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一个人,由于他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一直沉默寡言,不太爱说话,可是他对各种问题都喜欢思考,对各种社会现象都十分留心观察,并且有他独到见解。不大喜欢说话,并非他的天性,一旦遇到知己,他一样也慷慨激昂地抒发胸中的积闷,抨击官场的劣迹、社会的弊端。他“好读书”,但“不求甚解”,一心领会它的精要之处。一旦解除了一个疑团,懂得了一些新的道理,便乐得手舞足蹈,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五柳先生尤其可贵之处是不羡慕名利,不愿奉迎拍马,对那些仗势欺人高高在上的官僚,他非常轻蔑鄙视他们,总是避而远之。由于他不愿与世浮相处,所以隐居故里。
不识车轭
“不识车轭”讽刺那些不仅不善于学习,而且蛮横不可一世的人。
此典出自《韩非子》。
郑县有个人,一天偶尔捡到一个车轭。
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就问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呀?”那人回答说:“这是车轭。”
不一会儿,他又捡了一个车轭,仍然又问那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呀?”人家又告诉他说:“这是车轭。”
他听了后勃然大怒,喊道:“先前说是车轭,现在又说是车轭。那里会有这么多车轭?这分明是你故意欺骗我!”接着,竟然就和人家打了起来。
不学无术
“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和没有本领。
此典出自《汉书·霍光金日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东汉时期的着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汉书》,在《霍光传》的卷末,他写了这样一赞语:
汉代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因为生前犯了一个大错误而导致死后祸灭九族之罪。原来霍光是朝廷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大人物,受到朝野上下崇拜。他跟随汉武帝二十八年,深得皇帝的器重。汉武帝刘彻临终时,将幼子弗陵交给他辅佐。汉昭帝死后,他又改立刘询为皇帝。霍光掌握朝廷上的军政大权长达四十多年,可以说是对刘氏朝廷功勋显赫。
然而,有一件事情他没有做对,并因此而带来了祸患。
那是刘询刚刚继承皇位的时候,霍光的妻子出于私利,想把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可是刘询立了许妃为皇后,霍光妻子因此想害死许妃。她买通了女医淳于衍,趁许妃生病的时候,就下毒药谋害了她。许后暴死后,朝廷逮捕了女医淳于衍,关进大牢里严加审问。这件事霍光事先并不知道。他的妻子看女医下了狱,害怕事情败露,才如实告诉了丈夫。霍光一听,大为惊骇,想去告诉刘询,又不忍心让亲人下狱,便将此事隐瞒起来,还替女医说情,把案子压下来了。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纸里是包不住火的。等霍光死了以后,有人把这件事向皇帝告发了。皇帝派人调查处理这个案子。
霍光妻子和家里人听到风声,又惊又怕。
自知性命难保了,便生了杀机,竟然企图谋反朝廷,召集兄弟姊妹女婿一同策划举事。没想到朝廷早已发觉他们的计谋,派兵将霍氏家族搜捕、杀戮。因这个案子受连累的近亲、远戚竟然有几千户人家,都被诛杀。
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说明,一个人说点好事并不难,难在疲于应付。
此典出自《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汉代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
鬼或作兔,兔恐见取豪(毫)作笔,害及其躯,故夜哭。”
这段话意思是说:
黄帝时期,有一个史官叫仓颉,他观察鸟兽的足迹并从而受到启发,就创造了文字。
传说他创制文字时,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间哭泣。因为天担心人们学会文字后,都去从事商业而放弃农耕,造成饥荒。鬼怕人们学会文字后,会作疏文弹劾它们,因此才在夜间哭泣。还有一种说法,兔子在夜间哭泣。因为兔子害怕人们学会文字后,取它们身上的毫毛做笔,从而危及它们的性命,因此才在夜间哭泣。
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称颂年幼而又聪慧的人。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曹冲传》。
曹冲,字仓舒,是曹操的妃子环夫人所生,从小就聪明伶俐。五六岁时,他所表现的智力,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有一次,孙权赠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只大象到底有多重,问部下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称一称。然而,人们都感到没有任何办法。曹冲说:“把象牵到大船上,在船舷边标出它的吃水线,接着把大象牵下船,把称过的东西放到船上,直到船下沉到所刻记号为止,这样一来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吩咐部下按曹冲说的方法去办。
刀穿单衣
人们用“刀穿单衣”这一寓言说明,有的孩子,小小年纪,便足智多谋。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曹冲传》: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冲。
曹冲自幼聪慧过人,深得曹操的欢心。可惜,曹冲年仅13岁就病死了,曹操因此十分伤心。
那时,国家多战乱,而且用刑十分严酷。
有一次,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里,被老鼠咬破了,守库的官吏十分害怕,觉得自己一定会被处死,想把自己反绑起来向曹操请罪,但又担心终究是免不了一死。曹冲对库吏说:
“等到第三天中午,你再去请罪。”曹冲于是用刀戳破了自己的单衣,就像被老鼠咬破的一样,接着又装作遇到了不称心的事,面带愁容。曹操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呢?曹冲回答道:“世上的人都认为,假如被老鼠咬破了衣服,衣服的主人是不吉利的。现在我的单衣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担忧。”曹操就安慰他说:“这些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你不要为这件事感到愁苦。”不一会儿,库吏前来禀报老鼠咬坏了马鞍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的衣服放在自己身边,尚且被老鼠咬破了,更何况马鞍挂在柱子上,能不被咬吗?”他对这件事一点都不追问。
相诟于途
“相诟于途”,讽刺迂腐浅薄的道学家。
此典出自《笑林》。
有两个人在路上互相叫骂,甲说:“你欺心!”乙也说:“你欺心!”甲骂道:“你没有天理!”乙也骂道:“你没有天理!?”
