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签约的那一天,在步入签约现场的时候,厂长因为咳嗽了一声,一口痰涌上来,他向四周看看,一时可能没有找到痰盂,便随口吐在墙角,并小心翼翼地用鞋底蹭了蹭。那位美国人见此情景不由得皱了皱眉,显然,这个随地吐痰的小小细节引起了他深深的忧虑:输液软管可是专供病人输液用的,必须绝对无菌才能符合标准,可西装革履的厂方代表居然会随地吐痰,看来工人的素质也不见得会高。他当机立断,拒绝在合同上签字。这就意味着该厂近一年的努力在转眼间化为灰烬。
纵观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不难发现他们都把细节贯彻始终。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一件平凡的小事、一个微小的动作有时就是扑朔迷离的人生中重要的转折,因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立大志,干大事,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只有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抓住细节,才能成大事。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在小事上认真的人,做大事一定会成绩卓越。同样,对于情绪中的小波动,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由于情绪中的“蝴蝶效应”而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争做第一,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以及追随心理。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电动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
其实,在认知上,人类也摆脱不了那只小鹅的命运,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在生活中,多数人会对第一情有独钟。比如我们能将第一任老师记住;初恋的记忆异常深刻;对第一次发工资、第一次出远门的情形难以忘却,但对“第二”就没有那么深刻的印象了。
在市场上,第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往往是第二品牌的数倍,所有的企业都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做到第一。但是在公司中二把手总不被人注意,而实际二把手往往是真正把企业做到第一的重要人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以及追随心理。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某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感兴趣的强度,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深谙“印刻效应”之道,并应用于企业经营之中。韦尔奇在上任的第一次年会上,就提出了“要做第一,只要不是第一,第二的部门就关门”。他宁可把失去竞争力的部门卖给对手,也不愿意让其留在通用公司苟延残喘。对于韦尔奇来说,通用电气要是不能做第一,还不如让员工选择到其他公司工作。由于韦尔奇坚定的信念,通用电气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在经济不景气、其他企业纷纷倒闭的严峻形势下,成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
有人计算过,在市场上最先进入消费者心里的商品品牌,比第二位的品牌同期市场占有率要多一倍以上,而第二位的占有率又比第三位多一倍以上,显然“第一”具有巨大的优势。
为什么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而成功者却很少?那是因为很多聪明人在具备了不少成功的条件时,仍在瞻前顾后因而失去了机会;而成功者却从不等待万事俱备、时机成熟,而是主动去尝试,主动去创造成功的机会,做第一个让小鹅看到的人。
一个品牌要想做到最好,不被其他产品欺压在下,在品牌推向市场的初期,就一定要想办法拓宽市场,争取做到第一。只有第一才能占领市场,只有第一才能更好地控制市场的导向。
“脑白金”总裁史玉柱曾多次在营销会议上强调“史玉柱营销法则”,其第一法则就是“做一个产品必须要做第一品牌,否则很难长久,很难做得好,不做第一就不能真正获得成功”。为了当第一,“脑白金”投入巨额广告费。所以脑白金的“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留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很多人因此记住了脑白金。当消费者购买保健礼品时,会不自觉地想起“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以礼品定位稳居保健品头把交椅,在春节、中秋等送礼旺季尤为火暴,成为“第一个让小鹅看到的保健品”。
一些曾经对脑白金不屑一顾的人,在面对选择送礼的佳品时,都还是很自然地选择了脑白金,如果你要问他原因,他会说:“这个毕竟熟悉一些,其他的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
可见,脑白金还是凭着印刻效应获得了胜利。人们通常对第一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而对于第二、第三则没有什么印象,这种现象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先入为主”。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当还没有人吃的时候就要抓紧时间占据市场的第一位,等到大家看见你成功的时候,都会追随着前来,等到追随者多了的时候就毫无竞争力可言,更无利润可言了。
与其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不如去另辟天地。当然这也要看个人的能力而定,你如果没有强大的开拓能力或仍处于学步阶段,那就先跟在别人后边吧,至少风险小些。
绝处逢生,转危机为契机
心理学家曾研究表明,危机可以大大激发人的潜能和斗志。身陷绝境的时候,正因为没有了退路,我们也就没有了选择的犹豫,没有了再固守现状的可能,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勇往直前,倾尽所有到我们现在的事业中。
我们大多数人的体内都潜藏着巨大的才能,但是这种潜能酣睡着,一旦被激发,便能做出惊人的事业来。而人只有到了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感到一切外援都已丧失的时候,才会发掘出全部的内在力量。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办法把驴子救上来,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一直在枯井里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并决定把枯井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邻居们帮忙一起填井。就在人们将泥土铲进枯井的时候,井里的驴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开始叫得很凄惨,但是慢慢地,它安静了下来,因为它发现了一个自救的好办法。
人们发现,当铲进枯井的泥土落在驴子背上的时候,它就把背上的泥土抖一抖,然后站在落下的泥土堆上。很快,这只驴子便上升到了井口——它得救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危机潜伏在我们的身边。面对危机,不管你怕也好,不怕也好,它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悄悄降临。其实,外界的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这种危机的麻木不仁和茫然无知。危机对我们来说绝对不是只有消极的一面,一次灾难也有可能成为一次契机。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住着一位靠种植苹果谋生致富的果农。这年夏天,一场冰雹把已经快要上市的苹果打得七零八落,苹果表面也是坑坑洼洼,令丰收在望的果农心痛不已。他苦苦思索着要怎样才能把这些“伤痕累累”的苹果销售出去。
