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网络口碑营销的影响力大且成本低廉。口碑是用户对企业的评价。企业只有用过硬的产品与贴心的服务,才能换取良好的用户口碑。网络具有爆炸性的传播力量。尽管企业没有投入多少广告宣传费用,但网民会在网上聊天时谈及对某一企业的看法。企业的口碑通过网民们的日常闲谈不断地传播。好的口碑将被捧为“业界良心”,坏的口碑将沦为“千夫所指”。网络的聚焦力量会把口碑的影响力放到最大化。
如此一来,口碑营销的主要成本就是制造口碑传播源头。在用户中寻找号召力较大的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来带动口碑的传播。这种营销手段的成本比起传统广告形式要低得多,而且效果事半功倍。
口碑营销堪称最廉价的宣传方式,能让企业节省大量的广告支出。因此,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应当改变不惜巨资投放广告和公关活动的传统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笼络粉丝、培养意见领袖等工作上。这样才能发挥口碑这一营销利器的作用。
其二,口碑的可信度要高于其他广告形式。打开电视,广告插播一串串的;打开电脑,广告插件时不时弹出来。有用信息与垃圾信息混杂在一起,让消费者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于是,消费者对媒体广告的信任度日益下降。与广告不同,口碑的传播渠道是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亲密的群体。这些人交情密切,彼此之间的信赖感远非陌生人与商家所能相提并论。所以,人们在购物前常常咨询亲朋好友的意见,通过产品或企业的口碑来判断是否值得购买。
研究表明,亲友的建议对消费者的最终决策影响很大。通过组织粉丝活动树立品牌的口碑,能有效改变目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而且企业与粉丝直接互动所得到的反馈信息,要远比问卷调查、入户采访等方式丰富和真实得多。
口碑营销的核心是增强用户的信任感,让用户认为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诚实可信。用户不是企业,具有独立的身份,故而用户之间传播的口碑更让人感到可信。
其三,口碑传播的针对性比传统广告更强。当产品或服务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后,就会被用户们广为传播。传统广告无差别面向大众,千篇一律,而口碑传播通常是网民间一对一的闲聊。消费者都有自己的生活交际圈子。圈内成员彼此相熟,且往往具有共同的爱好与审美观。圈子内部的日常交流往往会围绕爱好话题来进行。他们不是推销员,只会向亲友们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社交圈子成员通常认为口碑相传比其他任何推广手段都要客观、中肯。
其四,口碑传播具有团体性。每培养一个品牌的忠诚粉丝,就意味着会影响到一个规模大小不等的社交圈子。不同的用户群有着各自不同的关注焦点。在相类似的品牌偏好与消费习惯影响下,他们构成了一个个紧密团结的小阵营。只要能影响其中几个人,几乎就能获得团体内大部分成员的支持。互联网时代的口碑传播,会以几何增长的速度在各个社交圈子扩散。
其五,口碑营销能提升企业形象。口碑糟糕的企业,意味着被广大用户所抛弃,最终将遭到市场无情的淘汰。在互联网经济中,用户数量,特别是忠实粉丝的数量是企业影响力与价值的象征。没粉丝就没品牌,没口碑就没粉丝。
出色的广告虽然也能提升企业形象,但在这个追求“眼球经济”的时代,不少广告宣传因为夸张,反而招致消费者的反感。口碑传播则不同。广告的内容是由企业决定的,而口碑的内容来自广大用户。只有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性价比感到满意,消费者才会给出较高的评价。换言之,口碑的好坏与用户的满意度直接挂钩,比广告的夸张宣传更有说服力。
当企业获得好口碑后,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会水涨船高。良好的品牌形象,将进一步增强消费者与商业合作伙伴的信赖感。这是一笔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会大大促进产品的营销。从某种意义上说,口碑决定了企业的形象与发展前景。
其六,口碑传播能更好地发掘潜在消费者。出于种种因素,消费者们很喜欢跟他人分享自己的消费体验。例如,某家餐馆的菜品口味如何,服务态度如何;又如新买的商品有什么新功能等。假如消费体验是积极的,他们就会主动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推荐。于是,企业就这样间接发掘出了更多潜在的消费者。
研究表明,一个向亲友推荐产品的消费者,能引发8笔潜在的交易,其中至少有一笔交易能成交;反之,一个对产品不满意的消费者,会导致25人的购买意愿减弱。可见,就绝对值而言,负方向口碑传播比正方向口碑传播的影响力更大。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通常考虑的是功效、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第一次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会根据切身体会做出评判。这个评判结果将决定该产品在社交圈子内的口碑。潜在消费者会被好口碑激发购买欲望。因此,首次购买者的口碑,是最值得潜在用户信赖的传播形式。
其七,口碑传播会影响消费者决策。除了自身判断外,消费者通常会根据周围人传播的口碑来决定是否购买某一产品。假如自我判断可买,但周围的人都认为不该买,消费者就可能放弃交易。反之,消费者自我判断产品不可买,但周围的人都说好,他最终也可能下决心购买。所以,平时看似不起眼的产品,也有可能会在口碑营销的推动下变得热销。因此,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万万不能轻视消费者口碑的威力。
