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的春天来了,冰雪融化,绿枝吐芽,已经8岁半的爱迪生终于可以上学了。
妈妈为他准备好书包、本子,叮咛他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爸爸赶上马车,把爱迪生带到镇上唯一的一所学校。
一路上爱迪生兴奋异常,又不知萌发出多少个幻想,多少个为什么。他迫切盼望上学,好让老师来解答妈妈回答不了的问题。
学校到了。这是由一道道篱笆墙围绕的一栋房子,虽然叫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私学馆,是一个叫恩格尔的老师和他的夫人开办的。爱迪生的父亲把他交给了恩格尔老师,爱迪生就算入学了。
这位恩格尔老师有他的一套教学方法,每次讲完课之后,就让学生重复,如果学生不会,那他就该动用他的“刑法”了。他的“刑具”是一条两厘米厚、一尺来长的竹片。如果谁没学会,他就拿着竹片一阵乱打。
爱迪生上的第一堂课学的是字母A,很快他就记住了A念“ei”。于是他问老师:“老师,A为什么要念做ei呢?”
恩格尔老师有些恼火,“A就念ei,难道你还能念成别的什么吗?”
爱迪生心里还是不明白:“A为什么念ei呢?”
第二天上学,老师教的是1 1等于2,爱迪生很快就学会了,而且能回答出老师问的l 2等于几,2 2等于几。恩格尔老师比较满意,他刚要叫爱迪生坐下,爱迪生又问了:“老师,1 1为什么等于2呢?”
恩格尔老师火了:“1 1除了等于2,还有啥好讲的,你是不是存心捣乱?”说着,一根竹片已经打在了爱迪生的头上。爱迪生既困惑又委屈,儿童的自尊心受到了践踏,从此就更不愿意学老师所讲的东西了。
每月一次的小考到了,爱迪生考了个倒数第一。母亲南希没有责怪他,只是鼓励他说:“以后再认真学。”可是,爱迪生委屈地说:“妈妈,我们老师讲的我弄不懂,他没有您讲得明白。”母亲笑着安慰说:“慢慢你就懂了。”
母亲的安慰并没扭转爱迪生对老师的失望,他觉得学校一点意思也没有,老师也回答不了他的问题。接下来的两次考试他又考了倒数第一。
恩格尔老师也很奇怪,爱迪生的表现令他百思不解,说他聪明吧,考试总在最后;说他笨吧,他有时提的问题还真有道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左思右想,研究半晌,才恍然大悟说:“糊涂!这就叫糊涂!”
可见,爱迪生小时候的表现几乎与其他一些天才一模一样,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强烈的个性,并认为没有解释自己的必要,因此被归入“怪人”之列。
这时,正好有个督学来校视察,恩格尔就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向督学作了汇报。
“那学生就是爱迪生,是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虫。把这号学生留在学校里,我看也没什么大意思。”
爱迪生只念到三个月的时候,恩格尔老师终于忍不住向他说:
“爱迪生,像你这样的糊涂虫,我看不必到学校来了。”
爱迪生听到这话,仿佛憋在心里的东西一下全都涌出来,呜呜地大声哭了起来。
“哭不会使你这个糊涂虫变聪明啊!”
爱迪生终于被撵出了学校。
南希看见孩子脸色铁青、小胸脯一起一落的,没到放学时候就跑了回来,知道出了变故。她走过去,温和地问:“孩子,你怎么啦?”
“妈妈,老师骂我,说我是糊涂虫。我不上学了,再也不上了!”
南希一听,也很生气。她想我也当过老师,教过书,可没见过这样对待孩子的!
第二天,她拉着孩子找到学校,当面责问那个老师。
“恩格尔先生,您对爱迪生下的评语,您自己考虑过没有?我倒要请教,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个糊涂法?”
恩格尔给逼得有点沉不住气了,说:“怎么糊涂?上算术课,别的学生都专心听讲,可他偏没话找话,问:‘1 1等于2,为啥等于2?’除了等于2外,还有啥好讲的!这不是糊涂是什么?”
