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巴纳姆效应,是指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直觉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心理学家曾经针对“巴纳姆效应”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是现今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此量表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撒韦和麦金利所编制的,该量表内容包括健康状态、情绪反映、社会态度、心身性症状、家庭婚姻问题等26类题目,可鉴别强迫症、偏执狂、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病等。
1.实施检测的两种主要形式
(1)卡片式,即将测验题目分别印在小卡片上,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卡片分别投入贴有“是”“否”及“无法回答”标签的盒子内。
(2)手册式,通常都是分题目手册和回答纸,让被试者根据题目手册,按自己的情况在答案纸上逐条回答。卡片式适用于个别检测,手册式既适用于个别,也适用于团体检测。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用于测试正常人的人格类型,也可以用于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它从多个方面对人的心理进行综合的考察,是世界上被使用次数最多的人格测验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修正完善,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一般在结果计分解释中,主要使用4个效度量表、10个临床量表和5个附加量表。
(1)疑问量表(Q)。此量表反映被测试者回避问题的倾向,对问题毫无反应及对“是”“否”都进行反应的项目总数,或称“无回答”的得分。高得分者表示逃避现实。如果在前面399题中原始分数超过22分,则说明被测试者对问卷的回答不可信。
(2)谎言量表(L)。此量表用于检测被测试者是否在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高分者总想让别人把他看得要比实际情况更好,连每个人都具有的细小短处也不承认。共15个题目,如果L量表原始分超过10分,结果就不可靠。
(3)诈病量表(F)。共64个题目,多为一些比较古怪或荒唐的内容。分数高表示被试者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一些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如果测验有效,F量表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标,其得分越高,精神疾病程度越重。
(4)修正量表(K)。共30个题目,是对测验态度的一种衡量,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判别被试者接受测试的态度是不是隐瞒,或是防卫的;二是根据这个量表修正临床量表的得分,即在几个临床量表上分别加上一定比例的K分。
3.10个临床量袁
(1)疑病量表(Hs)。此量表原来是为了鉴定疑病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征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一种过度的关心,担心自己有病或不健康。共33个题目,得分高者即使身体无病,也总是觉得身体欠佳。
(2)抑郁量表(D)。此量表最初是为评价抑郁症候而制定的。抑郁的特征是缺乏干劲,对未来没有希望,一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极其不满。它与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有关。分数太高,有自杀倾向。
(3)癔病量表(Hy)。此量表原来是为了区别对紧张状况产生歇斯底里反应的患者而制定的。得分高者多表现为依赖、天真、外漏、幼稚及自我陶醉,并缺乏自知力。
(4)精神病态量表(Pd)。此量表原来是为了区别那些被诊断为非社会性类型和非道德类型的精神病态人格的患者而制定的。这种病态的特征是说谎、偷盗、性异常、酗酒等,但不包括重大犯罪行为。高分数的人为脱离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蔑视社会习俗,常有复仇攻击观念,并不能从惩罚中吸取教训。
(5)性度量表(Mf)。此量表也叫男性一女性量表,它原来是为了鉴别男性同性恋而制定的。反映被测试者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程度。
(6)妄想量表(Pa)。此量表是为了区分那些被判断为具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自我概念、猜疑心、过度地敏感、意见和态度生硬等偏执性人格而制定的。高分者具有多疑、孤独、烦恼及过分敏感等性格特征。
(7)精神衰弱量表(Pt)。此量表是为了测定精神衰弱的一般性症候类型而制定的。精神衰弱的特征为:焦虑、强迫动作、强迫观念、无原因的恐怖等。高分者表现为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维、恐怖以及内疚感,他们经常自责,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8)精神分裂症量表(Sc)。此量表原来是为了区别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征包括:思维、感情和行为混乱。高分者表现异乎寻常的或分裂的生活方式。
(9)轻躁狂量表(Ma)。此量表原来是为了区别有躁狂性症候的精神科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征包括:气质昂扬,爱说、精力充沛、易怒、思维奔放、抑郁气短等。
(10)社会内向量表(si)。此量表是为了鉴别对社会性接触和社会责任有退缩回避倾向者。高分者表现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紧张,固执及自罪。低分数者表现外向,爱交际,富于表情,好攻击,健谈,冲动,不受拘束,人性做作,在社会关系中不真诚。
4.5个附加量表
附加量表包括5个分表,见下图。
(1)外显性焦虑量表(MAS)。此量表是为了研究不同焦虑水平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焦虑水平高的被测试者对简单工作完成得好,对复杂任务完成较差。
(2)依赖性量表(Dy)。此量表用于评估被测试者的依赖性水平。
(3)支配性量表(Do)。此量表用于判别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支配能力的强弱。
(4)社会责任感量表(Re)。此量表是评估一个人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和对社会团体尽义务的程度。
(5)控制力(cn)。此量表是测定被测试者对其行为,特别是其病理性表现的控制能力。
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主要考虑各量表的高分特点,如果那个分量表的盼在60分以上,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由于每个量表的题目数量不同,各量表的原始分数无法比较,因此要换算成T分数,转换分数的方法采用如下公式:
式中×受示某一被试者在某一量表上所得的原始分数;x’表示被试者所在样本组原始分数的平均数;SD表示该样本组原始分数的标准差。
该测验适用于年满16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没有影响测试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人群。在心理咨询中心、心身医学门诊、精神病院、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大中学校等部门都有广泛的运用,对人才心理素质、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程度的评价都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关于巴纳姆效应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是个十分贪玩、淘气的孩子,他的母亲对这个淘气的孩子束手无策,虽然一再说服教育,都毫不见效。直到爱因斯坦16岁的那年,一个秋天的上午,父亲把正要出去玩耍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他的父亲说:“我告诉你一件有趣的事,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一个大烟囱,由于烟囱是笔直的,我们要上去只能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杰克大叔走在我的前面,我一直跟在他的后面。我们踩着钢筋、抓着扶手终于慢慢爬上去,我们打扫完烟囱下来时,杰克大叔还像上来时一样走在我的前面,我依旧跟在他后面。当我们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竞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他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当我看见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的脸一定和他一样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马上到附近的小河里仔细地洗了好几遍手和脸才放心。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从烟囱钻出来时,从头到脚都很干净,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所以他只随意洗了几下手就到街上去了。结果,街上的人看到你杰克大叔脏得像个小丑的样子,都笑破了肚子。”
爱因斯坦听了父亲讲的故事忍不住大笑起来。笑完后,父亲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对一个人来说,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如果拿别人做镜子,白痴也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听了父亲的话后,知道自己不能和其他的孩子相比,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从此他开始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时刻地反省自己,更不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所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并且会把他人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5.如何客观地认识自我
在生活中,“巴纳姆效应”效应体现在算命过程中。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的可能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正因为这样,人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在环境中迷失自己,把别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那么,该怎样避免巴纳姆效应,来客观地认识自己呢?
(1)要学会面对自己。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或出了丑的时候,多数人都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想要逃避,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的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只是把自己眼睛蒙上了。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2)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完备的信息收集,很难作出明智的决断。
(3)以他人作为镜子。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而在进行比较时,选择的对象是很重要的。如果用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那样只会更加自卑,而无法看清自己;如果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只会变得更加自负而又自大,无法认清自身的能力。因此在比较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比较,这样才会更为客观地认识自己。
(4)在重大事件中认识自己。在重大事件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尤其是从重大的失败和成功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个性和能力的信息,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成功的巅峰和人生低谷的时候,也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真实性格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时候可以认识自己,而失败的时候可以认识朋友。”无论成败,只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己,认清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也不忽视自身的长处和优点,就能做到正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