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小强勉勉强强答应入伙。
合伙人确定之后,接下来,摆在四人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晓宇的想法是饲养出栏猪,不养母猪,每人养一百头猪,按照当前的行情,一头四十天的猪仔的价格是200元,用来购买猪仔的资金是两万,
“什么?一百头,两万?”小强惊叫道,他原本以为是几个人一起养一百头,“一个人两万,去哪弄那么多的钱呀?”
晓宇说:“我说了,不是玩玩就算了,而是创业。”
“不是,两万块钱有点多呀,一下子弄不到这么多钱。”两万块钱说出来让小强肉跳,他的家庭条件虽不差,却也没有到轻描淡写的扔掉两万块钱的地步。
老田说:“饲料钱还有猪场租地怎么办?”
“因为要考虑到各种成本,所以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想办法凑钱,不管用什么方法尽可能多凑,”晓宇拍案定策,“底线是三万,上不封顶,十一假期之后把钱集到一起算,到时候有多少算多少。”
“嗯!”
众人应允。
晓宇信心满满,自己的计划能否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于十一之后能否募集到充足的启动资金。
秋菊初开,金麦贺岁,时光停留黄金十一第一天。
带着颇为复杂的心情,晓宇登上回家的动车。他也不清楚能不能说服固执的老爸借钱给自己,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尝试不尽力,一点希望都没有,如今只有从老爸那里借钱,否则自己的创业之路就会夭折。
与此同时,陆琪乘飞机回到太原,之后乘大巴回到家里。之前,她联系晓宇,问他是否回家,得到否定的答复,她才只身返回。晓宇之所以欺骗陆琪,是因为他想慢慢的淡出她的生活,逐渐消失。即便如此,分手二字他却说不出口。
“爸妈,我回来了。”
到家已经是下午五点,刚进门,陆琪就开始喊道。
“琪琪回来了,呵呵,路上累不累啊?”陆昌顺从沙发上坐起来,迎上去,帮陆琪拿行李。
“不累,”四下里不见老妈的影子,“妈呢,去哪了?”
“你妈妈买菜去了,晚上给你好吃的,呵呵。”陆昌给陆琪倒了一杯水,“来,喝点水,休息一下。”
“您没去上班呀?”
“这不是你要回来么,正好这段时间公司没什么事,我就在家等你了。”
陆琪见老妈不在,脑子一转:“爸,趁着妈不在,我问您一件事。”
两人挨着沙发坐下。
“什么事,你说吧!”
“妈为什么非要送我去德国读书?而且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呵呵,当然是培养你的能力咯,将来有个好的发展。”
“那能不能不去呢?我是真的不想去。我不想做她手中的枪,她指哪儿,我打哪儿。”
“这个我说了不算,得你妈签字同意才行。”
“爸,您是一家之主,我妈应该听您的才对,”陆琪说,“您和我妈商量一下,劝劝她,不要让我去德国读书,行么?”
“这我可不敢,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妈的厉害,我可不敢劝她,就算是我劝了,她也不听。”
“爸,您就舍得我一个人漂洋过海生活在大洋彼岸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么,那儿多不安全啊,万一遇到个什么事儿,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可真是欲哭无泪了。”
“现在通讯科技这么发达,若是真遇上个什么事,你打电话回来,我马上飞过去看我的宝贝女儿。”
“爸,”陆琪抱着微茫的希望,继续动之以情,“我真不知道德国有什么好,妈铁了心要我去,难道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还不够我学习么?我是看透了,我妈整个就一崇洋媚外!您看多少海归派在国外白白的呆好几年,到头来一事无成百事不堪,造就一身蹉跎,回国之后四处碰壁,工作难寻。说的好听点是出国深造,说的难听点就是浪费青春。如果真是这样,我宁可不去。”
“你怎么不放眼瞧成功的例子,远的咱不说,咱就说说近的,张总,就是那个华城的老总张广泰,他闺女燕子,你应该认识,她前两年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顺顺利利的考上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这不今年学成归来,应聘到北京《》,张广泰风风光光的在龙翔酒店大请了一顿,就为了这么个有出息的闺女。”
“哼,无聊!”陆琪嗤之以鼻,“我真想不通一个研究生有什么可得瑟的,不就是出国归来么,居然还大摆筵席,典型的小人得志。”
“呵呵,”陆昌顺笑笑,“你要是能斯坦福大学毕业,我也愿意小人得志一回。”
陆琪不干了:“爸,您怎么能这样啊!”转而,似乎想到什么,“爸,我突然间似乎明白了您和我妈为什么老是逼着我出国了。”
“哦?”陆昌顺饶有兴趣的说,“你说说你明白什么了。”
陆琪肯定的说:“您和我****我去德国完全是为了你们自己!”
陆昌顺不语,只是笑着,陆琪接着说:“为了满足你们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如果我顺利的毕业拿到证书,你们就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然后无限放大你们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接着所有人都知道了你有这么一个能干的闺女,耳边吹着他们的赞美之词,您是不是觉得特舒服特满足特成功?或者我明白了,您这就是攀比。”
陆昌顺笑笑:“呵呵,不完全对,但也不完全错。其实爸妈是想让你通过在国外生活,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中成长,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与人相处,对你的将来百利无一害。”
“我在大学也是自己照顾自己的,没什么可以学的了。”
“大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准社会,里面的人还是很单纯,可以信任,并不像社会这样复杂多变。可以说它是社会的一个浓缩版,或者是一个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并不成固定形式。而你进入社会之后,将要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人,他们可不像学校里的学生那么简单,很多情况下,你需要提防身边的所有人。”
陆昌顺正色,又说:“送你去德国读书,是你妈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保持高度统一,不存在分歧。让你接受高等教育,接受最先进的教育,体验西方教育的自由,感受西方文明的优势,你不得不承认西方的教育比我们中国的教育先进很多也优秀很多。德国,是我和你你妈两个人经过讨论研究之后确定的,不用我说你也知道,德国人世界上最严谨最讲究诚信的人群,他们的企业遍布世界各地,再者,我们本想过把你从小就送出去读书,只是那个时候你还小,没人照顾怕你孤独,所以等你长大了,才决定送你出去。”
如果说之前陆昌顺的立场不明确,尚有说服的余地,而现在,他已经郑重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陆琪出国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