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前很多站错位置的大臣,此时立刻掉转风向,重新表衷心。都担心新君会拿自己开刀,或者被罢官,或者被降职,每逢这个时候都会有大变动。
可是这位新皇帝与众不同,没有采取没有行动,这更让大家不安了,都认为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爆发的时候会更猛烈。其实,这个时候最忌混乱,因为新培养的人才还没有处理政务的实践经验,留学生几个月后才能回国。也就是说,全国的政务还要依靠大部分旧官吏,再说了,其中的一些官吏还是不错的,为官清廉,正直不阿,留用和罢免需要认真评估考察,不能一棍子打死。
奕亦非历史上的奕,转世前是一个事业刚刚起步的青年李书星,突遭横祸,竟然转世投身在清朝。现在又成为执掌这个国家的帝王,难免会有些惴惴不安,但是从小接受的帝王教育,也让他雄心万丈。既然上天赐予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那就要尽己所能,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让他兴旺发达。奕效仿古人风尚,暗地里给自己取表字“天赐”,即李天赐,表达上天赏赐之意。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以汉族为主体,融合众家之长,包容万千的优越民族。可惜深受中庸思想影响太重,缺少应有的霸气,也缺少某种宗教那样的凝聚力,解决途径就是把儒教上升为国教,从思想意识上教化国民,特别是这个家族的主体——汉民族。
意识形态上的统治是每一个朝代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帝王赖以统治的工具,儒教是中国传统的国家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经和灵魂,是延续数千年经久不衰的文化精髓。
儒教是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官府机构为宗教组织,以孔庙为宗教场所,以祭天、祭祖、释奠礼为宗教仪式。教导人们行事做人的道理,教化人们礼仪之行为,尊大贤敬大道。
此时,处于饥寒交迫的平民百姓,希望得到神助,希望得到心灵的寄托。所以才会有大批的百姓参加拜上帝会,也有一些人直接加入天主教,还有人加入白莲教等等。鉴于此,奕(李书星)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为儒教正名,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宗教活动场所“文庙”,传经布道,吸纳忠实信徒,教化万民。
刚刚登基的李书星(为了便于读者区别于历史上的奕,从这一章开始,奕将以李书星的名义出现)心里明白,当朝局势并不稳定,任何大的变革都有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危机。满怀凌云壮志的他,只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计划,脚踏实地,因势利导,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枪杆子里出政权,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对外抵抗或实施侵略、对内巩固政权的主要暴力工具,是一个国家稳定的保障力量。只有掌握了整个军队的实权,才能谈革新变法,才有力量强国富民。
晚清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共有八十多万人,驻京师兵力十五万,其他各省驻军五十多万,军费开支达二千多万两白银。可是都被贪得无厌的将官们私吞了,肆意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在旧军队里屡见不鲜。
旧军队的战斗力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年老体衰,上不得战马,提不动刀枪,而且还有很多空额。既然要整编军队,就要彻底整顿,从体能、战斗力和思想各个方面入手。
这个时期的军队很复杂,总督把持一省或两省的军政大权,派系混杂,势力盘根错节。一旦控制不好,就有可能发生哗变,所以先从最有把握的京师驻军开始。
防卫京师的兵力有十五万余人,是大清国的精锐,然而,经过一番筛选整顿,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可用。由此可以想象到驻外省的军队,号称六十多万兵力,只怕整顿后,将会减员三分之二,能剩下二十多万就不错了。
前期的整顿并不复杂,就以京师驻军为例,先以年龄为条件进行筛选,加上空额,直接减额五万。接着就是体能测试,一个月后,又有四成的兵力被清除出去。李书星走的是精兵之路,余下的六万兵力仍然需要筛选,一方面要求战斗力过硬,另一方面是思想上的忠诚,这样一个淬炼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能剩下四万兵力就不错了。
