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在家乡的大学任教,事业有成,借用宋丹丹春晚说的话,就是“太有才了”,但是,自从12岁的儿子上初中以后,他便处在焦头烂额的状态之中,因为,儿子实在太没有“才”了——数学题基本不会,英文单词基本不背,常与同学冲突,基本都是他的不对,座位一直排在末位。恰逢朋友远在京城访学,远水难解近渴。终于熬到放寒假回家,前去拜访孩子老师,老师说基本没有发现孩子的优点,朋友小心翼翼地探询:孩子好动,座位能否往前调一调?老师说:我们是按成绩排座位,你那孩子“双差”,没有希望,没有资格啊!
朋友十分沮丧,长夜难眠,深夜给我发来短信,诉说苦衷。教育孩子是件大事,仅靠一两条短信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我在学期末的那天,开完家长会就直接从学校踏上了返乡的列车——我不相信,朋友的儿子只配贴上“双差”的标签。我打电话到朋友家,接电话的恰巧是他儿子。听见我叫他的名字,孩子惊喜:“是杨阿姨吧?我听出你的声音了——你的声音和别人的不同呢!”我怦然心动:这样灵敏的孩子,怎么就没有希望了呢?
在家乡呆了4天,除必要的应酬外,我一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读初一,我也教初一,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我屡次发现,孩子是聪明的、可爱的、向上的。他执著地爱着他的班级和老师,没有丝毫的怨言——尽管他曾经因为老师的歧视和贬低,那么害怕去学校。他的老师给他贴上“双差”的标签,实在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老师应该给孩子道歉,给他伤害的所有孩子及其家长道歉。该承担的就必须要承担。诚然,朋友的孩子存在知识上的漏洞,处理人际关系的缺陷,可他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需要老师与家长的塑造,没有人在12岁的时候就可以被判定为“没有希望,没有资格”的吧?和朋友慎重思考之后,决定给孩子换一个学习环境。孩子,可以撕掉你身上的标签了,珍惜大好春光,开启快乐成长的新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