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人,原名姓施,后被朱治收为养子,改姓朱。朱然自小聪慧博识,十八岁参军。
朱治德高望重,乃是江东两代元老,统军一向严瑾,其不愿子辈蒙受父荫,逐命朱然从小卒做起;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朱然已经功迁至百夫长。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士,虽智勇双全,但为人孤傲,行事直断不讳,是而在长沙从军多年,官职亦不过一介小小都尉。长沙之战,魏延随黄忠所部出城袭击曹营,不料中计;战乱之中魏延奋力突围,不慎与刘备大军失散,最后因伤辗转流落至乌山庄。
朱然现在虽然年少,不够成熟,但是只要加以时日,历经几番大战磨练,其必会成长为一名不可多得的将才;而魏延能力更是出众,决不亚于甘宁、周泰等人,应与太史慈在伯仲之间。
喜逢良将,孙策并未立即表明自己之身份,而是在朱然等部曲离开之后,主动前去与魏延结交。所谓识英雄重英雄,孙策、魏廷两人短暂交谈后便已惺惺相惜,并且徒手切磋了一场。魏廷原本打算前往襄阳继续追随刘备,但孙策又怎会轻意放走如此大将,一顿好说歹说,终于将魏延成功忽悠,让其亲口答应先往长沙一行,若是不如意再任由他去从。
数日后,魏延、朱然受邀至长沙郡太守府,两人于府门口处巧遇,同感莫名;随亲卫进入大厅,看见首座上端坐之人竟然是孙策,而太守朱治却立身在侧,朱然、魏延二人更觉意外,刹时哑口惊愕。
时间如白驹过隙,冬去春来,日复一日;西征在即,一番周密调度在所难免。孙策任命吕蒙为江夏太守;朱治、潘璋、凌统、丁奉分别为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太守;周泰则把守上庸郡。此外,鲁肃担任江夏郡史,陆绩为上庸议郎;而巴陵郡位置特殊,不仅临近湘水,且紧靠陆口,若遇突发事件,水路便可为关键因素,因而此地由甘宁坐镇。知人善任,有了这班人马留守荆州,即便曹操南下,亦或刘备倒戈,孙策也能安心攻打益州。至于在巴陵被伏的曹将乐进,因其态度坚决,拒不投降,孙策惜其才干不忍杀之,但又不愿放其归去反成日后大患,所以只得命人将乐进押往吴郡软禁。
建安九年,孙策拜庞统为军师,魏延、朱然二将为先锋,起兵五万,经由上庸郡出发,攻打益州;太史慈、董袭、全琮等人亦随军出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西蜀之地多丛山峻岭,悬崖陡壁,不但难行而且不辨方位,极易迷失行军路线。魏廷、朱然领五千兵马作为先锋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付出了近千将士之性命为代价后,终于到达了巴东郡。
“魏将军,前方就是巴东郡,我军是在此原地待命等侯主公大军到,亦或……”,朱然以下属之态询问魏延,虽然话未挑明,但其欲立功之心,一目了然。
魏延道:“朱将军不必如此客气,魏某初来乍到,你我二人又官阶平等,某比汝虚长数载,若朱将军不嫌弃某出身卑微,便唤魏某为兄,如何。”
朱然答道:“魏兄绝非凡夫俗辈,以汝之能,它日定会名震天下;有兄如此,吾朱义封之幸也。”
“哈…哈…,能结识贤弟,魏某亦是三生有幸,”魏延心喜,放声豪笑。
孙策出征之前已经下令,封魏延为讨逆将军,朱然为平虏将军。魏、朱两人虽说目前都只是从六品杂牌将军,但二人确实是一跃数级;更为重要的是孙策舍他人,却独以征西先锋之重任相托,足可见孙策对两人能为之信任与肯定。
“义封,荆战大战之时,吾等寸功未立,然主公仍是破格提升,委以征西先锋要职,你我二人若不能在此立下功绩,又有何颜面觐见主公,更枉谈回报主公知遇之恩。”魏延素有大志,只可惜从前一直未逢良主,今日有此机会,焉能不好好把握,证明自己之实力。
朱然闻言,跃跃欲试道:“魏大哥之言正是小弟心中所愿,吾俩此番兄弟齐心,共破巴东城,为主公西征霸业取下第一战。”
“吾乃扬州牧镇东将军麾下朱然是也,西川鼠辈,何人敢出城与吾一战。”次日,朱然率两千人马于城前搦战。
巴东守将吴兰于城楼上观望,见敌军人数不多,且其主将又是名不经传之小辈,当下不以为惧,率众出城迎战。
两军列阵排开,朱然把剑一挥,纵马出战;吴兰手持双锤,毅然迎上。朱然手中长剑当头劈砍;吴兰左手铜锤轻易挡下,右手铜锤砸向对方胸口;朱然撤剑下按,化解危机,随即剑锋平转,沿着锤柄削向对方手腕;吴兰武力不差,双臂同时攒力变招,双锤翻转一圈,反倒压制长剑。
长剑灵巧犀利,双锤刚猛气劲,两人交手数十回合后,朱然体力不支,已落下风。
久战必失,朱然抓住空隙,左手突然快速伸进衣甲内,尔后朝前一甩,喝道:“敌将,吃吾此招。”
吴兰诧惊,以为对手要施放暗器,急忙转攻为守,双锤交叉,护住要害;怎知朱然只是虚张声势,趁机逃脱。吴兰被耍,顿时怒不可抑,率领大军紧追而去。
巴东军追至半途,倏然从侧翼杀出一支江东伏兵,为首之人身长九尺,目若朗星,手舞一柄奇状双刃刀。
“敌将,纳命来”。霎闻一声雷霆大喝,魏延拍马杀至,手起刀落,但见寒光如月,血气冲顶,吴兰慌忙中还未来得及反应就已是身首异处,一命呜呼。魏延一马当先,左手倒提吴兰头颅,右手握刀冲入巴东军阵中,一身虎胆,勇不可挡。
巴东大军胆颤心惊,稍稍抵挡片刻后便溃不成军,纷纷而逃。魏延、朱然两人领军尾随其后追杀,顺势夺下巴东城。
二将入川当头阵,旗开得胜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