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这是流传很久的一句俗语,但“三不知”究竟为何“三”不知,却未必为大家所知。
明代学者姚福所著《青溪暇笔》说:“三不知”一语,源自《左传》。查《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的记载是这样的: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当时荀父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据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情况都不了解。故曰“三不知”。但现在已把“三不知”泛指事事不知。
你读过中国最早的民歌吗
中国古代最早的民歌是《击壤歌》。相传唐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词云:
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其大意是:我每天太阳一出就开始劳作,太阳落山才回家休息。自己动手凿井而得到水饮,自己动手耕作而得到饭吃。帝王对我又能怎么样呢?这首民歌,文字简朴,明白晓畅,抒发了劳动者的自豪之情。
此书见于《群书治要》卷十一引《帝王世纪》。最早见于《论衡·艺增》,文字略有不同。
香港人最喜欢哪10首唐诗
香港获益出版公司1992年推出一项有益的文化活动:由港人推举最喜爱的10首唐诗。结果是孟郊的《游子吟》得票最多,列为榜首,其余几首依次为杜牧《清明》、李白《静夜思》、王之涣《登鹳雀楼》、李商隐《登乐游原》、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悯农》、李白《早发白帝城》、贺知章《回乡偶书》。这10首诗中计有五古一首、五律一首,其余都是情意真切,通俗易诵,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盛传不衰的佳作。换句话说,这些诗都在民间流传很广,因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才能够中选。同时这10首诗多以思乡、怀人为主,这也反映出了港人的一种心态。
唐诗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宝,而且还曾对东南亚各国、各地区,以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诗歌在唐代最为发达,后人也以唐诗为骄傲。唐诗后来不免有散失,流传至今,收在《全唐诗》中大约有四万八、九千首。《全唐诗》不全,后来日本和中国学者有各种补辑,如果删除重复和误收的,大约有5万首。这次选出的这10首唐诗在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幼儿园的老师教那些还不怎么识字的小朋友背诵的,选收在小学、中学课本上的,大体上就是这一类。
“四角号码”的创始人是谁
人们常说“四角号码”检字法是王云五发明的,其实它的创始人应当是著名学者高梦旦(文学家郑振铎的岳父)。
高梦旦,福建长乐县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商务印书馆,历任国文部部长、编译所所长、出版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他主编过小学教科书,提倡新历法、简笔字,主张改革电报用码及度量衡制度等,创立“四角号码”检字法则是他一生研究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
高梦旦立志改革汉字检字法,始于少时。那时他为长兄翻译电报,他说每遇难检之字,必须辗转寻觅,如“高”字,查来查去,均不可得。最后始知高为部首,且一部仅此一字。于是他便立志改革,在进入商务印书馆后,他建议编纂《新字典》、《辞源》,自己也参与其中。在编纂辞书中,他又发现原部首检字法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他经过长时间苦思,把《康熙字典》中的214部,按字形相近合并为80个部首,并确定它们上下左右部属,成为四角号码的雏型。又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数易其稿,觉得这种检字法虽比以前简便得多,但还不够成熟。直到民国10年(1921年)王云五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氏也有兴趣研究汉字检字法,高梦旦便把自己苦心钻研所得供王氏参考。王氏就在他原稿的基础上加以改正补充,于民国15年(1926年)成功创造出《四角号码检字法》。所以王氏于《四角号码检字法》单行本出版时,特于书首郑重指出:“高梦旦为本检字法附角之发明者。”
什么是谥号
谥号是皇帝、王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了后,朝廷或后人按其生前的功绩,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谥号起于周朝末年,东汉、宋朝较为盛行,惟有秦朝不许后人用褒贬的字眼来议论先皇的善恶。所以秦始皇、秦二世没有谥号。
朱自清为什么三听月夜蝉鸣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著名散文,作于1927年7月,当时颇得人们的赞赏。不过,后来也有人认为这散文还有不真实的瑕疵。譬如,抗日战争前几年,有个叫陈少白的读者,就对文中“月夜蝉鸣”提出质疑。
明月之夜蝉会不会鸣叫?朱自清为此很是费了一番心思。由于时隔多年,又不在夏天,怎么回答他人的质疑呢?他便写信给昆虫学家刘崇乐,请求帮助。刘先生抄录了一段书寄给他,并附信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儿。”刘先生在抄文中说蝉在夜里一般是不鸣叫的,但又说在一个明月夜听到了蝉鸣。朱自清更加怀疑起来了,他想,这是否也与自己一样,一时记载疏忽呢?他不敢贸然答复陈少白。直至来年夏天,朱自清又考察了蝉鸣的情况,并有两次亲耳听到月夜蝉鸣,证实自己和别人的记述都确切无误之后,才专门写了《关于“月夜蝉鸣”》一文,郑重答复了读者。
《鲁迅日记》1916年8月12日曾记载“全日酷热,蝉夜鸣”。鲁迅虽没讲明这晚是否有明月,但蝉在夜里会鸣叫却是真实的。那时《鲁迅日记》还未公开,朱自清与一般人当然不会知道同在北京生活的鲁迅先生,竟比他早11年就有“蝉夜鸣”的记载,否则朱自清早可请教于鲁迅先生了。
李白的名字是如何取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就很机灵。七八岁时,他父亲为了给儿子起个好名,便和他一起对诗,试一下孩子的才华。李父起头说:“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他先来。”李母对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话音刚落,儿子便指着院中盛开的李花,朗声接道:“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父听了,拍手叫绝,连夸儿子有诗才,他觉得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而且李花洁白如雪,很有情味,于是就给儿子取名叫“李白”。