裁减下来的人员,补发军饷,想种地的分给耕地,想到工商企业做活计的,优先安排。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亟待发展工业的国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如此贫穷的一个大国,人口四亿四千万,薄弱的经济,腐败的政治,巨额的赔款,再加上多年的起义和暴动,早就民不聊生了,人民的温饱都不能满足,更别说花上千万两白银滋养百万大军了。
然而,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军队的高级将领,很多都是皇亲国戚,背后势力庞大。整顿中,需要多方求证,深入调查,发掘更多有用之才。在这个过渡期,还需要依赖一些能征善战的旧官兵,他们的征战经验是无可替代的,也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对于效仿欧美的军事变革,文武百官虽有争议,但抵不住皇上的决心,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一派当然鼎力支持。李书星下旨改兵部为国防部,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装备部和总后勤部。
国家武装力量有正规野战部队、警备卫戍部队和预备役,中国人民国防军是武装力量的骨干,主要担负巩固国防、保卫祖国的任务。中国人民警备卫戍军主要担负国内安全保卫任务。民兵是预备役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军队强大的辅助和后备力量。
废除武官九品十八级官阶,实行军衔制度,分为五等十八级,分别是将级(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校级(大校、上校、中校和少校)、尉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和下士)、士兵(上等兵、一等兵和二等兵)。
在兵源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征兵年龄为十八周岁,服役年限为三年,可转成职业军人,服役年龄因具体情况而定。鉴于目前劳动力欠缺的原因,军队整编后,预计陆军总兵力为三十五万,新成立的海军总兵力为三万余人,只需加强武器装备方面的改进,就可以应付任何危机了。但是,为了不流失优秀人才,每年还是计划招收一部分素质高的新兵,重点放在军事教育、军官培养和武器装备方面。
任何变革都有反对的一方,大清的官员虽然见识了西方列强军事力量的强大,也明白洋枪洋炮的厉害。可是,他们并不想变革,因为吃不到空额,再也无法克扣军饷,中饱私囊了。
其中最大的一股顽固势力,就是以皇四子为首的顽固守旧派了,数月以来,住在西郊的王府内,一直深居简出,足不出户。这么一位身份敏感的大人物,备受关注,一旦发生意外变故,就会让李书星背上一个弑兄夺位的罪名。
阿朗泰急促奔进王府,来到奕詝面前,喘气道:“王爷,老六那里动手了,已经拿京师的驻军开刀了。”对六皇子这个皇帝,他从心里不服气,私下里也不肯承认。
现在的奕詝早就一扫颓废的状态,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沉着道:“成者为王败者寇,现在才开始运作,符合老六的风格,还好我们提前有了准备,都安顿好了吗?”
李书星登上皇位那一天,阿朗泰就把他们训练的新军以解散的名义,悄悄转移到盛京,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已备不测。其实,真正的目的只有他们自己人知道,结局如何,全凭天意了。
阿朗泰道:“差不多了,王爷,微臣认为这倒是一个机会,六爷裁减下来不用的人,更容易被我们吸收,更能效忠王爷,实心办事。”
奕詝犹豫道:“切勿操之过急,一定要量力而行,毕竟我们的财力有限,唉!要不是你们这么忠心,本王真不想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阿朗泰见他意志消沉,急忙劝道:“王爷切不可有此打算,如果没有一点家底,就没有安全保障,很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另外,王爷最好寻个理由,迁到盛京居住,那才是英雄用武之地。”
奕詝知道目前的形势,留在京城,完全被皇上压制着,只能窝在府里花天酒地,虽然还兼管着吏部,可是权力已经大大削减。也许过不了多久,将会完全丧失一切权力,只能做一个行尸走肉的王爷。
奕詝道:“唉,也好,天高皇帝远,盛京老家总比京城安全多了,那里是祖先发祥之地,也许能给本王带来好运。”
三天后,奕詝上了一道奏折,陈述了自己的理由,李书星也没多想。既然他主动放弃一切,还要迁移到东北去,就准了他的折子,放他出关。奕詝一家上百人口,在两百个兵丁的护卫下浩浩荡荡的走了,还带着上百车的财物,兄弟两个就此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
听人劝吃饱饭!谢谢大家的建议,晚些还有一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