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血脂”
高脂血症就是指血液中脂类物质含量过高,即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过低的一种全身性代谢异常。因为血脂在血液中都是以与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所以又有人将高脂血症称为高脂蛋白血症。
血脂
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为“血脂”。人体中的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脂就弥散在血浆中。血脂是体内含能量的物质,源于食物,又可以在体内合成,并提供给机体新陈代谢时所消耗的能量。血液中有两种主要的血脂,即胆固醇(也称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其中胆固醇又主要以低密度脂蛋白(占总胆固醇的75%)和高密度脂蛋白(占总胆固醇的25%)的形式存在。
由于血脂和其他脂类一样,不溶于水,但在血液中可与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称作“载脂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易溶于水的复合物脂蛋白,所以就可以溶于血浆中了。只有这样它才能在血液中流动。近年来国内国际的专家学者对载脂蛋白的研究有很大进展,至今已发现载脂蛋白有8种。其中栽脂蛋白A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蛋白质,它参与胆固醇的逆转运;栽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蛋白质,它可作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一种标志,在胆固醇代谢中起主要作用。
血脂的形态
血脂和我们经常食用的动物脂肪和植物油不同。它们在血浆中是以一种称为“脂蛋白”的形式存在的。脂蛋白有两种成分,即脂类和蛋白质。
脂质难溶于水,若要经血流输送到体内各部位,就要像货物需用船栽运那样,需要与蛋白质相结合。与脂质相结合的蛋白质叫栽脂蛋白,而这种结合体被称为脂蛋白。载脂蛋白有数十种,它们不仅是脂质的栽体,而且对脂质代谢和脂质功能的发挥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类脂蛋白
经过多年研究,人们发现不同的脂蛋白分子中蛋白质的含量、各种脂质成分所占的比例及分子的大小均不相同,具有不同的密度和电泳特性。脂蛋白主要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四类。
乳糜微粒(CM)。这种脂蛋白分子主要来源于食物脂肪,体积最大,密度最低,含外源性脂肪达95%。其颗粒大,能使光发生散射,故可使血清外观呈现浑浊,放置于4℃冰箱过夜可形成奶油样盖。乳糜微粒的成分90%是中性脂肪,因而电泳时位于原点不动。因为乳糜微粒在血液中代谢较快,所以它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是否起重要作用目前仍有争议。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这种脂蛋白是运输内源性三酰甘油的主要形式。其主要由肝脏合成,含内源性三酰甘油60%,血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时,外观可显浑浊,但不会上浮成盖。电泳时位于前β带,因而称为前β脂蛋白。若食入大量脂肪或糖类,会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其主要由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演变而成,含内源性胆固醇50%,血中60%~70%的胆固醇是由低密度脂蛋白携带。其含量增高时,血清不浑浊。电泳时低密度脂蛋白位于β带,所以又叫β脂蛋白。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之一。
高密度脂蛋白(HDL)。它有多种来源,除肝脏、小肠合成外,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分子在代谢过程中其表面物质可形成新的高密度脂蛋白颗粒。这种脂蛋白分子体积最小,比重最大,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占45%),其次为胆固醇和磷脂(各占25%)。血中20%~30%的胆固醇由高密度脂蛋白运送,并主要是将外围组织的胆固醇带回肝脏代谢。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小,结构致密,能自由进出动脉壁,可以清除积存于血管壁内的胆固醇,且不向组织释放胆固醇,具有将组织中胆固醇转移出来的功能,所以它被认为“好”胆固醇。
·认识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位于脂蛋白表面,由氨基酸按一定顺序组合而成。各种脂蛋白因其所含的载脂蛋白的种类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代谢途径,现已发现的载脂蛋白有近20种之多。一般认为载脂蛋白至少有下列5方面的功能:与脂质的亲和作用,使脂质溶于水性递质中;运输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作为脂蛋白外壳的结构成分,它能将各种脂质成分(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磷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与脂蛋白外的生物信息相联系:以配体的形式作为脂蛋白与特异性受体的连接物:激活某些与血浆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类,水解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三酰甘油。
