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学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我这样评价探险南极失败的英雄斯科特:“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绅士。”
一个孩子发问:“老师,什么是绅士?”
另一孩子说:“像我这样,给老奶奶让座,替生病的同学打扫卫生,就是绅士。”
语文课代表笑道:“你拖拉作业,有时还干脆不交作业,顶多只能算个伪绅士。”
那孩子不慌不忙:“这么说,我就是伟(伪)人喽!”
——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会偏离考试的主题,但却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孩子对语言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涵养孩子的心灵,促进孩子成长。我愿意一直这样上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还可以嗅到孩子们另一种智慧的芬芳——
“妈妈的一个什么证书找不着了,她锲而不舍地搜遍每一个角落,还是找不着。妈妈美丽的额头渗满汗珠,显出一丝狼狈,我连忙宽慰她:‘妈妈,幸好你丢掉的是证书,而不是本领,如果连本领也丢掉了,那才真的是令人汗颜呢!’”
“你瞧,秋姑娘身着金色的礼服翩然而来,她时而在稻穗的指尖上舞蹈,时而在苹果的笑容里歌唱,时而在露珠上小憩,时而在菊花上挥洒浅香。”
“今天,我又看见石桥先生了,他依然匍匐在地上,用宽厚的脊背承载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他没有说话,但我分明听见他的铮铮誓言:活着,就要把赤诚奉献!”
这些美丽的句子,也拨动了你的心弦吧?可是,我知道,你还替我担着一份心:“这样上课,的确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但似乎对考试没有多大帮助,你学生的考试成绩怎样呢?”
诚实地告诉你,有时好有时不好,但升学的那次考试一定好——那些看起来嘻嘻哈哈的幽默,那些听起来真真切切的感动,给了他们一个感受语言、抚摩文字的柔软温暖的环境,随着考试成绩的起起伏伏,他们学会了反思、归纳、创造。他们拥有了清醒和坚持。经历和体验,本身就具有生成智慧的功能,所以,孩子们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地走过来,到了升学考试,题目更加科学合理,也关注到孩子的能力,拿到好成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此时,我很轻松地说着这些话,但事实上这是需要勇气的,没有人愿意为你等待3年一个轮回的升学考试。急功近利的人们需要的是“速成人才”。平时考试成绩时好时坏,是一种教学的冒险行为,如果连续几次考不好,还会遭遇换岗甚至下岗。但孩子享有受尊重的权利,享有内心喜悦的权利,享有表达感受的权利。除了捍卫这些权利,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能只为守住一个人的岗位,而放弃许多人的权利。这是教育最朴素的本质。也许孩子现在没有交上标准答案,成绩不够理想,但怀揣着创造的梦想,他们未来人生的答卷,分值一定不低——5年前毕业的小爽对我说:“在你的学生里边,我不够优秀,因为现在我还只是在房地产公司给别人打工卖房子——可是,老师你知道吗?我卖房子也比别人卖得快,因为当年在你的语文课堂上打造了一副伶牙俐齿和满身满心的自信哦!”
如果,教育的有识之士,能更多一些关怀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关注师生的内心,而不仅仅盯着那些足以灼伤眼睛的考试分数,快乐就会长久一些。而快乐,酝酿智慧的灵光,成就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