敕勒川在哪里
公元523年,高欢统帅北方军民反抗北魏统治,在一次围攻北魏重镇“玉壁”(今山西稷山县)的战斗中,为了激励士气,高欢让斛律金咏唱敕勒歌,并且不由自主地唱和起来: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雄壮的画面中,倾注了对祖国辽阔草原的热爱之情。
敕勒川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认为在山西的马邑川。《内蒙古日报》刊文认为在杭锦旗。电影《牧马人》把敕勒川搬到了甘肃省。这些都是因为太喜爱这支歌,而不惜“违背”史实。
其实,敕勒川在大青山的前面。《敕勒歌》说在“阴山下”。阴山即今大青山地区,敕勒族人曾在此繁衍生息过。又据史料记载,公元525年左右,高欢曾驻军于这一带地区,所以,敕勒川在大青山前的说法是确凿无疑的。
“卧薪尝胆”的由来
“卧薪”,就是躺在柴草上;“尝胆”,即经常体验胆汁的苦味。形容刻苦自励,牢记过去的深仇,以比喻发愤图强,立志恢复。
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这一成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来源是怎样的呢?
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即位。次年,吴王阖闾乘允常新丧,勾践新立,大举兴兵伐越。勾践出兵与他会战,施计攻破吴阵,重创阖闾,使其不久因伤重而亡。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立为吴王后,为报父仇,日夜练兵。勾践闻讯,企图先发制人,再败吴国,遂不听文种等谋臣的劝谏,仓促出师,进攻吴国。夫差统率全国精兵与越军决战。结果越军大败,陷入绝境的勾践被迫向吴王求和。夫差以勾践亲自入吴来服侍自己为条件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样,越王勾践把国事交托给文种和其他大臣,自己带着妻子和另一位大臣范蠡来到吴国。夫差令勾践夫妇住在吴王阖闾墓旁的石屋里养马。勾践给夫差养了3年马,小心谨慎,逆来顺受,他还进入吴王的寝宫亲自服侍正在患病的夫差。夫差十分感动,病好之后,就把勾践夫妇和范蠡释放归国。
勾践回到越国之后,牢记在吴国所受的凌辱苦楚,立志兴越灭吴,报仇雪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他亲自到田间耕作,夫人也亲自织布。他们吃的穿的都很俭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与吴国决一雌雄。为了防止自己产生安逸享乐的思想,勾践把卧室里的床撤去,铺上一些柴草,也就是薪,平时就睡在柴草上;他还让人在自己的卧室里放置着一个苦胆,困倦懈怠的时候,他总要尝尝这个苦胆的滋味,并且责问自己说:“勾践呀勾践,你忘了亡国的滋味没有?”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一句成语,叫做“卧薪尝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后人一直产生着强烈的激励作用。
古代文学家的并称有哪些
两司马指汉代词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班张指东汉班固和张衡。二人都擅长辞赋,班有《两都赋》,张有《二京赋》,都是描写京都的大赋。
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其作品多用比兴,借古讽今,愤世嫉俗,也掺杂人生无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趣。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称为三曹。三曹的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壮,特别是曹操的诗,文字清峻通脱,语言直抒胸臆。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其弟陆云。《晋书·陆云传》:“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
李杜①指诗人李白、杜甫。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②指唐诗人李商隐、杜牧。两人同为晚唐的著名诗人。后有人称之谓李杜或小李杜。
韩柳 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很有影响。
诗囚指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元好问《放言》诗:“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意思是说两人耽于作诗苦吟,仿佛为诗所囚。两人又有苦吟诗人之称。
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洵称老苏,轼称大苏,辙称小苏。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各方面都居重要地位。
三袁明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的并称。他们都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
苏辛指宋词人苏轼、辛弃疾。前人词论,常分词为“婉约”、“豪放”两派,而以苏轼、辛弃疾为豪放词的代表,故常并称。
元曲四大家指元朝杂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关汉卿,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曲家。
南洪北孔指清代剧作家洪升、孔尚任。洪生南方浙江钱塘,孔生北方曲阜,故名。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千字文》是怎样编成的
《千字文》编撰于南朝梁武帝时候,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爱慕,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1000个各不相同的字,并叫散骑侍郎(官名)周兴嗣按照四言韵律的形式,把这1000字连缀成为一篇通俗文章,古曰“千字文”,它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对初学者进行启蒙教育。
据说,周兴嗣是在一夜之中,将1000个字编撰成文的,第二天,雄鸡唱晓之时,周兴嗣竟然须发皆白,可见其殚精竭虑的程度。
《史记》是忍辱负重之作吗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他出生于一个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他利用汉初以来收集到的各类历史文献,着手写一部史书,去世前嘱司马迁完成其未竟之志。司马迁少怀大志,以著史为己任。
