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古老历史上的这一页辉煌,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瑰丽缤纷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如同面对我们的先人,在他们灼灼的目光注视之下,我们在今天应该更多地做些什么?
(原载2014年第六期《朔方》)
永远的陶
在我家的书柜上摆放着几件我数年前收藏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其器型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从陶质上看,有经过精心打磨的细泥红陶,有夹砂橙黄陶和较少见的灰陶;从形制上看,有罐、碗、豆、鬲、杯等;从纹饰上看则有绳纹、篮纹、弦纹、戳纹、附加堆纹等。常常凝视它们,觉得颇有一种生气并能深深地感染你。这几件出土于固原大地上的陶器,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带着先民们的气息,仿佛在向后来的人们传达或昭示着什么,令人退思。其中有一件造型生动、娇小玲珑的陶埙,更使人浮想联翩。透过这小小的陶埙,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在一堆堆燃烧的篝火旁,先民们在埙悠然起伏的音乐声中欢乐舞蹈的情景。他们也许是为狩猎捕获到的一头野牛在欢呼,也许是为捕到更多的鱼儿在庆祝。快乐来自生活,快乐的生活更是源于创造。原始时代的人们在长期与自然抗争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陶器,也创造了音乐和舞蹈。看似一个小小的埙,一个并不起眼的陶制乐器,它却包含着巨大的进步和文明。其实,从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状况看,陶器贯穿于当时巫术、宗教、祭祀、战争、饮食、音乐、舞蹈、墓葬、渔猎、纺织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文化的角度看,陶器不仅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物质资料用品,同时也伴随每一个人出生、成长、婚配、死亡这一个体生命的始终。
在固原这片孕育了悠久历史的古老土地上,每一处向阳避风的山川沟道的台地上几乎都有原始先民们生活留下的遗迹,仅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出土的各类陶器就达数万件,涉及范围之广泛、遗址分布之密集,几乎和现在的村落一样。以时间上划分,这里先后有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尤以较晚出现的距今四千多年的齐家文化遗存为最多,现已发现二百多处。由于这一时期氏族社会进一步繁荣,农耕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人口也有了较大增加,从而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址较多。这是一笔不可多得宝贵财富。齐家文化的特点是在制陶技术上采用了转速较慢的陶轮来制作陶器,使陶器的产量和种类都有了新的变化。但这种文化的陶器主要以素陶为主,此时曾占据主导地位、辉煌一时的彩陶已是夕阳西下,已不是陶器的主流。
我2003年冬天专程到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参观,为馆内收藏的中华大地上各种文化遗存出土的不同类型的陶器所惊叹。此前我也曾去过甘肃省博物馆和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曾一次出土彩陶两万五千多件,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更为这里异彩纷呈、灿烂夺目的彩陶所折服。但我更钟情、更崇敬的是在生我养我的固原这片土地上出土的各种各样的陶器。以最常见的陶罐为例,它们有的高大,气势饱满,浑身遍布细细的盘旋式绳纹,脖颈处粘贴有一圈泥条饰带,看上去如同一个姿态雍容的贵妇佩戴着一条项链;它们有的娇小,空灵可爱,光洁的身上却长着一双大大的“耳朵”,仿佛在聆听着什么……这每一件经过精心制作的陶的器皿,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沉睡,一经苏醒,横空出世,面容如新,气质超常,不由你不钟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千年前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的祖先,他们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陶器这一划时代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华夏大地上其他意义非凡的原始文化一道共同推进了人类的成熟与进步、文明与发展。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变,是原始人所不能够想象的,但我们更应继承前人的勇敢和智慧,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和文化财富,贡献社会,造福后人。念天地之悠悠,数千年沧桑巨变,原始先民们留给我们的信物,就是他们所创造的那个时代最美、最具人性化的器物一一陶。面对这些灵性般的器物,你只能用心去阅读,用心去感受,因为陶是有生命的,它连接着祖先和我们的脉搏一人类心脏的永远的跳动!
