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启动“清淤”工程,提供关键信息,解答关键问题。媒体是依照特定的“框架”选择报道议题的,对信息的筛拣总是存在特定的优先序列。对组织而言,为记者获取了危机的关键信息,他们的工作压力就会减轻,无端猜测和以偏概全也会随之减少。这就要求组织了解媒体需求,找准关键问题,拟订解答方案,实现媒体管理的重点突破。对那些尚无定论的问题,要“三思而后言”,提前准备好最适合的托辞。理智的做法是,明确拒绝采访人的臆断或有关臆断的怂恿,告诉他们这样做毫无意义,没有什么比遏制危机、降低损害更值得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
就事论事,谨慎发表意见。在危机中面对媒体,要把重点放在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解释上,而非高谈阔论和指手画脚,任何“我认为……”、“我觉得……”都可能为记者的无穷追问和主观臆断打开缺口。在明确根本立场和主要原则的前提下,组织要慎重发表意见性信息。这其中,尤其要避免对组织内部成员、相关责任单位的批评,对肇事者和竞争对手的指责也需伺机而动。否则,内部消耗、推诿塞责和更大的抨击浪潮将随之而至,这将成为媒体报道的新素材,导致危机局势进一步恶化。
同时,控制媒体活动范围,减少信息“渗透”。这里的“范围”,包含三个内容: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和特定人物。
首先,特定地点是指要在适合的场所接待记者,确定记者能参与和不能参与的范围。最好的方式,是在危机现场指定地点、新闻发布会召开地点、安排好的记者访谈地点等可控区域与媒体进行对话。
其次,特定时间是指在合适的情境和局势下接待记者,把控信息发布的时间节奏。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快地对媒体和利益相关者做出反应,公布危机状态和事实真相,表明自身态度和立场。但是,不宜告知尚不确切的结论,否则反为其所害。
最后,特定人物是指要明确危机新闻发言人,由专门人员向媒体“接招”,避免众说纷纭,口径不一。记者有时会避开新闻发言人,找到组织其他员工进行随机的打探和盘问,这就要求组织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进行必要的全员危机管理培训。一个合格的员工应当这样回答记者:“你提出的问题我也很关注,但是你应该去找我们的新闻发言人,他更了解情况,可以为你提供更权威的答案……”
四、危机中的信息加工与发布
(一)信息的选择加工
组织向媒体发布的危机信息,应是认真加工过的半成品或成品信息。这一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确定信息题材和内容、规划信息发布形式。
信息的题材,即信息发布的内容,要视媒体的需要、公众的需要和危机演进的现实情况而定。题材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1.主题先行。这是影响媒体和公众议程的内在要求,主题暧昧不清的信息只能招来更多的困惑和质疑。主题来自问题,每一条、每一组危机信息的发布,都必须首先明确其主题,以针对性地解决相应危机问题。与此同时,不同信息的主题要内在一致、相互呼应,统一于危机管理的大主题之下。
2.巧选角度。危机变化莫测,人们总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组织应选取“最抓人”、最能吸引注意力、最有利于传达自身意见的角度处理和发布信息。
3.注重时效。有些题材信息的价值稍纵即逝,组织应迅速抓取,使之以鲜明的时新性唤起媒体和公众关注。对那些看起来已过时的信息题材,如果对化解危机仍有益处,组织应想办法为之注入新的要素,提升其新闻价值。
4.受众本位。媒体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受众需要,因此组织在信息题材的选择上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出发确定题材。要使信息发布符合媒体的报道要求和受众的接受习惯,唯此方能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5.权威评价。要争取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的有利评价。他们的评价对媒体和公众有着较强的诱导性和说服力,能够有效改变媒体和公众的主观偏见。
(二)信息的发布
明确了信息题材和内容后,组织应着手规划信息发布的形式。一般而言,危机信息发布的形式主要有提供新闻稿,接受记者采访,召开新闻发布会几种。
危机信息发布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信息的条件下进行的,除了尽量依靠团队的力量外,新闻发言人自身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显得更加重要。从这一意义上看,危机发言人既是前台的戏中人,也是幕后的导演者,是在剧本与现实之间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主要角色。危机发言人的主要技巧和禁忌有:
1.坦诚关爱。新闻发言人的态度即是组织的态度,正如新闻发言人的形象即是组织的形象。在危机信息发布中,新闻发言人首先必须是坦诚的,唯此才能建立信任。而失去信任,也就毁掉了沟通的基础。坦诚同时也意味着悲悯和关爱,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对遭受危机损害的利益相关者的同情和理解,所谓以心交心、理解万岁。为了体现坦诚和关爱,有一些与之相应的沟通技巧,诸如和颜悦色、与倾听者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语气平和而连贯,以及必要的肢体语言等。
2.沉稳持重。新闻发言人应当处乱不惊、从容不迫、条理分明地传达自己掌握的信息。大声叫嚷、支吾搪塞或紧张局促都会影响沟通效果。危机管理研究者提莫希·库姆曾批判新闻发言人的两种不当“症状”:一是沟通恐惧症,在发言中顾虑重重,手足无措,狼狈不堪;二是沟通无畏症,在发言中自高自大、盛气凌人、不容分辩。危机无小事,总是关乎特定人的利益,沉稳持重地发布信息,才能让人相信组织在严肃认真地处理危机,否则只能招来更多的愤怒和攻击。