司马迁青年时期四处游历。所到之处,他考察风土人情,参观名胜古迹,访问耆老故旧,收集整理资料,扩大了胸襟和视野,增加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著作《史记》。不幸的是,司马迁著书后的第七年,遇到了“李陵之祸”。这一年,李陵兵败匈奴而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治罪,受了宫刑(即阉割)。这是司马迁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对司马迁的生活、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李陵之祸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残忍和世态炎凉,决心“隐忍苟活”、著书雪耻,使《史记》成为他的“发愤”之作。
受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司马迁精神和肉体的无以复加的摧残。但司马迁是一个有抱负、有远见、有血性的人,他有着非同一般的生死观。他赞赏的是那些能够隐忍一时、成就大业的历史人物,而瞧不起那种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人。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种崇高的生死观常常反映在《史记》里。司马迁高度赞扬了陈涉和蔺相如在生死关头所做的抉择;至于像韩信受辱于恶少年,伍子胥面对楚王的缉吏所表现的隐忍退缩,司马迁也是赞同的。因为大丈夫抱有命世之才,正当暂忍一时之困辱,以图日后之功效;他还以一系列历史人物遭遇苦难后发愤著书的事迹鼓励自己。
受宫刑后,司马迁以他的非同寻常的生死观,顽强地与黑暗邪恶势力抗争,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红楼梦》是如何写出来的
《红楼梦》是中国的一部古典名著,它不仅塑造了上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写出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华的顶峰走向没落的全过程。《红楼梦》的语言极其丰富,书中的人物对话、环境描写、故事情节的安排,也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被人们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红楼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身世与创作态度分不开的。
曹雪芹,清朝人。他出身在一个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与清朝皇室有很亲密关系的人。当年清朝皇帝康熙6次下江南,有5次都是住在他们曹家。由此可见曹家受皇帝宠幸的程度。
曹雪芹在15岁前,一直都过着富贵公子哥的生活。可后来家中遭遇横祸:罢官、抄家、财产被充公……曹家终于一败涂地了。而曹雪芹在这之后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糟糕,到了后来竟然连吃饭、穿衣、取暖都成了大问题。
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家族巨变,曹雪芹的心中自然有许多感慨。他决定将自家的家族史写成一部小说,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
曹雪芹满腹经纶,很有才华,因此他的小说刚写出前面几章,就引起了朋友们的极大关注,他们都鼓励他一定要把这本书写下去。
这时的曹雪芹家中已极度贫困,老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然而如此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改变曹雪芹写书的决心。
1763年,曹雪芹惟一的爱子因生病无钱医治而死亡。这给了曹雪芹以沉重的打击,他经常徘徊在孩子的坟前,伤心流泪,不思饮食。悲伤、贫困、著书的辛苦,使曹雪芹一病不起,在1764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孤独地离开了人世。此时,《红楼梦》尚未成书,只写了80回。据考证,这80回,曹雪芹曾在10年中,增删过5次。真可谓字字皆是血泪凝结的!
因有了独特的曹雪芹,才有了独特的《红楼梦》,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人类文学史上永远灿烂的光辉著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部曲”有哪些
“三部曲”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有联系的文学作品。下面列举中国现代文学“三部曲”的各篇: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岐路》、《炼狱》、《十字架》;“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的“四世同堂三部曲”——《惶惑》、《偷生》、《饥荒》。
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移》、《复兴》。
洪琛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郭小川的长诗“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
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
沙汀的“三记三部曲”——《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梁斌的“红旗谱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你知道《明日歌》和《今日歌》吗
明代诗人钱福,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文思敏捷,写有《明日歌》,歌词是: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冬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朝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儿子文嘉,写有《今日歌》,歌词是: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
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
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
努力请从今日起。
另外,稍晚于文嘉的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还写过《明日训》,全文为:
期明日,则今日是做梦之日。
以梦废今日,而明日不醒,当奈何?