南希冷笑一声,说:“这也叫糊涂?你不了解学生性格,怎么能妄下结论?”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引发了一场争论。爱迪生站在旁边,看着,听着,又是急,又是气。母亲的慈爱,使他感到无限温暖;可是教师的蛮横,又使他满怀激愤。多年后,爱迪生在谈到对母亲的态度时说:
我终于发现了母亲是多么可亲。她带我回到学校,斥责那位老师的信口胡言。她是我当时的最大支持者,我当场下定决心,决不辜负她的期望,定要使她看到,她对我的信任并非错误。
爱迪生回到家后,母亲南希的肩上,又挑起了教育孩子的重担。春天,树木抽出嫩枝,翘起几片绿油油的尖叶儿的时候,娘俩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
夏天,密密麻麻的星星在湛蓝色的天幕上调皮地眨眼的时候,母亲就带他来到高高的瞭望塔上,一面纳凉儿,一面给他讲罗马帝国的盛衰,讲英国的演变。
不长时间,他已经能顺利地读比较难懂的书了。他阅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古典文学作品,还阅读了《世界史》、《英国史》、《罗马帝国衰亡史》等历史书。在这些历史书中,他尤其对《罗马帝国衰亡史》最感兴趣。
那是一本叙述古代罗马人过着奢侈生活,沉溺于酒色,最后被别的民族灭亡了的书。爱迪生把这本书里的一句话铭记在心:“陈腐、懒惰、奢侈、高傲的人,一定要被新生力量消灭。”
在自然科学书籍中,介绍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利略生平事迹的书深深地吸引了他。比如伽利略从一个斜塔上同时丢下不同大小的两个铜球的实验,推翻了过去“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落得快”这一学说,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通过实验来判定一向以为正确的事是错误的那种科学态度使他深为钦佩。从此“实验”一词一直没有离开爱迪生的脑海。
母亲发现孩子对物理、化学特别喜爱,专程上街买了本《自然科学与实验科学入门》一书。在当时来说,这是一本介绍最新的物理学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书。书中专讲物理和化学上的实验,有简单扼要的说明,有详详细细的插图。孩子心灵手巧,他照着书本,自个儿琢磨着,准备把上面讲的道理,一条条搬下来亲手试验。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因此,爱迪生请求父亲把地下室空着的地方借给他用。
父亲也渐渐了解了爱迪生的能力,便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实验室虽然有了,可是搞全实验设备,可不容易。于是,他走遍了休伦港镇垃圾堆,去找装粉末或液体药品的瓶瓶罐罐。可是,重要药品、实验材料和烧瓶之类的器械是捡不到的,那必须用钱买,到哪儿去弄钱呢?
爱迪生突然心生妙计,想起他家那宽敞的院子里的菜地,正长着许多菜,果园里的苹果和梨也熟了。于是,他去恳求父亲说:
“爸爸,请你分给我点青菜和水果好吗?”
“干什么呢?”
“我想到街上去卖,赚点钱。”
“现在还用不着你去干这种事。”
“不,我是想用自己劳动赚的钱去搞我自己想搞的实验。”
父亲和母亲怎样劝阻他也不听,最后终于答应了他。于是爱迪生到镇上去卖菜了。
爱迪生套上马车,装上红薯、洋葱和胡萝卜赶车上街了。
“请来买好吃的菜,最新鲜的菜,又便宜又好,快来买呀……”
他在休伦港镇大街上边走边大声喊着,他卖的价钱比市场上低,大家都来抢着买,不一会儿就卖光了。
别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正热衷于上树打鸟、下河钓鱼,而小爱迪生此时正在蔬菜地里挥汗大干着,他把这种劳动当成了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
靠父亲分给他的那点菜卖的钱,还是不够用。不久,聪明的爱迪生又找其他农户买来葡萄和樱桃等水果去卖。
一年之间,他赚了大约600美元。爱迪生把这些钱存到妈妈手里,留下了需要的钱去买各种药品和实验器材。
母亲南希心疼孩子。唉!有什么办法呢?眼下就是这个世道,穷人家的孩子,一丁点儿就为生活忙碌。可喜的是这孩子自小儿懂事,会用心思。有些事到他脑子里一转悠,就会冒出好些怪念头来。虽然孩子不上学了,但我一定要让孩子学好知识。
从此以后,母亲不仅料理爱迪生的生活,给他讲一些知识,还帮助他收拾他的实验用具。有了母亲的支持,爱迪生更来劲了,可以说爱迪生以后的每一步成功,都离不开母亲的悉心教诲和帮助。
从某种意义上说,爱迪生之所以在科学上有所成就,源于母亲对他的正确认识和引导。这给身为父母的人们的启示是十分深刻的。
对爱迪生来说,在书里所讲的科学道理,想要亲自加以验证的地方是很多的。
《自然科学与实验科学入门》一书,对当时的年轻实验家和技术工作者来说,的确是一本最理想的书。爱迪生确实是碰到了一本好书。他要是继续在以僵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学校里学习,就不一定能有后来巨大的成就。
爱迪生通过这本书的介绍,记住了为测量大气压力,制造简单的气压表的方法。还懂得了关于不断燃烧着的太阳以及围绕它转动不停的行星的一些道理。
他还试验了水车的制造方法;通过实验弄通了真空泵的制造原理。
有一回,他读到富兰克林在电学方面的发现,便去弄来两只大猫,用根铜丝把两条猫尾巴一拴,使足力气在猫脊梁上狠命揉搓,想搞摩擦生电的实验。你想,大猫会有那么好的耐性不?结果,摩擦生电没试成,反倒被两只大猫狠狠地抓了几下。
不久,各种实验设备齐全之后,他就想搞一次自己设想的科学实验。
让人在空中飞翔——这是爱迪生的理想。
他的这种想法是从气球能飘上天空这件事想到的。气球里装进比空气轻的气体,就能飘上天空。
爱迪生相信:如果在人体里也能充上比空气还轻的气体,那么,人就一定会像气球那样,飘上天空。于是他想:用什么东西能制造出比空气还轻的气体呢?他从实验室这头走到那头,挨个儿看着架子上的东西,突然喊道:“啊,对啦,就是这个!”