载脂蛋白是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它们以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各类脂蛋白中。载脂蛋白A主要存在于高密度脂蛋白中,它不仅在结合和转运脂质及稳定脂蛋白的结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调节脂蛋白代谢酶的活性,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在脂蛋白代谢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血清中载脂蛋白A的正常含量为1.0~1.6毫摩尔/升。如果载脂蛋白A的含量下降,则提示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清中载脂蛋白B的正常含量为0.6~1.1毫摩尔/升。载脂蛋白B主要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载脂蛋白B可促进脂蛋白与细胞膜表面受体间的结合,帮助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进入动脉壁细胞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如果载脂蛋白B的含量增高,则提示可能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代谢的过程
肝脏是脂质(脂质为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和游离脂肪酸)代谢的重要场所,脂类的吸收、转运、合成和分解均和肝脏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联。正常情况下,脂类的吸收必须依靠肝脏分泌出的胆汁酸来乳化。肠道吸收的脂肪酸进入肝脏并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磷脂,同时肝脏还合成负责运输脂肪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两者结合成为脂蛋白转运入血液循环,以被其他组织利用或贮存。而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又在肝脏内分解代谢为胆汁酸或氧化为二氧化碳和酮体。所以当肝脏代谢异常时,人体就不能正常调节脂类代谢,血脂、载脂蛋白和脂蛋白都极有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此时,如仍进食高脂食物,势必导致血脂浓度持续增高,脂类代谢异常,最终导致血脂异常。
·胆固醇
胆固醇是一种白色的结晶,质地软。人的胆汁、神经组织、血液含胆固醇较多。其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能变成维生素D,是合成性激素的重要原料。
总胆固醇
总胆固醇是指血清中各种脂蛋白所含的胆固醇,即结合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的总和。由于血清中的胆固醇基本上是以结合状态存在于脂蛋白中,所以它主要代表结合的胆固醇。由于它不能够反映各种脂蛋白的多少,所以它也就不能够确切地反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多少,因此也就不能单独作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大小的准确指标。
胆固醇的来源
膳食。众所周知,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有胆固醇,某些器官的含量还相当高,如动物的大脑、肾脏、肝脏、肺脏、脂肪、蛋黄、蟹黄、虾子、鱼子等。一般每人每天从膳食中吸收500~800毫克的胆固醇。
内部自身合成。人体除大脑外,大部分组织都有合成胆固醇的能力,尤其是肝脏,占全身胆固醇合成总量的70%~80%。其次是小肠,约占10%,皮肤、肾上腺皮质、性腺等也是胆固醇合成的重要场所,脑合成胆固醇的能力很低。糖、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合成胆固醇的原料。人体每天可合成1 000~2 000毫克胆固醇,当摄入量高时,合成量就低,而摄入量低时,合成量就高。多余的胆固醇将转变成胆汁酸,随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体内胆固醇主要是有机体内源合成的,每日产生1~2克,比普通膳食条件下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量高。
由此可见,人体内胆固醇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胆固醇来自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内源性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主要场所在肝脏。外源性和内源性胆固醇互相制约,当所进食物中胆固醇含量增高、肠道吸收增加时,血脂浓度即增高,肝脏合成受到抑制;反之,当胆固醇摄取减少时,肝脏合成加速,以维持血脂平衡。
人体消化吸收的胆固醇全部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如蛋黄、内脏、奶油等。植物性食品不合胆固醇,只含植物固醇如谷固醇和豆固醇,这些植物固醇不仅本身不被人体利用,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食物中的胆固醇85%~90%以游离形式存在,胆固醇酯仅占10%~15%。胆固醇酯经胆汁盐的乳化后,被胰腺分泌的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进入小肠黏膜,在小肠黏膜细胞中,有80%~90%的胆固醇再与脂肪酸合成胆固醇酯,然后游离胆固醇以及胆固醇酯同甘油三酯、磷脂和载脂蛋白一起组成乳糜微粒,经淋巴进入血液循环。未被吸收的食物胆固醇在肠腔被细菌还原为类固醇排出体外。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率不高,一般仅占食物中含量的20%~30%。
胆固醇的分布
胆固醇在大脑、脊髓、神经系统和肌肉中广泛存在。胆固醇在人体内的分布极不均匀,脑和神经组织中含量较高,其次为肾、脾、皮肤和肝。腺体组织的胆固醇含量一般比骨骼肌高。全身胆固醇总量(约140克)的1/4存在于脑和神经组织内,其中20%在大脑,33%在神经系统,25%在肌肉,余下的分布在内脏器官的血液中。每100克组织中约含胆固醇2克(2%);肾、脾、皮肤和肝、小肠黏膜等内脏以及脂肪组织中胆固醇含量也比较高,达0.2%~0.5%;肌肉组织中胆固醇含量较少,占0.1%~0.2%;骨质中含量最少,仅占0.01%。
胆固醇的四大作用
胆固醇是组成细胞膜(特别是皮肤和肠道的细胞壁)、神经周围的髓鞘以及大脑皮质的成分。其与人的智力发育、反应有密切关系。
胆固醇可生成胆汁酸,约80%的胆固醇在肝脏里变成胆汁酸(胆盐),它是促进脂肪消化吸收的重要物质。
胆固醇是体内某些物质合成不可缺少的媒体,是黄体酮、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激素、雌激素等激素和维生素D的化学前导物,它能赋予青少年第二性征。胆固醇可转化为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调节钠、钾和水的代谢;转化为性激素,刺激生殖器官生长发育,调节生殖功能;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有利于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胆固醇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抵抗细茵、病毒的入侵,增强抵抗力。