徐光启的《明日训》寥寥数语,谆谆告诫后人:不可荒废时日,而应当有所作为。
《古文观止》书名是什么意思
清代人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了一本古文选读本,定名为《古文观止》。为什么定名为《古文观止》呢?
“观止”二字出于《左传》: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中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这些音乐舞蹈妙极了,其他的就不要再听再看了。后人以“观止”称赞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古文观止》收文上起东周,下至明末,共选辑文章222篇;选材广泛,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的多方面的艺术风格。所以,作者认为,他所选辑的文章是最好的,其他文章超不出这些文章的水平。
《水浒传》书名是怎么来的
元朝小说家施耐庵,一面教书,一面根据元人话本《张叔夜擒贼》写作《江湖豪客传》。几年后,施耐庵完成了书的创作,他对书中大部分情节感到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他的学生罗贯中建议他把书名改做《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的书名因此而确定下来。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吗
要问《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大家都会说:当然是王之涣。但是,却也有不少人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卷十五中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渚三篇能状其景。……王文涣诗曰:‘白日依山尽……’。”王文涣是什么人?沈括没说。会不会是王之涣的笔误呢?不大可能,因为当时的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的《古今诗话》也有相同的记载。司马光在《司马温公诗话》中说,“在鹳雀楼上题这首诗的是王文美,因为王文美文名不显,其诗被记在王之涣名下,所以后人以讹传讹。”这个“王文美”是不是“王文涣”的笔误呢,极有可能,这样,《登鹳雀楼》的作者就应是王文涣而不是王之涣。
但是,又有怀疑者根据盛唐太学生芮挺章选编的《国秀集》,认为《登鹳雀楼》一诗的著作权应归属于唐代诗人朱斌。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曾注《登鹳雀楼》诗曰:“此诗作者一作朱斌,是为《登楼》。”
最近,又有人发现,《吴中人物志》卷七《文苑·唐》部分,记载有:“朱佐日,吴郡人,在唐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后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赐彩百匹,转侍御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其中称朱佐日“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后尝吟诗曰……”而在王之涣条下,却对《登鹳雀楼》诗一字未提。
研究者认为,李峤(644~713年),是唐代大臣,著名诗人,高宗时进士,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朝,官至中书令(宰相),富才思,善诗文。因而绝不可能移花接木,戏言以欺武后。武则天因欣赏《登鹳雀楼》一诗而“赐彩百匹”于朱佐日,其事不讹。
那么,这首诗的创作权,到底为谁呢?恐怕又是一个文学之谜了。
李商隐的诗为何多名为《无题》
李商隐(813~858年)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既受杜甫诗歌的影响,又受到梁陈宫体诗的影响,还吸取了李贺诗歌的手法,表现出情深绵邈、绮丽精工的风格。
他的诗作中,咏史诗和爱情诗最能体现其艺术风格,而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多以爱情生活中的相思为主题,着重抒发那种处在重重压抑之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情怀。他的爱情诗,不局限于个人爱情的表达,还有着诗人对人生的慨叹。加上其表现上的含蓄、深沉,故他的爱情诗表现出凄凉伤感的情怀,但又不失于颓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人生的一种追求。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动细致地表达了那种至死不渝的思念之情,成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但联系作者的经历,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对人生的执著追求。所以他的爱情诗内容丰富深刻,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也因为这样,他虽极写相思之情,却毫无齐梁那种绮靡颓废的诗风,表现出凝炼、沉郁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因为作者遣词用字上的精辟、典雅,他的诗虽多用典故,含蓄深沉,但不显得诘屈聱牙,晦涩难懂。
苏轼在文学上有哪些成就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些成就,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成功的标志,并使他取得当时文坛领袖的地位。
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文从字顺,反映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他的历史论文和奏议,如《上神宗皇帝书》、《贾谊论》等,明晰透辟,富于雄辩。他的山水游记,如《超然亭记》、《石钟山记》等,把描写、叙述、议论三者融为一体,结构工巧,笔致凝炼,姿态横生。他的赋,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对传统手法灵活运用,文情酣畅,舒卷自如,像优美的散文诗。他的书札简帖也写得亲切有味。
苏轼又是个杰出的诗人。他的诗题材极为广泛。最主要的,一是反映民生疾苦、抨击社会流弊,表现了“悲歌为黎元”的可贵精神。二是写景咏物,抒发情怀。写景诗往往寥寥数语,勾勒出诱人的景色,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情趣。咏物诗如《红梅》、《双石》等,借物抒怀,真挚感人。
在艺术上,苏轼的诗有独到之处。不少诗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奇妙的想像、出人意表的夸张,把形象描绘得传神生动。有的诗,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使人豁然开朗。
在词方面,苏轼更有特殊贡献,苏轼创立了豪放词派。在他以前,词坛是婉约派的天下。苏轼以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精博的学识和真挚的感情,挥洒巨笔,写出了为数众多雄豪俊爽的名篇,若破空的惊雷,震动词坛,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为词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在内容方面,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了苏轼咏唱的题材,山川景物、感旧怀古、咏物思人、农村风光等被他大量写进词中。在形式方面,苏轼富于创造精神。他既注意词的音乐性,又能出语清新朴素,流利畅达。《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了千古绝唱,《水调唱头·中秋》脍炙人口。
