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丰脸色始终沉闷,他那培养年轻官员的建议得到了魏启的支持,但候选人并非他的儿子。魏启见到廖丰的表情,再度冷笑,用着带有威胁眼神望着他,问道:“廖相,你对此事是如何看待的?”
廖丰沉思片刻,魏启势力庞大,他得罪不起。看来此时损失的除了廖子琪的前途,还有自己吏部的势力。事已至此,他咬了咬牙,狠下心道:“魏太师说的有道理,本相也赞同让魏川继任吏部尚书。”
“彭相,你意下如何?”魏启笑了笑,又问彭远。
彭远见廖丰妥协,他也放弃了推举廖子琪。不过看看局势,廖丰同意魏启的说法,如果他也跟着廖丰赞同魏启,那吴坤岂不记恨。四位辅臣也只有他没发表过意见了,此时的彭远似乎感受到吴坤杀人般的眼神正向自己投来。他身子一颤,索性跟廖丰唱个反调,让魏启、吴坤势力平衡,这两个活祖宗自己争去吧。
“本相认为……国公爷说的也有些道理。”彭远吞吞吐吐的道。
他话音刚落,吴坤松了口气。看来他反对魏川任吏部尚书,并非全是与魏启怄气,他也是担心魏启的势力发展太快。
“彭相,你刚才不是还说要极力培养年轻官员吗?为何此时又变卦了?”魏启有些恼火,便不悦的问道。
彭远对于魏启的质问不敢不回,现如今他也只好敷衍道:“本相也是认为年轻官员缺乏经验。”
魏启哼了一声,刚要出言指责,可想到彭远这么说,兴许是害怕吴坤。于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场面僵持了一阵,同时也安静了一阵。龙椅上的柴宣听得真真切切,他对此事倒没什么看法,无论是年轻官员还是年老官员,都不是他的势力。
“四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可是吏部尚书的人选还是没有定下来。不知哪位爱卿还有更好的办法,不妨说来听听?”如今为了选拔新任吏部尚书的人选,四个辅政大臣以二比二的局势僵持。四位辅臣拿不出统一意见,柴宣也只有向其余大臣询问。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柴宣也是这么处理的。
“启禀皇上,臣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时,从满朝文武队列之中走出一名身穿红色官服的中年官员,此人便是刚被廖丰从通州调回来的李延。
这李延在朝廷里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平日里在朝堂上他也很少说话。今日李延主动发表看法,虽然令人惊讶,但谁也不为此担心。都知道李延谁也不敢得罪,说一些以和为贵的话也就到头了。
“李爱卿,你有什么建议,不妨说来听听?”李延的表现让柴宣也感到惊异,于是便想看看这个不善言语的老好人脑袋里到底想着什么。
“启禀皇上,以微臣之见,我朝是应该培养一些年轻官员。魏太师的公子魏川乃是新科状元,而且至今尚未册封官衔。恰好吏部尚书罗大人告老还乡,微臣以为让魏川做吏部尚书也未尝不可。”
李延说完,站在他身前的左右丞相纷纷回头怒视他一眼。虽说魏启要为儿子抢这吏部尚书已成事实,但也用不着李延去送这个顺水人情呀。
李延看到两名丞相的犀利目光,顿时身子一颤,低下头,小退了一步。
安国公吴坤此时异常愤怒,瞪了李延一眼,又回头看了看梁潇。心说梁潇不是口口声声说收服了李延的心吗?现在他怎么不帮着自己说话,也不帮着左右丞相说话,倒帮起了吴坤的死对头魏启。
梁潇冲吴坤耸了耸肩,意思是说:“我哪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梁潇心中有数,不管怎么说,也不会做出有损自己女婿利益的事情。
“李延,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吴坤忍不住,咬着牙对李延威胁道:“吏部的左右侍郎又没有做出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难道不能提拔一下吗?”