(原载2005年第八期《朔方》)
青铜时代
陶在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被青铜的手轻轻地翻了过去,由于陶在制作技术上发展到了顶峰,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落。在制陶的基础上人们发现了青铜的冶炼术,青铜时代就像某个约定一样一下子就来到了并迅速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由蛮荒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作为女性象征的陶器文化被代表男性的青铜文化所取代。青铜器浄狞跋扈、粗犷豪放、充满张力的图案和纹饰,也逐渐战胜和代替了陶器纤弱秀丽、质朴素雅、细腻工整的纹饰,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阶级社会所尊崇的原则就是强权,所具有的审美标准就是威严。统治者需要、使用的器物与他们严酷、独断的统治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是一致的。
当然,青铜器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大致可分为礼器、兵器、乐器、生产工具等几大类。而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礼器,这是统治者进行祭祀、朝会、盟誓等礼仪活动使用的器物,数量很大。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见到的商代后母戊鼎就属此类。礼器以其独特的形制、精湛的工艺或刻有特殊的铭文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两朝主要活动在今河南、山西等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出土于此。而周朝崛起于陕西周原,它距离我现在生活的地方只有数百里之遥。《诗经小雅丨六月》诗曰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俨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诗中的大原指的就是我的家乡一一固原一带,历史上它处于西周北部疆域的边缘。西周时期的青铜文明自然也把固原涵盖在了其中。我曾经到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国内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一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专门看青铜器,无不为其馆内所藏的美轮美奂、气宇轩昂,甚至连名字都不认识的青铜器物所深深地震撼,可以说它凝聚着历史上那一时期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每一件物品都是灵魂的产物。几年前,我在台湾《葡萄园》诗刊发表过一首《青铜爵》的小诗广周朝的手臂伸过来彳要和我碰杯吗丨一只精美的爵丨令我陶醉不已。其实义周朝的青铜手臂丨穿越了数千年的历史彡在和人类的文明碰杯7轻轻一碰〖在青铜器皿的铮铮声中7整个世界就醉了。”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我当时观看青铜器的沉迷心境和感受。异乡他土的青铜国宝重器,许多年后依然在我的心头熠熠生辉,但我从心底里更看重的是收藏于同样属于国家级博物馆一固原博物馆的两件出土于当地的西周青铜器:一件鼎和一件簋。它们1981年出土于距固原城西约七公里处的今原州区中河乡孙家庄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从青铜器的形制和带状的饕餮纹饰来看,它们当属于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晚期。固原博物馆副研究员马建军在其所著的《二十世纪固原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写道广这座墓葬的发现和青铜礼器鼎、簋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宁夏商周考古的空白,有着特别的意义,而且打破了传统的认识认为西周文化没有越过陇山,其成为西周统治势力和文化逾越陇山〈六盘山〉之西的标志。”最近又有学者论证固原的长城始筑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已两千八百多年,由此相互印证,西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已延伸到了固原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件出土于固原土地上的青铜器物,一鼎一簋,铸造精美,弥足珍贵。虽然数量少,但它们也是中国青铜时代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折射出了固原古老历史文化的光辉,毕竟它也曾经穿行于华夏大地上光芒四射的青铜时代。其后,春秋战国时期,固原的青铜器物出土就更多了,并且成为一种独具地方特点的北方青铜文化现象,也使固原具有了较高的历史知名度,这是很值得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不论是古陶时期的文明,还是青铜时代的文化,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从中不断地受到启发,这样我们才会在前人的智慧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人类创造的文明在我们的手上得到更好的传承,得到更大的发展。