低密度胆固醇
低密度胆固醇实际上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它可反映低密度脂蛋白的多少。低密度脂蛋白是由中间密度脂蛋白在肝脏内转化而来的,肝脏也可直接合成、分泌少鼍低密度胆固醇。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满足它们对胆固醇的需要。低密度脂蛋白是所有血清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
高密度胆固醇
高密度胆固醇实际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它可反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多少。高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是脂蛋白中体积最小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肝外组织中过多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代谢,以防胆固醇在这些组织中过多地聚集。现代研究证实,高密度胆固醇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冠心病痛死率的作用。
影响胆固醇消化吸收的因素
胆酸盐。作为乳化剂,胆酸盐有利于胆固醇的水解作用,促进胆固醇酯水解成游离的胆固醇,被小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食物中的脂肪。食物中的脂肪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肠黏膜细胞中乳糜微粒的合成,故能增加胆固醇的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与胆汁的分泌有关,高蛋白饮食可生成较多的胆汁,进而促进胆固醇的圾收。
植物固醇。植物固醇的结构与胆固醇的结构相似,它不易被人体吸收,并且摄入过多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植物中的纤维素和果胶质。它们能与胆汁酸盐结合形成不易被吸收的物质从而从肠道排出,因而削弱了胆汁酸盐对胆固醇消化和吸收的促进作用。
影响胆固醇体内合成的因素
摄取热量物质的多少。由于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乙酰辅酶A及其他物质和能量,大部分来自于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热量物质的分解代谢,所以热量物质摄取越多合成的胆固醇就会越多。
肾上腺素能够促进合成胆固醇的酶的活性,从而使胆固醇的合成加强。
甲状腺素的多少。甲状腺素对胆固醇的合成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甲状腺素能够促进合成胆固醇的酶的活性而使胆固醇的合成加强;另一方面,甲状腺素又能促进胆固醇转变成为胆汁酸,且后一作用大于前一作用,因而甲状腺素对胆固醇的合成作用总的结果是使血清胆圉醇的净合成量降低。因此,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血清胆固醇含量较低;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血清胆固醇含量较高且常伴有高胆固醇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
·三酰甘油
我们每天进食的食物包括有糖、蛋白质和脂肪等,以便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摄入体内后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在十二指肠下部和空肠上部被吸收,在肝脏和肠黏膜合成甘油三酯,也就是说甘油三酯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的一种有机物质。
甘油三酯通过血液循环广泛分布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及体液中,脂肪组织中贮存的甘油三酯可占总量的98%以上。当机体需要能量时,甘油三酯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经过氧化释放能量,十分有效地满足机体需要。
血清中甘油三酯主要存在于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临床资料表明,心肌梗死患者中最突出的血脂改变是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在相对较年轻的心肌梗死患者中更加常见,故认为高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是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因是甘油三酯有直接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能够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促进血栓的形成。
三酰甘油的来源
甘油三酯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的一种物质,是脂肪的主要成分。膳食中的脂肪是血液中甘油三酯的主要来源之一。
脂肪的消化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脂肪经胆汁酸盐乳化后即可被吸收,在肠黏膜细胞内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甘油一部分在肠黏膜内再次合成甘油三酯,一部分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再与载脂蛋白和胆固醇等结合成乳糜微粒,经淋巴进入血液循环。
三酰甘油的作用
体内储存和提供能量。当人体摄入能量不能被及时利用或过多时,就转变为脂肪而储存起来。人体的各种活动都是以热能做动力,都在消耗热量。脂肪是产生热量最高的营养素,体内每克脂肪产生的能量约为39.7千焦。人体在休息状态下,60%的能量来源于体内脂肪,而在运动或长时间饥饿时,体脂提供的能量更多。