吴坤话里有话,把李延吓得冒了一身冷汗。他镇定了一下,又向前一步,对吴坤笑道:“国公爷,下官不是这个意思,还请国公爷听我把话说完。”
“有话快说!”吴坤不怀好气的道。
“下官的意思的是,吏部尚书刚刚告老还乡,这个职位不能空着,所以让魏公子去做这五个职务。而同样,兵部尚书张大人也刚刚辞官归隐,这个职位也一样重要。下官以为,国公爷的手下这位梁将军立了大功,而且梁将军熟知兵法、骁勇善战,如果让梁将军去做这兵部尚书,定能大展宏图。”
李延话音刚落,左右丞相再度回头瞪了他一眼。心说这李延今天是不是吃错了药?怎么拿着左右丞相手中的势力到处送顺水人情?
李延顿时吓一激灵,后退一步,不由自主的拭了拭额头上的冷汗。
“李延说的也有道理。”此时魏启点着头道:“安国公,我的儿子当上了吏部尚书,而你的外甥也能做上兵部尚书,这确实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你意下如何呢?”
此时的魏启,心思全在提拔自己儿子身上,况且吏部是六部之首,直接任免、调动三品以下的官员,拥有了吏部,便拥有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势力,更何况他一直也没把梁潇当回事。如今听了李延的意见,也就当场答应了。
吴坤没有急着回答,他转过头看了看梁潇。梁潇此时的还沉浸在惊讶之中,方才他见四位辅臣意见不一而争执不下,原以为这件事情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可想不到李延一句话倒让他成了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吴坤点了点头,最终回道:“既然你们都赞同培养年轻官员,那本国公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就依李延的说法,让魏川做吏部尚书,梁潇任兵部尚书。”
其实吴坤对李延的建议也很满意,他虽然掌管天下兵马,但每一次调兵,都要先到兵部下张文书,然后兵部再下文书从兵营里召集兵马,最后自己再派将军按照自己的意思调动。这样一来,既不方便,而且兵部又不是他的势力,一旦军队有什么动作,别人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可梁潇要是当上兵部尚书,由他掌管兵部,那安国公便可随意的调动自己的兵马。如果有人问起,到梁潇那里补一张文书,便可蒙混过去。
不过细想想,也觉得不可思议。吴坤原以为梁潇论功行赏,能封他个三、四品的武官就已经很不错了,可谁想他竟然稀里糊涂的坐上了二品兵部尚书。要知道二品龙虎将军肖远,那可是混了将近二十年才爬上去的,而且期间肖远还亲自领兵打了上百场的胜仗。
魏启和吴坤此时的意见统一,左右丞相又不敢反对。柴宣再问了一遍,四辅臣都点头答应了之后,他便下旨,按照李延的建议将魏川和梁潇分别加封为正二品官员。
柴宣还是异常兴奋的,他心中暗笑:“我让梁潇凭自己的能力在两年之内做上二品官员,可想不到他没用上两个月就让自己官居二品,这家伙也太厉害了。”
当然,也有两个人官员心中异常愤怒,那就是左丞相廖丰和右丞相彭远。一日之内二人各失一部,此时都已火冒三丈了。不过廖丰沉思片刻,心情渐渐舒缓下来。他知道魏启非要争吏部尚书一职,那指定是保不住了。可李延的意见又让彭远失去了兵部,这样一来左右丞相的势力便又均衡。
平日里廖丰仗着自己资历比彭远要老,所以在某些方面彭远要以他的意思为主。但如果彭远不失兵部,那彭远便以三部比廖丰仅剩的两部,势力明显低于彭远,时间一长,怕是廖丰日后要顺着彭远说话。
看来李延的说法对于廖丰未必没有好处,所以退朝的时候,他只是在李延面前叹了口气便走开了,他并未言语,更没有指责李延。
至于梁潇,当上兵部尚书对他来说也有好处。如今京城内除了魏启的十万禁卫军,还有十万正规军驻扎在城外。这十万大军可是吴坤的兵,吴坤是他的表舅。如果哪天他让程虎到京城里培养**势力,万一遇到阻碍,就召集万八千的正规军去摆平,大不了事后再找吴坤补一张调兵的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