“作品”名称种种
大作——对人家作品的尊称。
拙作——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谦称。
旧作——与新作相反,指从前(旧日)写就的作品,并非指内容陈旧之作。
处女作——作者第一次发表的作品。
遗作(遗著)——作者亡故之后遗留下来(发表或尚未发表)的作品。
力作——作者呕心沥血、精心撰写的作品。
代表作——指若干篇标志作者创造思想、艺术水平高峰的作品。
平庸之作——质量平平,毫无新意之作。
成名作——作者以此一举成名的作品(例如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中篇小说《羊脂球》)。
佳作——优秀的作品。
续作(续篇)——作者本人或别人为之续写的部分。
原作——据以翻译、改编的原有作品。
“春”在古代诗词中有哪些含义
人们常把春与人的青春联系起来,如以“春花”来喻少年,进而表示男女爱恋相思之意;“诗中传意绪,花里见春情”都是吟咏爱恋之情的佳句。但是世事无常,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的爱恋之情往往不能尽如人意,那么情爱、相思便成了哀怨、苦恋。李商隐在写幽居女子不幸时,用“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来表达她深感过去的相思都已成为痛苦的失望和悲伤。毛锡文的《醉花间》更是一首伤春名作了。“休相问,休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池塘生。还相趁。”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则写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极度思念之情。
人们常常借助“春”景来抒发朋友、亲人间的离别之愁。王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写与朋友别后的怀念之苦,一往情深。杜甫因有“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后世常以“春树暮云”比喻朋友间的思念之情。而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则是以春来写母爱之情的。以“春”抒写亡国之悲的莫过于李煜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由皇帝降到囚徒,看到春花秋月,追忆往事,怎能不愁如东流春水呢?
当然,“春”的意象给人的并不都是愁苦感伤和悲哀,它也能抒发诗人的闲适之情和欣悦之感。唐王驾《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写的是雨后花残的景色;至于朱熹“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概括而传神地写出了春满人间的景况。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仅呈现出一派初春的景色,而且对仗工整自然。这些都是描绘春景的佳句。
“阳春白雪”确切的意思是什么
《阳春白雪》本是传说中的古代歌曲。现存有琵琶和琴曲两种形式的《阳春白雪》。琵琶曲《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琵琶名曲,是由68板小曲集成的套曲。
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提到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者弥寡……。”意思是:演奏《下里巴人》时,有很多人都可以听得懂,而演奏《阳春白雪》时,却只有少数人可以欣赏了。后来,人们就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来分别指代高雅的、不易被大众接受的艺术作品与浅俗的、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作品了。
南宋时期,一个叫赵闻礼的学者编了一部词的集子,就叫《阳春白雪》。因为入选的标准很高,而且以典雅为宗,所以取“阳春”的“万物知春、和风淡荡”的意思,和“白雪”的“凛然高洁,雪竹琳琅”的意思,称其为《阳春白雪》。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由来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指在文学史研究中,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所盛行的代表文体来称呼各个朝代的一种说法。
赋是在西汉盛行的一种文体。汉赋分大赋、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宏伟,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极力铺陈夸张;内容上主要描写汉帝国强盛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物产的丰富、宫苑园林的宏丽及皇族贵戚田猎歌舞的壮观场面,歌功颂德,描景状物,附带一点讽劝意味。小赋篇幅短小,文采清丽,以抒情为主。
建安以后,中国文苑愈发茂盛,到唐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极度繁荣时期。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繁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诗人们思想活跃,能够面对现实,这都为诗歌的繁荣创造了极好的氛围。诗人们高举着汉魏风骨的大旗,汲取了《诗经》、《楚辞》开创的优良传统,挥毫泼墨,造就了一个诗的海洋。诗歌数量比从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间留下的诗歌总数还多两三倍。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坛巨星,为唐代文坛更增添了万丈光华。
词作为新兴的诗体,从隋唐发轫,到宋代进入鼎盛。《全宋词》中收词人上千家,词作两万首,取得与唐诗、元曲并称的地位,在诗歌园圃里又开辟了一片绿洲。宋词主要分婉约、豪放两大流派。婉约承继晚唐五代词风,多写风花雪月、别绪离愁和男欢女爱,表现出含蓄蕴藉、委婉曲折的风格,精美可人。
元曲是由歌女们所演唱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的,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杂剧是在元代兴起并达到鼎盛的一种新歌剧。出现了关汉卿这样的元曲大师。
明清之际,小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色。明清小说以一部部鸿篇巨制震撼了文坛。以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为开端,相继出现了许多具有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小说世界。
你知道五步诗和三步诗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是曹植的“七步诗”,也许你已经读过,但是你可知道唐朝史青五步成诗和宋朝寇准三步成诗吗?