从本质上说,口碑营销也是一种广告。但与传统广告相比,口碑营销更有亲和力。口碑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而为用户提供超预期服务则是口碑营销的核心。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方式,将越来越受欢迎。
创富案例
1﹒小米,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产业
2011年12月18日,小米公司第一次在网上正式售卖小米手机1,仅仅在短短5分钟内就售完了30万台,火爆程度不输iPhone等名牌。到2013年,小米几乎是该年度业绩最火的企业。每款产品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这个2010年4月6日成立的年轻公司,在短短三年中就跃升为业内最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之一。这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产业,形成自己独特的游戏规则。
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认为,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内容是口碑!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没有任何推广形式会比用户口碑更重要。当初小米手机发布时,雷军撕碎了部下编制的3500万广告预算,大胆地做出了不做任何广告的决定,而是尝试通过用户口碑来树立小米的品牌,让公司能迅速在业内占得一席之地。于是,小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非常低调,没有打出任何广告。
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广告宣传就没有知名度,这是尽人皆知的当代市场常识。小米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在玩火,但雷军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只有不做广告,才能真正测试出产品的口碑如何。
事实证明,小米的冒险是值得的。2010年,小米的第一个版本系统刚开始只有100个用户,第二周才200个,第三周也只有400个。但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全球的小米手机用户就增长到了30万。用户口碑的传播力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雷军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互联网思维的方法论,其核心内容是以下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
与其他同行的商业模式不同,小米并不是靠硬件来赚钱,而是以服务取胜。雷军为企业制定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他致力于培养手机发烧友(俗称“米粉”),并以此形成小米特有的粉丝文化。专注、极致、口碑、快,一切都围绕着发烧友“米粉”而展开。
按照传统思维,不断推出花样辈出的新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胃口。但小米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追求款式多样化,而是专注于经营少数拳头产品,集中精力把一款产品做大、做强。
专注之道,贵在追求极致。小米放弃了产品多样化,力求以精益求精的极致路线取胜,基本上一年只推出一种机型。在网购发达的今天,消费者只要挪动一下鼠标,就能选择你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互联网经济的竞争非常残酷,赢家通吃是市场默认法则。唯有把产品做到极致,突出特色,才能赢得一线生机。而且精品路线能够让企业投入更多资源完善产品,避免摊子铺得太大,降低每种产品的品质。
传统企业常用的价格战手段,在互联网经济中往往会失灵。因为很多运营商会提供免费服务,直接剥夺价格战的根基。小米从来不打伤人伤己的价格战,产品也直接卖成本价。那种传统的价格策略早已跟不上互联网思维的要求。
要想获得好的用户口碑,就必须在一个个细节上打动消费者。如何做到这点呢?小米的做法是把用户体验完善到极致。例如在处理手机维修业务时,小米要求工作人员从用户进门开始的60分钟内摆平问题。如果做不到,每小时赔20元。通过这种苛刻的规定,小米一步一步把用户体验推向了极致,赢得了更好的口碑和信誉。
更可贵的是,小米抛弃了“闭门造车”的传统,让全球几百万用户一同参与手机的设计与改良。
例如,小米手机的操作系统MIUI每周都要进行升级。为了贯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理念,MIUI团队经常在论坛、微博上跟“米粉”们互动,根据大家的反馈意见来解决小米手机的BUG,完成升级工作。
除了从几十万粉丝中收集反馈意见外,MIUI团队还设有由120多名发烧友组成的“荣誉开发组”。MIUI团队每周六到周一收集反馈意见并修正BUG。周三把修正版本交给“荣誉开发组”,做出相应调整。周五下午5点正式向外界发布新版本。这是MIUI每周升级的基本流程,全程都有数十万用户参与其中。
广大“米粉”成为小米研发团队的重要助力。他们每天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向小米提出大量意见和建议。小米每次升级的新功能,有三分之一来自用户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