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争霸基础
自从锦衣卫总部在俞氏大宅里安家落户之后,整个大宅便由北向南被依次划分成了北镇抚司,汇总司,南镇抚司三大部分。其中南镇抚司占地面积最大,因为孙逸凡建立锦衣卫的候时,曾经表示要在南镇抚司下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军事武器之研发。虽然现在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负责人,而没有正式成立,但是孙河也是给其预先留下了一个空位。于是北镇抚司的位置偏离正门较远。
当孙逸凡与孙河来到北镇抚司所在的院落门外的时候,正巧听到了里面传出的呼天抢地的求饶声。孙逸凡一愣,转头看向孙河,满是疑惑。可孙河脸上也是一片茫然,显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孙逸凡并不知道,孙河虽然派人将他要找的人给找来了,但是他自己却也是还没有来得及见过他们。
看到孙河明显不能给出答案,孙逸凡也不浪费口水询问了,直接向前跨步进入了院子。
一进到院门,孙逸凡就看到院子的中央跪着十几个都在三四十岁左右,麻布短衣打扮的农夫,正一个劲的嚎啕大哭,拼命的向四周求饶。而他们的四周则七零八落的站着五六个侍卫,彼此相望,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孙逸凡脸色一沉,朝着离门边最近的一个侍卫喝道:“说,这里到底是发生了何事?”
门边的侍卫正为眼前的这一幕感到心急如焚,孙河吩咐下来的时候可是交代他们要好好的对待这些农夫的,虽然他对这个命令有些不以为然。但是弄成现在这个局面,他可怎么向孙河交代啊。
正在他不知道如何安抚这些农夫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一声怒喝,吓得他一个激灵,转头看去时,才发现不知不觉间孙逸凡已经站到了自己的身后。侍卫不敢怠慢,立即把刚才发生的事情详详细细的给孙逸凡说了一遍。
东汉桓帝在位时,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过五千多万,但是在到了三国时期却锐减到了七百多万,甚至这数字还不如四五百年之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候中国还有一千多万人口。要杀光这么多人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因为缺少食物饿死却并不困难。究其根源,无非就是天灾人祸。
自从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以及户数大幅度的减少。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仅在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就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如果按照这个进行估算,仅此一年这两地就几乎饿死了大约有三四百万人。
而在汉灵帝时期发生的“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以及“光和五年二月,大疫。”甚至“光和六年夏,大旱”等大灾祸更是不断。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更是不计其数。再加上后来爆发张角带领的黄巾军大起义和紧随其后的军阀连年混战,民间的农业生产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汉末三国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却不多。由于在粮食生产储备上的大量缺乏,大多数人因此吃尽了苦头,最终反而因为受困于“无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一个“巧妇”的机会都没有。
不论政治经济上的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在军事实力之上,反过来却绝对不容易。可以说孙逸凡如果想要争霸天下,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之中,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正常的生产秩序,恢复社会经济,使民众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最重要的还是开源。孙逸凡已经打定主意,要学习曹操在江南大举推行屯田制,同时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但是开源的方法并不只有这些。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他学说大都遭到打压。墨家更是被斥为奇技淫巧,不为学术。三国时期的封建士族只学习治国之术,对具体的农事并不十分了解,他们不知道利用政府的力量主动去寻找高产量的农作物并推广种植;主动通过筛选培育,来改进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主动改进农业种植技术;主动开发先进的种植工具等。
这就是孙逸凡的优势所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先进种植技术,庄稼品种改良等等都是由民间的农夫随着长久的几十年几百年的经验积累,慢慢的进行着改良,而后才由政府推广出去或随时间渐渐流传开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可能会通过兴修水利,建立水库等大型工程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利用任何政府的丰富资源,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农产品品种的改良当中去。
在北镇抚司建立之后,得到孙逸凡的第一个命令不是去监视江东的世家,而是命他们在会稽郡内搜寻经验丰富的农夫。孙逸凡自己对农业生产的具体细节也不是很清楚,但他不需要花时间去了解那些。他只需要建立一个类似农业研究所性质的部门,利用自己后世对农业只鳞片爪的知识,为他们指明研究的方向,这些经验丰富的农夫自然会为他培育出改良的谷物,寻找到高产的农作物,研究出先进的生产工具。
粮食生产是争霸天下的基础,了解三国历史的孙逸凡深明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