有一个道学先生听见了,对他们的门徒们说:“你们听道了,他们二人是在讲学呀!”
门徒们说:“互相叫骂,怎么能称作讲学呢?”
道学先生说:“他们二人说‘心’、说‘理’,不是讲学是什么?”
门徒们说:“既然是讲学,那为何要互相对骂?”
道学先生说:“你看如今的道学先生们,又有谁是互相和睦的?”
短小精悍
“短小精悍”原指身材矮小但精干。后来,人们常用“短小精悍”形容文章或发言等简短而有力。
此典出自《史记·游侠列传》:“解(郭解)短小精焊,不饮酒。”
自周末到汉代,社会上就曾出现了一批不顾统治阶级的法律、道德的压制,轻生重义,排难解忧,扶危济困的人物,称为“游侠”。
游侠志士的仗义行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尊敬。可是,统治阶级却把他们视为暴徒而横加杀害。一些代言人也对他们进行污蔑和诋毁。《史记》作者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和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不但给他们立传,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热烈的颂扬。在所记述的汉代游侠中,有一个叫郭解的人,字翁伯。这个人身材短小精悍,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是一位“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和“不矜其功”的游侠。许多游侠都把郭解引为自己的榜样。后来由于郭解杀人,所以全家被杀。司马迁十分惋惜郭解这样的人竟未能善终。
狗尾续貂
“狗尾续貂”比喻用次品续在珍品之后,多指文艺作品后来续写的不如原来的好。
此典出自《晋书·赵王伦传》:“同谋者超阶越次,不可胜纪……每朝会,貂蝉满座。
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晋书·赵王伦传》里有这样二句:“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讥讽赵王伦封爵太滥,只要参加篡位的同谋者,不管是什么身份,一律加封爵位。赵王伦,于魏嘉平初年,被封为乐亭侯,后来被拜为谏议大夫。他与孙季勾结,谋害太子之后,又制造了个宣帝命他早入西宫的神话。舆论造足之后,就带兵五千自端门而入,僭即帝位。从那以后,他便滥封官爵,不管有功无功,只要那些投合他心意的人,都一一加官晋爵。由于爵位太多,所封官员的帽子上的貂尾就不够了,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用狗尾来代替。正如一件珍贵的貂皮,续上一条狗尾巴充数一样。貂鼠的皮革是何等珍贵,但续上一条下贱的狗尾巴,这样怎能相称呢?当时人们对这种怪现象很不满,就讽刺地说:“貂不足,狗尾续。”
顾名思义
“顾名思义”的意思是,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王昶,字文舒,三国时期晋阳人。
王昶在写给侄子、儿子的信中,对他们再三教导说:“人们常说:‘假如不知满足,反而要失去所要得到的东西。’因此,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够永远感到满足。回顾以往事业的成败,观察未来事情的吉凶,从来没有求名逐利、贪而不足的人,能够于世有功、保持家业,永远保全福祉俸禄的。我想教你们学会安身立命、恭行实践,遵循儒家的教诲,履行道家的理论,因此用沉静无为、淡泊虚静的字来给你们起名字,以使你们看到名字就联想到它的含义,从而在行动上不敢违反。”
怪哉冤虫
“怪哉冤虫”比喻人有冤愤,郁结难消。
此典出自《太平广记》:“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建立起中央集权统治,推行严刑峻法。很多无辜百姓也被关在狱中,饱受折磨。
到了西汉时期,有一次汉武帝乘车前往甘泉宫。行至长平坂道中,走在前面的随从发现大路上有一种奇怪的虫,全身红得发紫,长着类似人的头和眼睛、嘴巴、牙齿等。大家都感到惊奇,立即跑去报告汉武帝,汉武帝派了些有学问的人去察看,但谁也说不出这是什么虫。
汉武帝有一个臣子叫东方朔,十分聪明博学。他也跟着汉武帝,在后面的车中。汉武帝派人叫东方朔去看虫,东方朔说:“这是因为秦代囚禁无辜的老百姓在狱中,大家心中忧愁,糊里糊涂地吃了官司,都仰头叹息‘怪哉’。这种虫就是忧冤之气所结,名叫怪哉。这个地方一定是秦代的监狱。”汉武帝派人去拿地图来对照,这里真的是秦代设监狱的地方。
汉武帝又问东方朔,该用什么方法对付这种虫。东方朔说:“一旦人有忧愁,都喜欢用酒来化解。这种虫是忧冤所结,想一想也许用酒可消解。”汉武帝命人取了酒来。
随从们将虫捉来放到酒里,没过一会儿就消散了。大家十分佩服东方朔无所不知,真是世间奇才。