唐朝人史青,曾经上表唐玄宗。表中称说,曹子建七步成诗,不足为奇,而且让人觉得迟涩,他自称五步即可成诗。玄宗阅罢,十分惊奇,便将他召进宫,当面试问,命以“除夕”为题,五步内成诗。结果,史青未出五步,已成五律八句:
今夜今宵尽,
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
气色云中改,
云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
已入后园梅。
玄宗大赞其才,授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五步成诗,还不是最快的。更有快者,为宋寇准七岁时三步成诗。某次酒筵前,宾客让寇准以“华山”为题赋诗,寇准三步内赋成一诗:
只有天上见,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寥寥数语,道出了华山的雄伟峭拔,其语言之精当,气象之阔大,并不在“七步诗”之下。
什么是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口头集体创作。它的形式很丰富,从世界最长的长诗到最短的谚语,大致可分为三类:
1。散文作品——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笑话、寓言等等。
2。韵文作品——民间歌谣、民间长诗(又分为叙事长诗与抒情长诗)、谜语、谚语。
3。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这是带有职业性的民间文学。曲艺中又包括:评书、相声、快板快书、鼓词、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等十类。
什么是散文
散文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文体名称。最先,它与韵文讲求句式对仗,声律铿锵,词藻华丽,而散文泛指一切散行文体,也不局限于文学作品。不妨说,我国古代的散文概念,指的是一切不受声韵、格律限制的自由体文史哲作品,其范围很宽,几乎包罗万象,诸如史传、书信、游记、悼文、碑铭、诏令、章表、奏疏、书序、诠赋、寓言、政论、史论、杂说,乃至诗话、语录等等。其中固然不乏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散文,却也还有不少属于政治、历史和哲学范畴的作品。
“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从广义上说,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既包括侧重于记叙的速写、游记、人物专记、回忆录、访问记、文艺通讯、报告文学和一般的记叙散文,也包括杂文以及侧重于抒情的小品散文。
什么叫“联边诗”
在写诗时,利用汉字相同的偏旁部首构成“联边”,使句中诸字具有特别整齐的形式美,称为“联边诗”。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写过一首《戏题》诗:
逍遥近道边,憩息慰惫懑。
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
草莱荒蒙茏,室屋壅尘坌。
僮仆侍逼侧,泾渭清浊混。
这首抒写诗人憩息漫步效野所见景色的诗,每句各字的偏旁相同,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感。
你知道《说文解字》吗
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和考究字源的字典,是东汉许慎(58~147年)著的《说文解字》。此书始作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成书于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共收字9353个,又重文1163个。该书按文字形体和偏旁结构,分列540部,首创部首排编法;用六书理论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保存了篆文的写法系统,保存了汉以前的古训古音,为古文字学、汉语词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该书原本早已失传,现在的传本为北宋的徐铉和五代时徐锴的两种整理本。
什么是“世外桃源”
我国东晋时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一生写了不少很好的诗歌和文章。其中,被人们熟知的“世外桃源”的故事,就是陶渊明创作出来的。
陶渊明在他的名篇《桃花源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渔人摇着小船,在河上捕鱼。也不知摇出有多远,他忽然看见了一片桃花林。当渔人来到桃花林的尽头时,却发现了一个可爱的村庄。村里道路平坦,房屋整齐,有良田、桑树和竹林;人们耕作、往来,个个都显得无忧无虑,欢乐愉快。
村民们看见渔人,都很惊异,忙杀鸡摆酒招待他。村民们对渔人说:“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就来到了这里。后来,祖先们发现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好地方,就在这里定居、繁衍了。”
村民们听见渔人说,在桃花源外的世界里,有着无数的战乱、灾难,都非常惊讶。几天后,渔人离开了桃花源。他在沿途都做上标记,然后他找到太守,汇报了自己离奇的经历。太守忙派人跟着渔人去寻找桃花源,可是这些人很快就迷失了方向,根本找不到桃花源了。
桃花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只是陶渊明虚构的地方。可宁静美丽、没有战争和贫困的桃花源,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从此,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比喻那种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地方,或者用它来比喻那种理想的社会了。
什么是打油诗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做张打油。有一次,天降大雪,大地一片白茫茫的,很好看。张打油对着美景,随口吟了一首诗:“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有些人一听就乐了:“您这也叫诗?太俗气了。”
张打油振振有辞地反驳道:“我写的是最真实的雪景!”