大原
大原是一个很古老的名称,它确切的位置主要指的是甘肃平凉以北今宁夏固原一带。单从字面上理解,它肯定是一个大而广阔的原野或草场,远古时代的固原的确是这样,这里地势略高于四周,是一个平缓的原地,水源充沛,草木丰茂,适合于人类居住和放牧。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彡严狁等族先后游牧并定居于此。那时候的“大原”一定是非常的壮丽:一望无垠的草地像绿色的绒毯平展展地铺开,草地上的河流像一条条丝带缠绕在它柔软的身躯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烁烁,现出碎银子一般的光亮,辽远而静谧;各种各样的野花在自由地舒放,它们是草地上的公主,因为它们是最美丽的;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享受着永远都吃不完的美味;飞舞的蝴蝶在花丛中尽情地展露着它们五彩斑斓的身姿,一切都那么生动,一切都那么鲜活。我想,谁都不会否认,自然的原生态的美才是人间真正的美。这真是一块“逐水草而居”的好地方。日渐强大的犬戎经常侵扰周的边界,周天子忍无可忍,“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大原见《后汉书,西羌传》〉。周穆王将犬戎逐出了周的疆域,把它安置在了大原,犬戎因祸得福,在大原这块肥美的土地上得以休养生息。后来在大原崛起的猃狁也不断地侵袭周的领土,他的先祖也许就是犬戎,但他没有他的先祖幸运,最终被周宣王派大将尹吉甫打败,大原也被正式纳入了周的版图,猃狁从此失去了对这块土地的主宰权,成为周的臣民。此后,历东周、战国,经先秦、两汉,大原也以各种名称在历史中出现过,但这里始终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处,其文明进步的程度显然朝前迈进了一大步。周宣王征服大原猃狁族的辉煌过程以诗的形式在《诗经,小雅,六月》中有明确的记载,这也许是周人为了炫耀自己武力征服弱小民族所取得的战绩,但却使“大原”一名最早见诸史籍,也使今天的固原得以在历史上扬名。《诗经》中关涉固原及征伐俨狁的诗歌有三首,全出自“小雅”:《六月》《采薇》《出车》。其中《六月》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周的大将尹吉甫从备战、出征、取胜到获得荣耀的全景式过程,这是一首有景有物、有声有色、夹叙夹议的优美叙事诗。诗曰: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俨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整个诗有六段,这只是其中的一段,也是最精彩的一段。每一辆高大的战车都由四匹健壮的雄马拉着,上面载着全身戎装的战士在大原平阔的大地上驰骋,严整威武的王师怀着勇于赴敌的无畏精神和对国家的一种责任,最终征服了外族的人侵,文武兼备的指挥官尹吉甫名声大振,也由此被万邦取法瞻仰。这是发生在固原这块土地上远古时代的一场战争,其结果是加速了当地文明的进程,这对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是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原载2008年第五期《六盘山》)
厚重的秦长城
登上固原市区北面的明庄梁,这里地势较高,向南可以俯瞰固原新区,一座座醒目的崭新建筑尽收眼底,令人振奋。向西望去,宽阔的原野上静卧着一条不见首尾的“长龙”,若隐若现,又如黄色的大地上隆起的脊梁,由西而来,蜿蜒起伏,向东而去,气势夺人,这就是著名的战国秦长城。历经了两千多年风雨岁月的侵蚀,古老的长城已没有了昔日的雄风,也丧失了防御外敌的作用,它见证着一段腥风血雨的历史大于它的存在。它的一头连接着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它的另一头延伸到了现代,站在颓圮的长城之上,举目望去,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会向你袭来,让你有种饱经沧桑的感觉。
长城是古代最主要的防御工事,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几乎每个国家都修筑长城,以抗御外族的人侵和掠夺,此后千百年而不绝,到明代还前后修筑达十八次之多,古代的“边墙”,就成了今天的万里长城。固原在战国时期是古西戎族的义渠、乌氏戎聚居的地方,秦的统治者先后与这里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数百年的战争,直到秦昭襄王时〈272—251年)固原才被纳人了秦的版图,秦昭襄王于是在固原北面“筑长城以拒胡”。后来的史学家常常讲固原在历史上处于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点上,恐怕这就是出处。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洮河东岸,东北至内蒙古包头西北,穿过固原的这一段秦长城是由甘肃静宁县进人西吉县,经原州区东行至彭阳县,东北出境到甘肃镇原县,在固原境内长约两百公里。秦长城在固原的历史上发生了许多的事件,演绎出了许多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件不可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