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次的文章(单元)没有内部构造,而且是在叙述一个完整的内容(应该是这样),所以找出代表全文的句子是很重要的。在一篇书写合宜的文章中,关键句通常被摆在开头的部分(倒未必一定如此,像这一段的关键句就不在开头处)。
一般考试时出现的白话文“阅读测验”试题,多属于第二层次的文章(短文);完整的报告书或专业论文一般属于第三层次(长文),至于经商者或研究者所读的东西也多是这个长度。因此,接下来我们要以从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篇幅的文章为主,来谈谈如何精读这种长度的文章。
关于此点,其实有个非常清楚而简单的方法可用,那就是:重点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篇文章在开头时会先从绪论写起,接着会在最后写出结论(应该是如此),所以只要先读这两个地方,就能掌握住全文的概要。这些分量顶多只占全文的两成左右,至于文章的中间部分则是以供导出结果的论证以及为说服读者而作的阐述,这个部分可稍后再读。
看小说的时候,如果先看结尾,就会减低阅读的趣味性,所以一定得从前面顺着读下来。但是阅读论文或办公文件时就不该如此,而是要先看最最重要的地方。
精读论文的三阶段法
现在我们再具体地叙述一下这个方法。
第一阶段:掌握全貌
先读开头和最后的几段,借此了解主题和主要的结论。
第二阶段:通读
接着把全文从头到尾读一遍,而且通常是从最前面开始顺着读下来。
这里要注意的重点是,即使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拘泥于此,而是继续往下读。与其去理解内容,还不如去知道什么地方写些什么东西。
在执行这个程序时,并非只是漫不经心地读过去,而是要在看来很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不懂之处画线或做记号,同时最好要视情况需要记笔记。这些动作都是在为待会儿重读时作准备。此外,由于需要做这些工作,所以笔记用具一定要带齐,这样就不用担心会因做记号或书写而把论文弄脏。如果是借来的论文,就先复印一份,看复印本。
第三阶段:选读
在全部读完一遍后,要想想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什么,然后再检查那个结论是怎么被导出来的。这个时候就不要顺着读,而是以做记号的地方为中心,把重点挑出,来来回回地读。若是没有时间,则可以省略第二阶段的“通读”(此时由于没有先做记号,就一边读一边找重点)。
我们想有很多人都会用上述方法读书,但是死心眼儿的人或许会一开始就逐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非要把每个部分搞懂不可。这种死心眼儿的读书法还是及早舍弃为妙。而以往只是无意识地使用这种三阶段法的人,今后更要刻意去实行,从整体去理解体系。
这种读法之所以比较有效率,是基于以下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和人类理解体系时的效率性有关。比起累积部分,再去掌握整体的方式,一开始就取得整体的鸟瞰图,会比较容易理解。在很多情况下,把某个句子个别抽出来看,可能会不懂它的意思,但若是把它放进上下文去思考,反倒能理解了。这也就是借着掌握句子和上下文的关系或是句子在整体中的定位,去进行了解的意思。只要能掌握住整体,各部分的定位就会显而易见,这是阅读学习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从理解整体内容着手)。
学术论文经常都写得十分浓缩、精练,而且以各种知识为立论前提,将一些专家学者当然会知道的概念与定理不加说明地就用上去,所以这样的论文是很难读的。然而,如果因此被艰难的地方困住而不再前进,那就怎么读也读不完了。此时,就应该采用“阅读”学习法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把难的地方放到以后再想。
第二个理由则是因为论文的各部分不见得都是理论性地一直条线串联下去。很多时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呈现多层结构,尤其长文(第三层次)更是如此。
本论的构造相当复杂,如果只是把表里的那些分项号去掉,那么情况还单纯得多,但是一般的文章都不会这样写,而是经常连小节也不分就一直写下去。所以这种多层结构的对应关系很难马上看出来。
此外,为了要针对预想中的反论提出答复,也有可能会铺陈出一些枝节部分。
虽然作者可以针对形式与内容作各种取舍与考虑,然而文章还是得在完整的单一体系内铺陈。所以读者只要知道这一点,就可以有效率地读过去。要得到理解,未必一定要照着文章的顺序读,有时不按顺序读的情况反而可能比较多。
在最初理解整体时,将不重要的部分跳过不读并没有关系。此外,若是有分支出去的部分,略过去也无所谓。只是在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有可能会读到枝节部分而不知道。事实上,在进行三阶段法的第二阶段通读程序时,有时也会在不甚重要的地方做了记号,所以尽早完成诵读,以掌握住整体的概要,了解各部分应有的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所谈的“读书技巧”,是适用于那些遵从规范化的原则写成的文章。这些文章在书写时都依循着以下的前提:“开头要先提起问题,最后则写结论”;“一个单元内不该含有相反的内容”;“本论的构造应正确地排列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