人们仔细一琢磨,才发现张打油的诗确实很别致:“下雪天,江山一片混沌;白雪落在井里,井口成了一个黑窟窿。而黄狗身上落了雪,成了白的;白狗身上落上雪,的确像身上肿起来了。张打油的诗很形象啊!”这样,张打油会做“歪诗”的名气就传开了。
一天,县官去庙里烧香,见庙门前墙上写着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县官一看很不高兴,说:“寺庙是上供烧香的地方,人人都应该严肃、郑重。是谁这么胆大妄为,把这种俗气的诗写在这里?”
一个随从说:“大人,这种诗只有张打油才能做得出来。”县官于是就命人去找张打油。
县官见了张打油,喝道:“张打油,寺庙是庄严之地,你不恭恭敬敬地烧香,反而在此题了这首乌七八糟的诗。你是不是想蹲监狱啊!”
机灵的张打油并不惊慌,说:“大人,这诗如此粗俗,怎么会是我写的呢?我是个读书人,我的诗自然都很文雅。不信,我做首诗您对比一番就清楚了。”
县官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说:“目前有一股贼兵,正被困在南阳城中,你就以此事为题,做一首诗吧。”
张打油思索片刻,一仰头,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县官一听,点着头说:“很有气魄!看来这墙上的俗诗真不是你做的。好,接着念!”
张打油又吟道:“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几句一出口,众人忍不住都哄堂大笑起来:“这和墙上的诗完全是一个腔调嘛!”县官也被逗乐了,就没有治张打油的罪。
这一来,张打油做的“打油诗”就被传开了。后来,好些人也学张打油,用通俗、风趣的语言来做诗。这些诗通俗、易懂、顺口,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因此,打油诗的名字就此叫开了。
屈原为何被称为“汨罗诗魂”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那时国家正处于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擅长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招致一些大臣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
楚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怀王三十年(前299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楚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屈原的作品体现了他“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理想,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思想,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另外,还表现了他坚持理想、坚持节操和“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但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高尚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屈原沉江之后,被热爱他的人们尊称为“汨罗诗魂”。
李白为何有“诗仙”之称
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这要从他得名的由来和他的诗作特点来说明。
原来李白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前苏联境内),5岁即随父入川。他自幼轻财侠义,从小就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但直到40岁依然未登仕途。42岁那年,他由朋友举荐,应召入京,初进长安,即访谒文坛名流贺知章,拿出《蜀道难》来请教。据说贺读完十分惊叹,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称他为“谪仙”。从此,他的诗名大振,誉满京华。后人因此而沿称他为“诗仙”。
另外,李白被称“诗仙”,还因他的诗作极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诗作所具有的那种想落天外的意境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李白的富于想像、超然洒脱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是屡见不鲜的,难怪后人称他为“诗仙”了。
还有,李白思想中愤世嫉俗、返于自然的道家思想和尚武任侠的游侠精神,使得他的诗充满着一种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他的诗夸张、神奇瑰丽、色彩斑斓、气势豪迈奔放,大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在《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中,作者就是以天马行空的想像和生动华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光怪陆离、仙境般的画面,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就是在表现战争、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诗歌中,李白也常常用到浪漫主义手法。如他的送别诗《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人把眷眷别情,用极贴切的夸张表现出来,自然而又洒脱。除了李白谁还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呢?
除此之外,李白诗集中游仙诗和纵酒诗触目皆是,写得好的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梦游天姥吟留别》、《襄阳歌》、《将进酒》等等。不论是极写仙境之美之奇,纵酒之乐之狂,还是表现对现实不满,对权贵的蔑视,诗中都表现出诗人桀鹜不驯的性格和飘逸潇洒、超凡脱俗的诗风,所以李白才有“诗仙”之美称。
被称为神童的骆宾王
骆宾王是唐代初期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人们习惯于将他和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
说骆宾王是神童可是有凭据的,因为那首名为《咏鹅》的诗,是他在7岁时随口吟诵出来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骆宾王出生在浙江义乌县的一个小村庄里。由于父亲是个做小官的,少年时骆宾王的家境比较好,可以念书。同时又因为父亲重视读书,骆宾王得以从小便开始念书、识字、学习做诗。骆宾王很聪明,而且十分好学。这些都为骆宾王在诗坛上早早崭露头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来拜访骆宾王的父亲。坐了一段时间,客人说:“你们这儿的景色不错,咱们能不能出门走走?”
