名”的专业化发展目标撑起了一片蓝色的天空。学校先后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示范学校”、“荆州市校本培训先进单位”、“荆州市先进课题组”。
(三)总结与反思
学校在立足校本,创生智慧,培植文化的历程中,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目标,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验中的分享、激活、行动和支撑,有效地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植根于教师专业发展日常生活中,有计划地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学校的发展远景、教师个人的发展愿望、教师职称评定、教研组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梯度协商”式培训模式,紧紧抓住了四个关键环节:
1.实施长远规划。即以教科室出台的《绣林小学专业成长规划》为长远目标,教师每年拟定自己的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逐步实现教师的职业规划,形成了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运行机制。
2.搭建多元平台。即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网络共享”等培训策略,为教师们搭建多维立体的学习活动平台,使老师们的学习如同吸氧一样无处不在。教师们逐步树立起了学习即工作、学习即生活的人生信仰。
3.立足校本实践创新。“研训结合,动态生成”是我校“新生活教育”校本培训的真实写照,更是“梯度协商”式培训模式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使我校校本培训如潺潺流淌的清泉,不断创生着新的方法方式。近两年,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又瞄准了新的着眼点,我们主要以备课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导教师进行校本实践研究。我们主要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备课入手,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引导教师从“师本”走向“生本”,实施“导学案”备课研究。二是以课堂为载体,以我校十二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理念为指导,以形成“关注生命、关注生活、高效减负”为价值取向的“快乐、高效”的课堂文化为立足点,探索课堂的“一个确立”、“五个优化”和“五种关系”。
(1)“一个确立”即精心确立了各学段语数重点研究的子课题。(2)“五个优化”包括:优化集体备课策略,优化师生关系,优化学习策略,优化研讨方式,优化作业评价。(3)“五种关系”包括: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关注当下与着眼未来的关系。
“一个确立”、“五个优化”、“五种关系”体现了我校新的教育观、新的人才观理念指导下课堂文化的重建,体现了既关注学生当下的生命状态,又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生命教育观。现阶段,我们将继续深化“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文化的研究,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在每个年段积极探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我校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让课堂变成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变成学生快乐成长的沃土。
4.构建校本培训评价机制。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形成了以教师个体“自评”、教师“互评”以及师傅、教研组、教科室、教务处、校委班子成员等多元互动的评价网络。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笔记、课堂测评、基本功等。其成绩折合成学分,计入继续教育证书,作为教师评先选优、参加职务评聘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还将教师个人每年的培训计划、培训过程记录、测评结果记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成为教师“成长的足迹”。此外,学校创造一切条件,让教师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我们实行一年一次的“绣林小学首席教师”评选活动,“绣林小学明星班主任”评选活动,“绣林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等。实行奖励工资等待遇倾斜,并优先提供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的机会,激励教师“成长在学校、成功在学校”,让教师创造更为精彩智慧人生。
教师们虽然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了,科研能力增强了,但真正能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且能起较大影响作用的教师队伍还有待形成,特别是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梯度协商培训模式能满足教师们各自的需求,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作为评价的主体在尺度的把握上很难定准位,有待于进一步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管理模式;作为鼓励教师形成特色的名师工作室数量还有限,工作影响力发挥还不够,组建团队成立工作室,带动教师开展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而提升教师团队的能力是我们今后名师工作室的方向。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但我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学校在教师发展方面遵循着“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完善的自己”这一原则。尊重教师的个性,敏锐地发现每位教师的优势,让每位教师都能在领导的依赖、鼓励中各展其才,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培训过程中,我校涌现了大批的优秀教师、优秀人才。曾任我校教科室主任的刘大革已被聘为广州市南沙一小校长,曾任我校电教中心主任的李智已被聘到新疆喀什师范学校工作,他开发的电脑软件获国家一等奖,我校的音乐教师齐义鸣现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编辑,夏清明校长成为我市小学首位特级教师,耿文松校长被评为首届“十佳”校长,成先中校长荣录为华中师大教育学博士,这是我市仅有的一位教育博士。成先中、蔡隽校长被评为荆州市科研型校长,袁玉和老师被评为国家级明星班主任,徐永香、魏敦广、蔡隽、郑明兰等五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喻长玲、杨慧琼等十多位教师被评为荆州市骨干教师,刘为等6位教师被评为石首市学科带头人,刘娟被被评为石首市教坛新秀。教师们数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叶俊、石燕等教师的二十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奖,王芳、邓苇等教师的八十多篇论文获省级奖。一大批骨干教师参与新课题研究,尤其是校本、教研组内的高密度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已见雏形,如低学段的“快乐识字教学”模式,中学段的“探究型阅读教育”模式,高学段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英语的“快乐教学”模式等特色课堂已呈百花争艳之势,成为绣林小学一大亮点。
“久熏幽兰人自香”,我们有理由相信绣林小学独特的校本培训将如养料般让教师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璀灿。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成长与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Ralph Fessler, Judith C, christensen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5)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此模式获湖北省校本培训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