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
此典出自唐代柳宗元《河东先生集·陆文通先生墓志》:“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唐代时,有一个叫陆质的学者,字伯冲,谥文通。他对于孔子的《春秋》研究的十分深入,曾讲学二十年,着书十年,编有《春秋集注》、《春秋辩疑》、《春秋微旨》等书,对当时和后世的学者有很大的影响。
陆文通死后,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悼念他的墓表《陆文通先生墓志》。在这篇墓表里,柳宗元写道:孔子作《春秋》差不多有一千多年了,多少人潜心地研究它,为它注解、评议,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并且互相争论,总以为自己说的有道理,写出的有关书篇,假如堆在屋子里,要遍及整屋,高及栋梁;假如用牛马来运,牛马也要累得满身大汗。接着,柳宗元就介绍了陆质对于《春秋》研究的独到之处,说了一些赞扬的话。
郝隆晒书
“郝隆晒书”指很有学问,好像肚子里装满了书籍。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晋代,在民间有一个习俗: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每家都要晒衣物。这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可以说也是一个非常炫耀豪富的好机会;可是对穷人来说,却是一个难堪的日子。因此,有些性情狂放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华贵的衣物晾晒,就把一些破旧的东西挑得高高的,让它迎风招展,以标榜自己愤世嫉俗、与众不同。郝隆(字佐治,汲郡人,曾任征西参军)在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看到别人都在外晒衣服,而他却走出室外,露出肚皮躺在庭院中,大晒其肚皮。别人问他在干什么啊?郝隆回答:“我晒肚子里的书。”
郝隆怎么产生袒腹晒书的念头呢?原来,东汉陈留的一个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边韶(字孝先,汉桓帝时期任尚书令),曾说过:“腹便便,五经笥(sì)”。
意思是说:“大肚子圆圆啊,是容纳五经的好盛器。”郝隆得到了启发,袒露肚皮,号称晒书,从而炫耀自己满腹经纶,是个才子。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比喻不求甚解。
此典出自《湛渊静语》。
有人说:“梨子虽然对牙齿有益处,却会损害脾脏;枣子虽然对脾脏有好处,却会损害牙齿。”一个傻乎乎的青年人想了很久,猛然醒悟地说:“假如我吃梨子,就只嚼不吞,那样的话就不能伤害我的脾脏了;假如我吃枣子,就只吞不嚼,那样的话就不会伤害我的牙齿了。”有个和他很熟识的人跟他开玩笑说:“你真是囫囵吞下个枣子啊。”满座的人都笑得前俯后仰。
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原形容眼前一下出现了开阔明朗的境界。
后比喻忽然领悟了某种道理。
此典出自晋代陶潜《陶渊明集·桃花源记》: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东晋时候,有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姓陶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陶渊明虽然出身士族,但家世早已败落了。
他青年时代怀着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再加上为生活的贫困所迫,曾经几次出仕。可是因为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于四十一岁弃官,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
因为那时候战乱不止,人民十分渴望安定。
陶渊明受到这种愿望的感染,在五十七岁时,作了《桃花源》一诗并为此作记。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假想一个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那个地方刚进去时很狭窄,仅仅可以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豁然开阔。原来,这是一个山清水秀,鸡犬相闻,竟然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