于是,骆宾王就随着父亲陪同客人走出家门,向一片池塘走去。这片池塘水波清澈、碧绿,岸边长着绿油油的野草,几棵垂柳枝繁叶茂,给人间撒下片片清凉的绿阴。
“这是村里人乘凉和闲聊的地方。”骆宾王向客人介绍道,“我们村里的小孩也爱在这里捉迷藏,打水仗。”
客人高兴地点着头,并开始认真观察这片可爱的小池塘。只见和风轻拂着低垂的柳梢,水面清波荡漾,一群大白鹅在水面上自由地游着。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啊!
此情此景令客人忽然产生了想做诗的念头。可思量片刻,客人也没有想出自己满意的诗句。看见骆宾王,客人灵机一动道:“你会做诗吗?”
骆宾王毫不迟疑地大声答道:“会。我平日里常练习写诗。”
“那你能以这水里游的鹅为题,吟一首《咏鹅》诗吗?”客人很想考考骆宾王的才学,便这样说。
骆宾王毫不胆怯,只见他凝视了片刻眼前正在嬉戏的鹅,很快便吟诵道:“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客人听罢大惊失色道:“不仅真切生动,而且与众不同。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华,真是神童啊!”
从此,骆宾王“神童”的名号就传开了。而骆宾王长大后,也果真不负众望,成为流传千古的“初唐四杰”之一。
为什么称杜甫为诗圣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4岁时,他就开始认真地念书学诗;14岁时,他已成了颇有名气的诗人。35岁时,胸怀报国之志的杜甫,来到首都长安,想通过做官,为国为民尽自己的聪明才智。
然而,此时唐朝的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大权都被掌握在那些贪官污吏手中。像杜甫这样有才华、有正义感的读书人,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眼看理想无法实现,生活也没有着落,倍受打击的杜甫一下子病倒在了一家小旅店里。
尽管如此,杜甫的报国之志并没消减。这天,当杜甫走过一座桥时,看见尘土满天,一队衣衫破烂的男子正排着队向北走;而旁边则有许多老人、妇女和孩子在哀号、哭泣。杜甫上前一打听,才明白,原来又是官府在强抓男子去边关打仗呢!
这生离死别的凄惨景象,不觉令杜甫联想起他的所见所闻。多年来,由于战争不断,许多人丧失了生命;而大片的良田也长满了野草。可是那些有权有钱的富人,却依然在欢歌宴饮。愤怒不平的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大量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感人诗篇。
有一天,突然狂风暴雨大作,杜甫居住的草屋的屋顶是用茅草覆盖的;大风将茅草刮走了,屋子漏起雨来,淋湿了家中仅有的几件用品。哎呀,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熬呀?可是杜甫此刻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苦难,而是在一首著名的诗篇中,发出了这样深沉的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遮风挡雨的屋子,让天下所有贫寒的人们都能住进去呢?哎,假如眼前立刻出现这样的屋子,那么即使我的房子是破的,我挨饿、受冻、死去,也是心甘情愿的啊!
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啊!这句话也成了杜甫崇高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杜甫共留给后人3000多首诗歌,读杜甫的诗,我们很容易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因此后人就将杜甫尊称为“诗圣”了。
为什么称李贺为“鬼才”
唐朝诗人李贺被人称为“鬼才”,这是因为他的诗非常与众不同。有人说:“这人的诗充满了奇异、诡怪的联想,并且语言险怪、瑰丽,似乎有一种鬼气。”
小时候的李贺就显露出他不同寻常的聪明。7岁那年,他的家中来了两个客人。这两个人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一个叫韩愈,一个叫皇甫。他们一进门便问:“李贺在家吗?我们是读了他的诗文,特地前来拜访他的。”
李贺迎上前说:“我就是李贺。”韩、皇甫二人一看,原来是一个身材纤弱,面色苍白,有一双明亮大眼睛的男孩子。韩、皇甫说:“我们昨日读了一首好诗,别人说是一个7岁孩子李贺写的。我们很惊讶,因此想来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然后,韩、皇甫二人要求李贺以他们二人来访为题,做一首诗。李贺不慌不忙,欣然领命,不久就写出了一首诗。韩、皇甫二人读后,不禁同声惊呼:“真是神童!真是神童!”
李贺虽然文思敏捷,小小年纪便以诗才闻名远近,但是这并非表示他是无师自通的。
其实,李贺是一个读书、作诗非常用功的人。李贺经常出门游览,寻找写诗的素材。他总是一边观赏景物,一边思考诗句。李贺常随身带着一个布囊,每当他想到什么奇妙的好句子,就会立刻掏出纸笔,记寻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将纸条投入布囊中,回到家中再认真整理。
李贺的母亲见他作诗如此辛苦,非常心疼,感叹说:“孩子呀,你写诗真要呕出心来啦!”
李贺诗才虽高,可惜却很短命,只活了27岁就死了。人们赞叹李贺的才华,惋惜他的早逝,于是就传说:“李贺其实没有死,因为他的诗才感动了天帝,天帝特意召他去天宫作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