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当权者最有效的办法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发之所未见,说以所未闻,然后再由大及小,由国及人。
楚康王的时候,楚大将伍举被人诬告,说是由他放走了他那个犯了罪的岳父申公王子牟。伍举听到这消息后,吓得赶紧逃到了郑国。在郑国遇到了好友声子,声子是蔡国的大夫,听了老朋友的遭遇,很是同情,便决定帮助伍举。
声子来到楚国,见到了楚国的令尹屈建。闲谈中,屈建问为什么晋国比楚国强大些。
声子说:“这是因为晋国有不少人才啊。但这些人才都原本是楚国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屈健不解,让声子给予说明,声子便侃侃而谈:我听说善于治理国政的人,既不过分赏赐,也不滥用刑罚。赏赐过多了,就会赏赐到坏人头上;滥用刑罚,就会用到好人头上。现在楚国刑罚用得太多了。有许多有才能的人无辜受罚遭罪,迫使他们都逃到了别的国家,反过来又危害楚国。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子仪叛乱时,析公逃亡到晋国。晋国人就把他安置在晋侯的战车里,让他来谋划用兵。绕角那次战役,楚败晋胜,一大半功劳是析公的。因为是他出的计谋,他让晋军在半夜里猛力擂起几千只大鼓,楚军受到惊吓,乱作一团,晋军乘势掩击,大获全胜。晋国又用析公的计谋,进攻了蔡国,袭击了沈国,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郑国吓得不敢再依附楚国了。析公本是楚才,却为晋人尽了大力,您不觉得遗憾吗?
还有雍子,他被逼无奈,逃离楚国来到晋国。晋国人封赏给他不少土地,让他参予军国大事。鼓城那次战役,楚败晋胜,起决定作用的是雍子啊。雍子带领着各位将领,检阅了车马,喂饱了马匹,烧掉了帐篷,与楚军决战。结果杀得楚国全军覆没。还有屈巫臣,也是楚国人,他被楚公子婴齐所逼,逃亡到晋国。晋国人重用他,让他抵御北狄。屈巫臣帮助晋国与吴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还教吴国人学会了乘战车、射弩箭,使只习惯于水战的吴军也能陆上作战了。吴国人长了本领,就在屈巫臣的唆使下,向楚国进攻。一连攻占了楚国的巢地、驾地、棘地、州来,搞得楚国人疲于奔命,无计可施。还有苗贲皇,他也是楚国人,若敖叛乱时,他逃亡到了晋国。晋国让他作了主要的谋士。正是他,指挥着处于劣势的晋军,把优势的楚军杀得一败涂地,楚王受了伤,楚公子侧因此也死去了。郑国叛了楚,吴国又兴兵攻打楚国。楚国不但损兵折将,失去了附属国,还添了不少仇敌。由上述种种可见,晋用楚材,真是大得其利啊!
屈建听到这里,大惊失色:这样太不利了!
声子趁机提到了伍举的事:“还有更不利的事。伍举是当今楚国最优秀的人才,可惜被谣言吓到了郑国,现在已经又逃到了晋国。听说晋国将要拜他为大夫,还要封给他土地。若是伍举将来助晋攻楚,令尹,您看还有谁能够抵挡住他呢?”
屈建听后,十分害怕,立刻派了伍举的儿子赶到晋国,好说歹说,把伍举接了回来,伍举重新受到了重用。
声子说服屈建的关键点在于,把伍举被逼而走的个案扩大为楚材晋用的一个普遍现象。普遍现象的危害是显而易见,自然使人警醒,个案的问题再经提出也就容易解决了。
[智慧方圆]凡事都有诀窍,领导者说服人自也有说服人的诀窍可寻,重要的是要能了解对方,找到对方的关注点,把话说到他的软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