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形势变过来了!其变化之快之大,是令人振奋的。工分值钱了,超产有奖了,人们的手头也松活得多了,农民们又看到用自己的辛劳所能换来的好光景。更深刻的变化潜藏在生活的深处,那是人的变化,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动带来的人的思想面貌的变化,是新的人、新的思想的诞生和成长,农村青年开始有可能按照自己的心愿,选择合理的生活道路了。这样的巨变,给文学创作,特别是短篇创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能不能发现这种变化,就看你有没衧一双“见微知著”的眼睛;能不能揭示这种变化,又看你有没有善于“以小见大”的艺术功力。我觉得,《绿色的山岗》的作者,既是敏锐的,也是匠心独运的。他为我们揭开了当前农村新生活的帷幕,不但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农村青年崭新的思想风貌,而且努力挖掘了他们精神变化的物质根源。小说饱含诗意地描绘出,当前农村中新的人、新的爱情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增长,封建传统观念和腐朽的旧意识的受到冲击,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诗情浓郁的新生活画幅。这在当前的短篇创作中,还是很难得的。
作者表现新生活的手段,是巧妙的。他没有正面、直露地罗列生活现象的变化,而是透过一个农村少女内心的矛盾,透过她在爱情上的抉择和苦恼,来揭示生活深处新与旧,健康与陈腐的剧烈斗争的。从春天到秋天,我们跟随着金芳姑娘三次探家的足迹,走进了农村生活的深处,也走进了金芳和玉柱的内心世界,目睹生活的变迁和新人的丰采,感染着强烈的时代变动的气息,大有如走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我们是透过金芳姑娘表情丰富的眼睛,看山村,看县城,看新人,看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契诃夫说,好的小说“在人物身上应当能够让人感觉到产生他的那个人群,那个环境”。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篇常见的写青年农民爱情生活的小说,其实,爱情的线索不过是作者开启社会生活之门的一把钥匙。这篇小说的可贵在于不是正面地、更不是孤立地描写爱情,没有把爱情仅仅看作属于个人感情范畴的问题,而是从一个农村姑娘选择爱人时复杂矛盾的心情里,发现了内容丰富的社会问题。金芳的爱情生活中充满着引人深思的政治的、经济的内容,爱情问题与社会问题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在金芳这个“有幸”进城当了临时工的农村姑娘的身上,集结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她向往着“绿色的山岗”。那里是她的家乡,有她心爱的青年玉柱,她的感情与家乡千丝万缕地联结着;另一方面,在县城里,她面临的则是帮她“活动下工作”的“恩人”、顶头上司曹局长盯着她的“发馋的眼光”;是向她求婚,使她厌恶的副县长的儿子。她在这两种对立的环境中间踯躅徘徊。每当她探家后回城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矛盾啊!在感情上,她依恋着家乡山村和伙伴玉柱。在理智上,为了生计,她又不得不回到城里去当临时工。原来,经济的原因是如此直接地制约着她的感情,她的婚姻。那个帮她“活动下工作”的局长,敢于“发馋地瞅着她,下作地笑”,就因为他手中有权,掌握着金芳的经济命脉。那个又矮又丑的副县长的儿子,显出“一股叫人不能消受的神气”,向认为让金芳嫁给他“有十二万分的把捤”,是因为他依附着父亲的权势,向金芳求婚变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这些人是寄生在特权和城乡差别上的霉菌,是生活中残余的旧势力,他们给金芳姑娘的心灵罩上了一层阴影。假如农村生活依然停滞不前,金芳一家依然“愁吃愁穿”,那么金芳的归宿只能是曲意奉承局长大人,或者违心地与副县长的儿子成婚,保住“工作”,求得“转正”,永远去过那种不合于自己愿望又没有爱情的生活。事实上这是很多农村姑娘忍痛走过的路。在农村形势好转之前,摆在一个农村姑娘面前的道路是多么狭窄!要么高价聘嫁出去,等于卖自己,卖青春;要么设法“走后门”,到城里工作,寻个挣大钱的女婿。在某种情况下,这可能演成一种变相的出卖青春。舍此之外,实在没有更美好的路可走了。嫁给真心爱着的穷庄稼汉么?不要说父母不同意,就是自己也不能不为婚后“愁布票也花不出去”的穷日子想一想呀!金芳这个忠于自己感情,不愿出卖自己的姑娘,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矛盾面前深深的苦恼着。然而,世事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好转,金芳内心的正当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获得了现实土壤和支撑的力量,她不再怕“解除协议,打发回乡”的威胁了,她终于望见了“一条称心的也是现实的新路”,毅然挣脱了庸俗生活的困扰,金钱和特权织成的罗网,回到了可爱的绿色山岗,回到心爱的玉柱身旁。这才是她应该选择的合理的生活道路。小说通过一个姑娘内心的历程,表现出比爱情本身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内容。
