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多大的本事,到底能干成个什么样子,恐怕他本人也未必能十分清楚。领导者用人讲究贵在知人,是因为用人者在知人的基础上用人,可以把人才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潘美是后周的客省使,掌朝中国信、使见、办实及四方进奉、四夷朝觐贡献之仪,是一个地道的文官。因陈桥兵变时受派去见后周执政大臣,为使兵变和平进展出了力,功不可没,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潘美自然也得到了福禄与地位。
宋国统一荆湖后,赵匡胤任命潘美为潭州防御使。从此潘美以文改武,成为宋朝的将土。他不甘于默默无闻,总想在赵匡胤的统一大业中建立功勋,积极主动地做了一些被赵匡胤赞许的事。
潘美所任的潭州,南部因与南汉割据政相接,潘美曾请命攻取南汉在湖南的统治区域,得到赵匡胤的允许。他遂率兵攻取南汉统治的郴州(今湖南省东南),杀其刺史及招讨使等南汉官员。南汉王刘怅见宋国夺取了郴州,慌·IC任命内常侍邵廷为招讨使,率大军抗御宋军。他们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准备与宋军抗衡。
潘美懂兵法,面对南汉的抵抗;不再采取新的攻势,而与南汉军冷战对抗。他知刘怅信宠宦官、疑文臣武将而对之大行杀戮之弊,就暗地里派人去南汉,用匿名的方法打小报告,告发邵廷暗藏异心,试图谋反。刘怅果然中计,遣使赐邵廷自尽,军事威胁顿释。孙子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潘美以离间兵法,智杀南汉大将,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赵匡胤命潘美为贺州(今广西贺县)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统朗州、道州、潭州等处兵马,大举伐汉。潘美正欲建功立业,闻命而行,统兵对南汉发动进攻。正所谓“式辟四方,彻我疆n土”,潘美不负皇上之命,统三州兵,马,连下贺、昭、桂。连四州,直逼韶州。南汉王刘帐得知宋军攻下属于南汉的湖南地带,反而对臣下说:“宋军不过是夺回昭、桂、连、贺四州,他们只有几州兵力,哪敢南下呢。”
潘美在战略上蔑视南汉政权,信心十足,因而对南汉的抵抗不放心上。他率军长驱直人,再次摆出攻取韶州的架式,逼敌决战。果然刘怅急令国中的精锐军马全部出发,遣都统李承渥为元帅,令其死守韶州。一个“死”字足可见出其乏善可陈。专制统治者往往视人的生命为儿戏,动辄便以“死守”、“死拼”、“拼死一搏”来要求下级将士牺牲性命,可见内心残忍的一面,刘怅的南汉政权就是如此。
宋军与南汉军在韶州城北对垒。南汉军搬出象阵对付宋军。潘美早知南汉有这种战法,见南汉果出象阵,于是命众将士强弓射箭,箭如雨注,南汉象阵瓦解,象群返窜,南汉军自相践踏,宋军乘势冲锋,大败南汉军,占领了韶州。
韶州一失,广州便无险可守。潘美率兵一鼓作气,进至马径,于双女山下立营,此处已距广州城仅十里。刘怅见大势已去,试图从海上逃命,不料宦官和他的卫士抢先一步盗船遁去,使得刘怅欲逃不能。潘美见南汉并不组织军队来抵抗,广州城外只有些竹木栏为障,乘夜派人将竹木栅栏放火烧掉,然后挥师直捣广州,宋朝遂统一了南汉。
《兵法》日:“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由此而观潘美,他以三州之兵,孤军深入,拔城隳国,统一南汉,仅用百日。
平定南汉后,潘美驻军于广州。他详细地调查民俗民风,具体地了解南汉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实地向朝廷反映情况,以便赵匡胤作出决策,颁布有利于民的诏令。后来,赵匡胤统一南唐时,又命潘美为都监,配合主帅曹彬完成了以不杀而使南唐归顺的使命。
赵匡胤在位期间,潘美一直受到器重,可以说是宋朝在军事上的倚重大臣。潘美本是一介文士,赵匡胤发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先是任命他为潭州防御使,而后又任他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置,担任征讨南汉的主将,后来又为征讨南唐的副帅。在官衔上,潘美同曹彬一样是宣徽南院使,并无厚薄,可见君臣之谊。
可以说,正是赵匡胤的“发现”,使潘美这块埋在土中的金子发出了夺目的光彩。而这发现无疑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的。
[智慧方圆]一个“知”字,正是方与圆的集中体现。知人才能善任,不知人无法用对人,但是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领导者做到知人又谈何容易,必须以主动性和公正性为前提。同时,一个人的能力和表现又是多方面的,如何据其所知正确地判断和使用一个人,则体现了领导者用人以圆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