维持正常体温。人体皮肤下面有一层脂肪,可以阻止和节制体温散发,起隔热保温作用,使体温达到正常和恒定。脂质对皮肤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加速皮肤损伤的愈合。食物中的脂类还有一些特殊的营养学上的作用,如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增加饱腹感、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等。因此,人体需要脂肪,离不了脂质,那些“谈脂色变”的认识是不对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地拒绝脂类,对人体是有害的。
·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正常值
无冠心病的成年人,理想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是<5.2毫摩尔/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DL胆固醇降低会增加冠心病病发的危险性。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0.9毫摩尔/升),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较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保护人群不患冠心病,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1.6毫摩尔/升为冠心病的负向危险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无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或低,只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最近的研究表明,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冠心病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之间直接相关,或者在伴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时直接相关,或者在伴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时使这一相关性加强。
高三酰甘油血症是脂蛋白代谢异常的一种表现,往往伴有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和小的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小的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此外,高三酰甘油血症时,往往还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高凝状态。
我国正常人血脂水平比相应年龄、性别的欧美人低。理想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是0.34~1.7毫摩尔/升。血清三酰甘油水平>1.7毫摩尔/升则为高三酰甘油血症水平。
·高脂血症患者都有哪症状
高脂血症通常是在测定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而被发现的。因此,单纯的高脂血症常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和体征。若血脂增高时间较长,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变等。一些继发性和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可出现黄色瘤、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黄色瘤
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其颜色可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质地一般柔软。其形成主要是由于真皮内集聚了吞噬脂质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又名黄色瘤细胞所致。根据黄色瘤的形态、发生部位,一般可分为下列六种:
肌腱黄色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节状黄色瘤,发生在肌腱部位,常见于跟腱、手或足背伸侧肌腱、膝部股直肌和肩三角肌腱等处。为圆形或卵圆形质硬皮下结节,与其上皮肤粘连,边界清楚。这种黄色瘤常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掌皱纹黄色瘤。是一种发生在手掌部的线条状扁平黄色瘤,呈橘黄色轻度凸起,分布于手掌及手指间皱褶处。此种黄色瘤对诊断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有一定的价值。
结节性黄色瘤。发展缓慢,好发于身体的伸侧,如肘、膝、指节伸处以及髋、踝、臀等部位。为圆形状结节,其大小不一,边界清楚。早期质地较柔软,后期由于纤维化,质地变硬。此种黄色瘤主要见于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结节疹性黄色瘤。好发于肘部四肢两侧和臀部,皮损在短期内成批出现,呈结节状有融合趋势,疹状黄色瘤常包绕着结节状黄色瘤。瘤的皮肤呈橘黄色,常伴有炎性基底。这种黄色瘤主要见于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疹性黄色瘤。表现为针头或火柴头大小丘疹,橘黄或棕黄色伴有炎性基底。有时口腔黏膜也可受累。主要见于高甘油三酯血症。
扁平黄色瘤。见于睑周,又有睑黄色瘤之称,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黄色瘤。表现为眼睑周围处发生橘黄色略高出皮面的扁平丘疹状或片状瘤,边界清楚,质地柔软。泛发的可波及面、颈、躯干和肢体,为扁平淡黄色或棕黄色丘疹,几毫米至数厘米大小,边界清楚,表面平滑。此种黄色瘤常见于各种高脂血症,但也可见于血脂正常者。
上述不同形态的黄色瘤可见于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而在同一类型的高脂血症者又可出现多种形态的黄色瘤。经有效地降脂治疗,多数黄色瘤可逐渐消退。
角膜弓
又称老年环,若见于40岁以下者,则多伴有高脂血症,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多见,但特异性并不很强。
脂血症眼底
主要是由于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在眼底小动脉上引起光散射所致,常常是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