这篇小说也许是属于侧重歌颂的作品吧,但它并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对那位局长和那个副县长公子的揭露虽然作为“暗场”处理,但仍然是有力的,不留情面的。在某种意义上看来,这两个人物所代表的腐朽势力暂时还是很稳固的,他们至今悠然自得地漂浮在生活的上层,在小说里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但我们读小说时没有压抑之感,相反,我们强烈地感到新生活的激流在滚滚向前,新生的力量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这是因为,作者很善于在美与丑的对立中,在明朗与阴暗的色彩对照中,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真实地表现出生活中的新兴力量必然能够战胜腐朽的力量。以“局长”、“公子”为代表的旧势力和以玉柱为代表的新生力量,象一明一暗的光影,投射在金芳的心胸,通过她的感受和辨析,相互比较,妍媸自明。由此可见,无论是侧重歌颂或侧重暴露,能否写得好,关键在于处理好光明与黑暗的辩证关系,在于把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我以为,能否发现和刻画新人的形象,是正确表现新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反对“******”的“根本任务论”,但决不忽视创造真实可信的新人形象的重大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篇小说刻画了刚健的新人玉柱的形象。在他身上,没有旧式农民的自私和狭隘,没有因循守旧和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他爱集体,爱事业,热衷于新计划,对农村的未来充满信心,“成天价快快活活”。他有觉悟,有骨气,厌恶“走后门”,卑视依仗父亲权势的寄生虫,宣称“宁可打光棍,决不买媳妇”,作者反复描写他对金芳“淡淡的嘲讽”,确是捕捉住了人物性格的“点睛”之笔。他的“嘲讽”中,有挚爱,有隐痛,还有对社会上不公平现象的愤懑。他和那位副县长的公子,不可能正面较量,但作者暗下针砭,遥相映衬。两个青年都显得“傲”。公子哥儿的傲中,带着特权气味,带着寄生性;玉柱的傲中,含着自信,含着力量,象山里的钻天杨一般富有活力。从玉柱的形象透露出,我同农村正有一批新人诞生了,他们有雄心和魄力,不断与传统观念切断联系,努力学习先进技术,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正如金芳默想的:“他会比她爹强得多……她和他为什么就不能去创造新的生活呢?”
读完小说,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叹:金芳和玉柱的爱情,不但赵新人的爱情,而且是爱情上的创新,耐人寻味。多少年来,“爱情与婚姻分离”,爱情是金钱和权势的奴婢,多少好儿女,迫于贫困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得不牺牲青春,埋葬理想,过着无爱的暗淡生活,即使今天,买卖婚姻在我国城乡也决非个别现象。能仅仅责怪父母们吗?它的根源还在于物质生活的贫乏和精神文明的落后。这篇小说触及到了这个实质性的问题。当生活一旦展露出新的希望的时候,我们看到,在先进青年农民的身上,婚姻和爱情开始结合了,他们根据自己的心愿和理想选择配偶了。玉柱和金芳的爱,摈弃了买卖婚姻,抛掉了权势的控制,是双方自由意志的结合。这样的爱,难道不是我国农村生活中闪闪发光的新事物吗?恩格斯曾经预言过,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之后的新人的爱情是,男子再勿须用金钱或其它社会权力去购买妇女,女子除了真实的爱情之外,也勿须为了其它某种动机委身于男子。在玉柱和金芳的爱情中,正有这种崭新的因素存在。作者发现了它的价值,高声赞颂它,很有见地。
风光美和心灵美的交融渗透,是这个短篇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擅长描绘风景的小说,似乎是久违了。这篇小说,很会借景写人,借景抒情。美丽的大自然与女主人公纷乱的心绪往往形成尖锐的对照,从而诱发出人物心底的感情。春天金芳离家时眼中的绿色山岗,含着耐人咀嚼的哲理意味。夏天的牧马河,秋天的果林,都染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如果说到小说的弱点,玉柱的形象显得单薄,金芳的内心矛盾还欠缺更深入的开掘,结尾也略显匆促了。
作者成一同志,曾以《顶凌下种》引起人们的注意。在那篇小说里,他同样擅长对农民心理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很有深度的基层干部高明海的形象。《后来的柳主任》、《滴滴清明雨》等篇,均有新意。《绿色的山岗》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今天农村的新生活,是一片丰沃的原野,太值得更多的作者去耕耘播种。在题材问题上,是不应该有什么规定和限制的,作家们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创作视野。我们也勿需机械地划分所谓“农村题材”、“工业题材”之类。但不能不看到,八亿农民是文艺服务的重要对象,他们的火热斗争生活应该得到深刻有力的描绘,而相形之下,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很不够。当然,今天的农村生活决不是无冲突的“农家乐”,它在矛盾的尖锐程度上,并不逊于其它生活领域。《绿色的山岗》是个很好的开端,愿更多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