大约过了一个月,这些苹果的“伤口”逐渐愈合,但却有点“面目全非”的感觉。果农随手摘下一个苹果一尝,发现这些经过冰雹“洗礼”的苹果反而变得清脆异常、酸甜可口。这时候,果农心情豁然开朗,因为他想到了该如何将这些苹果推销出去。他在发给每一个客户的订单上清楚地写上这样一段话:“今年的苹果终于有了高原地区的特有标志——冰雹的痕迹。这些苹果不仅从外表上而且从口味上更加体现了高原苹果的独特味道,实属难得的佳品。数量有限,欲购从速。”于是苹果很快就销售一空。
面对危机,是惊慌失措还是积极化解,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面对“伤痕累累”的苹果,如果果农怀着消极的心态,他可能看不到它的任何价值;而正是因为果农怀着积极的心态,在细心观察后才发现它的独特价值,并找到卖点。可见,危机和契机是并存的,只要有着良好的心态,危机也可以转化成契机。
在福特公司工作已经32年、当了8年总经理的艾柯卡,突然被老板给炒鱿鱼了,他痛不欲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便每日与酒为伴,认为自己要崩溃了。
就在这时,艾柯卡接受了一个新的挑战:应聘到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出任总经理。凭着智慧、胆识和魄力,艾柯卡对克莱斯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顿。凭借着出色的口才说服了国会议员,成功地向政府申请到了巨额贷款。在他的领导下,克莱斯勒公司在最黑暗的时期推出了K型车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成功实施令克莱斯勒公司起死回生,成为仅次于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的第三大汽车公司。
1983年7月13日,艾柯卡把一张面值高达8、13亿美元的支票交到了银行代表的手里,这一天,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而这一天恰恰正是5年前他被炒鱿鱼的那天。
所以说,危机能激发人们竭尽全力,但积极的心态尤为重要,其核心就是主动意识。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脑细胞多达140亿个,但是普通人却只用到了其中5%~10%,绝大多数脑细胞都处于“待业”状态。即使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利用的脑细胞也没有超过18%。可见,每个人的身上都蕴涵着相当大的潜能。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个天才,找到自身潜能最佳点的人获得了成功,而那些被认为能力平庸者,只是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藏。
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冷静思考才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看似再无希望的绝境中恰恰会暗藏玄机,孕育生机。
利用从众心理为自己赢得市场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并作出判断,进而采取与众人相符的同一种行为。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众人都去做的事情往往是正确的,人们参与到这样的行为中,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评价以及更多的利益,甚至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受周围人做法的影响,也便不足为奇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有学者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在电影院,如果前面有几个人突然回头,那后面的大部分人就都会跟着回头,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其实可能什么事都没有。又比如在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伸头向人群里观望,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
关于从众心理,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这样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描述: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可见,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个体不愿因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被孤立,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中国有句俗话:“一人胆小如鼠,二人气壮如牛,三人胆大包天。”这句看似庸俗简单的话,形象且精辟地说明了人们的从众心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首先不论好坏,只要有人敢做,其他人便会蜂拥而至。因为很多时候,当众人都参与到其中的时候,便会被少数人理解为是合情合理的行为,进而引发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譬如随意跨栏,随意横穿马路,随意践踏草坪,流行某一颜色的服饰,说某句经典的台词……正是人们习惯于从众,所以从众心理常被人们利用作为影响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有利工具。
20世纪70年代迪斯科(Disco)在美国刚刚开始流行,尽管舞厅内部有很多空位,但一些舞厅老板,还是会留部分顾客在舞厅外面排队等候。舞厅老板为什么这样做?显然,他正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为了给舞厅造出一种声势——舞厅现在的生意很好,有如此多的人在排队等候,这些被留在外面等候的人,便会成为造声势的载体,吸引更多的“真正顾客”。渐渐,排队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从众性是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的影响,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付诸实行。在商业活动中,有不少人专门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如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的。
在澳大利亚,一个名为“Supre”的服装连锁店某年跟风开发了“O、C、”牌(美国《TheO、C、》,中文译名为《橘子镇男孩》)的青少年服装,主打产品是彩色PoloT恤、大学主题套头衫和斜纹七分裤,这些元素加起来,就是所谓的“家境优裕的女中学生形象”。
店经理劳伦·钱德勒表示:“我们一开始拿不准产品是否能畅销。”事实表明,当地消费者对“O、C、”服装的需求远远超出店家的预想,“Supre”每周都得加大“O、C、”入货量。钱德勒将“O、C、”服装的热销归结为青少年的从众心理,她说:“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都希望有这么一个人让她们崇拜、模仿其衣着。她们最怕被看做与同龄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