他看到的是爆发剂,也就是人们叫作“沸腾散”的药。这种药在当时是很出名的,爱迪生知道,那是一种制造比空气还轻的气体的最合适的药品。
他一阵风似的奔出去,找到了他的好朋友奥池,一板一眼地对他说:“奥池,你想飞不?想飞,我有办法让你飞。”
奥池是邻居家的孩子,平时常跟他在一起玩儿,看到他搞个实验什么的,挺有办法,心里很佩服他,也很听他的话。这回听说有办法飞,先是心里一动,跟着又不免有点疑惑,眯着眼睛问:“我又没长翅膀,哪能飞呢?”
爱迪生打开那包“沸腾散”,满怀信心地说:“你把这药喝了,肚里就会冒气了,一冒气儿,身子就会像气球那样,忽悠悠往上飞。”
“嗯……”可那要一直往上飘的话,怎么才能落下来呢?
“咳,你真是的,一升起来你马上抓住树枝不就行了嘛。然后我拿梯子来,再把你接下来。”
“这能行吗?”奥池还是有点犹豫不决。可他到底扭不过自己的好奇心,接过茶杯,张开大嘴,先倒“沸腾散”,再喝上几口水,伸长脖子咕嘟咕嘟吞了下去。
奥池像爱迪生说的那样上下摆动双臂,可是,他的身体不要说飞腾,就连地面也没离开一点。
“咦,奇怪呀!是还没有产生气体吗?”爱迪生自己嘀咕着。
“疼啊!肚子疼啊!”奥池不仅没有飞起来,反而摔倒在地。爱迪生还安慰他说:“别怕,怕是药性发作,在冒气啦。”
奥池越喊声越大,疼得在地上滚了起来。
最后,还是南希跑来结束了这次“实验”,请医生给奥池治病,还向他父母千赔罪万道歉,又把儿子结结实实训了一顿。父亲更是火冒三丈:“今后再不许使用实验室。把屋里的东西都扔掉!”父亲拉下可怕的脸命令说。
爱迪生满脸是泪地恳求爸爸:“求求你爸爸!给我留下实验室吧,别扔掉实验器械和药品!以后决不再用人做实验了……”
最后,父母决定平时把实验室锁上,由妈妈管钥匙。作实验时,先问明白要做什么,然后再交给他钥匙。
发生这件事后,爱迪生搞实验的时候,总是先仔细阅读书上写的内容,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去进行。
虽然这样,可他的热情并未减退。“活人气球”实验的失败,也教育了爱迪生,使他进一步懂得了实验的艰难和重要性。
生活在19世纪50年代的青少年,无须纵观世界,只要看一看他们周围的天地,就可以发现基普林所写的那种场景:
聆听着宽宽的河流在低吟,
无名的树木过去,
就是无可描述的草原。
爱迪生是幸运的。如果他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他会成为某工学院的教授,或是一个技术人员”。在那里他要受到规章条例的限制,很难做出伟大成就。
而在当时那种缺乏纪律约束和各种制约的时期,他只要找出人们都发现了什么,并加以理解和观察,然后再不断地对最困难的问题提出为什么,就可能成功。
对于精力充沛和对自然界持有天生好奇心的男孩子来说,10岁左右正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发展时期。在美国,儿童在家庭中被当作独立的个人对待,他们不是处于从属地位,所以他们能迅速成长为与父母平等的人。大人们经常鼓励孩子们应该在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和物质财富方面超过他们的父辈,鼓励他们离开家庭圈子,在社会上闯开自己的路。
当时有一首古老的民谣这样写道:
都来吧,希望改变命运的扬基农民们,
有足够的勇气走出土生土长的圈子。
离开爸妈恋守的村子,
跟我来吧,定居密执安。
时代的精神影响着每个人,也不能不感染着爱迪生,他也要走出家门。科学研究的实践是为了检验某种理论是否科学,而检验的方法就是到实践中去,囿于狭窄的试验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与社会实践及生产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才具有动力,爱迪生的成功也正是遵循了这一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