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俄狄浦斯是希腊一个小国——底比斯的国王之子。他在出生之前,国王到神庙去为即将出生的儿子祈福。然而神却告诉他:“你的儿子命中注定要杀死自己的父亲,迎娶母亲。”
国王听到这个预言后非常恐惧,对这个没出生的孩子充满敌意。当俄狄浦斯出生后,国王马上命令侍卫杀死这个不祥的孩子,但善良的侍卫看着这个无辜的婴儿,顿生怜悯之心,不忍心杀死他,于是就把婴儿送给了一个牧羊人。后来,牧羊人来到另外一个国家,正好那里的国王没有儿女,想收养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于是,牧羊人就把这个弃儿送给了国王,国王给这个孩子取名为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在这个国家一天天地长大了,但他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一次,他有事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但在回去的路上,俄狄浦斯与一位坐着车子的老人因争路打斗起来。结果,俄狄浦斯失手打死了这位老人。然而,这位老人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底比斯的国王,可是俄狄浦斯却毫不知晓。当他来到自己的国家时,他的国家正遭遇着一场灾难,俄狄浦斯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他因此得到了底比斯人民的敬仰,并当上了那里的国王,此后,他娶了原任国王的王后(也就是他的生母)作为自己的妻子。
终于有一天,俄狄浦斯从牧羊人那里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他愧疚万分,弄瞎了自己的眼睛,然后永远离开了他的国家。
这是在西方流传很广的传说。19世纪,当弗洛伊德以心理学家的眼光再度审视这个神话传说的时候,却从中发现了一个文化观念,弗洛伊德把它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在男孩4-6岁的时候,在潜意识里会排斥父亲,甚至希望父亲“消失”,希望独自保持与母亲的亲密关系,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含义所在。弗洛伊德经过仔细的分析后得出结论:所有的男人都有这样的冲动。弗洛伊德还认为俄狄浦斯的遭遇,正是人们的潜意识通过神话传说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俄狄浦斯情结”反映的其实是母亲对于儿子婚恋观的影响。
同样,与“俄狄浦斯隋结”(恋母情结)相对应的是“艾蕾拉情结”(恋父情结)。父亲作为女儿成长过程中第一个面对的异性对象,对于女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希腊神话中,同样有一个故事来喻示“恋父情结”。
女孩艾蕾拉是国王和王后的女儿。一次,王后有了外遇,与情夫合谋把国王害死了。艾蕾拉得知父亲被害后,怕母亲又害死弟弟,就把弟弟托付给父亲的好友抚养,等到弟弟长大以后,她与弟弟共同谋杀了母亲及其奸夫,为父亲报了仇。
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个希腊神话所喻示的正是女儿与母亲争夺和父亲的亲密关系而产生的冲突。这就是“恋父情结”,又名“艾蕾拉情结”。
其实,在男人心理上存在的“恋母情结”和女人心理上存在的“恋父情结”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我们要给予正确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