3.有效回应。再好的表达技巧也无法弥补贫乏的内容,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对媒体和公众的提问做出明确、有效的回应和解答。新闻发言人必须审慎应对。对于冗长复杂的提问,新闻发言人要仔细倾听,以把握正确含义——倾听和诉说一样是良好沟通的必备素质,有时还可以礼貌地请求对方重复一次;对那些微妙尖锐的问题,则需采取灵活的策略,选择容易的部分作答或者选择组织最想沟通的内容作答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那些错误的问题,首先要及时更正,然后再根据情况提供答案。
4.忌“无可奉告”。研究表明有65%的利益相关者在听到“无可奉告”后,会认为组织业已“认罪”。“无可奉告”与消极、沉默无异,使组织丧失了危机处理的话语权,必然陷于被动。(注: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5.忌过度承诺。在有些情况下,新闻发言人为了树立利益相关者对组织信心,便做出过度承诺,这实际上是一种害人害己的不当行为。承诺一旦过度,便可能造成一种虚假的“繁荣稳定”,使人们放松警惕,导致危机扩大,造成更多损失。
6.忌专业术语。新闻发言人传达的信息必须清晰明确、易于理解,那些局限于组织内部或少数人使用的专业术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增加更多的误解。
五、危机中的沟通原则
(一)真诚沟通原则
危机中的沟通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劝服作业。
有效的沟通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英国危机公关专家罗杰斯特提出的“3T原则”广受认可和推崇:(注:郭志台:《媒体公关:如何用好营销新利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1.主动沟通(Tellyourowntale)。它强调组织应主动披露危机信息,抢夺危机话语主动权,形成对信息流的引导之势,而非被其牵着走。
2.充分沟通(Tellitall)。它包含对信息的“量”和“质”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而非全部信息),二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3.尽快沟通(Tellitfast)。强调对沟通时效的把握,要在最适宜的时机、通过最适宜的人,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告知利益相关者。
(二)重视劝服意见领袖
1.谁是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来自大众。与周围人群有着共同的群体规范和群体利益,“自己人”的认同感使意见领袖在传播的信度和效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2.意见领袖的作用机制
事实信息的主要功能在于告知,而意见信息才是影响公众态度和行为的关键资源。
如果组织在危机中能够找到意见领袖,并有效利用他们,便能准确掌握舆情,使针对性的双向交流得以进行。
3.寻找意见领袖
(1)深入利益相关群体,观察人们在危机中的活跃度。作为“少数派”的意见领袖与大多数人不同,他们总是积极奔走、四处打探、为自身和群体利益大声疾呼。活跃度是发现和确认意见领袖的第一个切入点。
(2)主动向利益相关者询问:谁是你们当中的代表?你们更愿意相信谁?他在哪?能否让他与我们对话?有时,群体成员在危机中会自发推举自己的代言人,这对组织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珍惜这样的机会。所谓“珍惜”,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切忌把群体成员推举出来的代表当作对立的敌人或挑战者;第二,如果经过接触和考察,发现群体成员推举出来的代表不适合、不利于有效沟通,则要想办法动员群体成员推举新的代表。一个技巧就是“掺沙子”,以想和更多人沟通的名义,让新代表同时介入对话和谈判,而非简单地拒绝或排斥原有代表,否则将带来更大的民意风险。
(3)波及很多利益相关群体时,要着重在核心利益相关群体中寻找意见领袖。
六、形象的恢复与重建
随着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政府为代表的社会公共组织和以企业为代表的营利性组织都越来越重视自身形象管理。一些企业对危机状态下的形象管理给予了高度关注,发展出形象修复和改善理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班尼特是形象修复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形象修复策略存在两个重要前提:组织被认为对危机事件的发生承担责任,社会大众对组织责任的看法比危机事件的真相本身更看重。
班尼特进一步解释说:冒犯的举动在事实上不一定是冒犯,完全由公众的认知和感觉来决定;组织的责任归属亦非通过事实来认定,只要公众认为组织与此行为有关联,即产生形式上的责任归属。换言之,公众的态度以及他们对组织责任的认定,是影响组织形象的关键因素。
倘若组织忽略这两个前提,而想当然地承担自己认为“事实上”的应有责任,很难实现形象修复和改善。这也正是危机状态下形象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东北的发展空间取决于开放的空间,东北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开放的水平。外资企业的投资建设对于东北经济的振兴发展意义极其重大,传媒作为推动和协调社会发展的一支最为重要的软力量,必须自觉地把握传播资源的配置和运作,与外资企业形成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辽宁经济的崛起助力加油是传媒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这不仅仅是传统新闻宣传的摇旗呐喊,更是站在更高基点上为辽宁经济的崛起谋篇布局,营造社会气氛,提供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