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那几年,怀北一直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出租房里。一处20楼50尺私人空间,房间虽小,但布置得井然有序。房间一面是窗,面朝大海,天气好的时候海面上尽是出海的游艇,浪花如无数的小白鸽伴着疾驰而过的快艇欢快地跳跃着,远远看倒像是一道道舒展的白绸带,给广阔湛蓝的海面稍许活泼的点缀。再远处便是维多利亚港,ICC的24小时每天都在窗外上演,进入雨季后,ICC多半时候躲在厚厚的云雾里,若隐若现的灯光使这座地标更加神秘,孑然矗立在港岛的对面,见证着城市心脏的日夜。每年跨年,怀北总喜欢喝上一杯香槟,坐在单人床上,看维港上空漫天烟火,想时光深处人。
独来独往久了,会变成习惯,甚至上瘾。习惯了一个人庆生,一个人晚餐;一个人吹海风,一个人过四季。去杂货店街市添置家用食材,去摩利街荷里活寻觅字画锁器,简单的生活和那点收藏的爱好令她感觉踏实、安全。那些年,走近她的人都变成点头之交,尝试了解她的人最后都默然离开。谁都无法温暖一个吝啬感情的人。对怀北而言,任何新感情都是一场鲁莽的冒险,她心里有个黑洞,吞噬一切,童年的他也许是个意外逃逸的光子,让她看到了光亮。
空暇时候最常去西环海滨长廊,倚着海滂长椅,听艺人拨动吉他,看夕阳缓缓地落到海岛另一边,感受夜色一点点变浓。海浪忽远忽近,远处的渔船逐渐靠岸,垂钓者却越来越多。同样喜欢夜晚的人之间也许会有某种天成的吸引力,远远地看着他们默默等待,时间常常溜过午夜。
港岛上生活空间异常密集,百米之内可以解决生活的一切需要,这就是香港高效的基础。同样,这样的高密度将生活空间压缩得无限小,小到人人关注自由,有些却不闻世间大道。在肿瘤科实习了一个月,怀北觉得有些压抑和矛盾,想出去散散心,远离港岛走走也好。行走在水泥森林中,时时让人感到压迫。毗邻山体的行人道往往异常逼仄,半臂之外即是车道,步行既如此,自然更没有骑行的空间。在怀北的记忆中,单车永远和满地金黄的银杏叶,和她的影子璃秋连在一起。进入十月,香港的早晚已有些凉气,但在怀北眼中香港没有真正的秋天,秋天一定要有满地落叶,一定要穿立领毛衣,一定要在巷口就能闻到糖炒栗子。秋天就要有秋天的样子。在一个凉爽的周末,怀北终于实行了去吐露港骑单车的想法,她急需一个空间去思考一件已困扰她很久的难题。一个月前,医学院已公布了推选结果,她被选为交换生去台北或者BJ某大附属医院实习。一个月过去了,她迟迟没有决定去BJ还是台北,对她而言,这已不是一道A或B的选择题,而是A或非A的决定。
台北,是璃秋的最后一丝线索。时间越长越不想失去这最后的念想,所以一直远远地保持距离。何况,心中还有别扭,还欠一个解释。有时,人就是这么拧巴。
傍晚时候,骑行人渐多,小孩子骑着辅助车欢声笑语,情侣们踩着双人单车格外和谐,夕阳给吐露港披上了玫瑰色嫁纱,层层叠叠,让人浮想联翩。沿着海边长廊慢慢推着车,不远处两小孩引起了她的注意,约摸八九岁光景,明显小女孩不会骑单车,但她没有用辅助轮,小男孩一直跟在她身边,试图保护她,但年纪尚小有心无力,俩人常常一起摔在地上,一起大笑。怀北停下车看出神。十多年前,她的身边也曾有过一样温暖的男孩子。是不是分离才是命运的常态?是不是一切如相交线,相遇后的命运注定渐行渐远,只有平行线才能保持永恒的距离?
从吐露港回来后,简单吃了点美心快餐,夜还没有黑得彻底,怀北又去了西环码头,大屿山那头,闪烁的飞机航灯像夜空的星,格外注目和温暖,因为她相信每架飞机上一定有个正在思念的人,这个夜因为思念有了温度。海滂垂钓者依旧很安静地等待中,浪头有些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享受等待的快乐。这些年,怀北何尝不是这样的心情。蓦然间,一艘快艇打破了黑夜的秩序,它像把离弦的剑驶向远处的海岛,引擎轰鸣,激起层层浪花,隐约的红色航标灯是他们的方向。这是一群深海探险的勇士,他们选择在深海追逐目标,选择主动出击未知的海域,他们用竭力全力代替沉默等待。这艘突兀闯入的快艇,赋予了黑夜和未知不同的意义。海浪越来越大,也在怀北的心里荡起了阵阵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