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与糖尿病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糖尿病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时发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伴有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表现为血清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B较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1较低,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一般说来,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患者的血液中最常出现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紊乱。其原因可能与胰岛素缺乏引起脂蛋白脂肪酶活性降低,血中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不能充分水解而堆积起来有关。这类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可见好转。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发生脂蛋白代谢异常者更为多见,可能与本型患者常合并肥胖有关。这类患者有不少人症状并不典型,而仅仅由于出现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或高脂血症才到医院就诊,而做血糖检查时方被发现。这在老年人中最为常见。在控制体重和限制糖类摄入后,脂蛋白异常便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研究发现,高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更容易导致脑中风、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大有好处。调整血糖能一定程度改善血脂,但要达到理想水平,还需调脂药干预治疗。糖尿病与脂代谢的治疗状况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优劣的标准。
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三者密切相关,高脂血症可加重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疗高血糖外,还需要调节血脂,是减少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糖尿病的主要检查项目
糖尿病的主要检查项目有前面提到的血糖检查、肾功能检查、眼底检查、血压测量、肝功能检查、尿常规检查和血脂检查外,还有以下几项检查。
1.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糖尿病患者经常产生一种控制身体内部机能的神经问题,即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患者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猝死、体位性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所致猝死率或病死率,远远高于无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一半的人存在自主神经自身抗体,他们发生自主神经病变的风险增加了7倍。有时传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诊断为不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提示已有交感神经功能受损。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传统的检查方法有:心率呼吸差,卧立位心率差,30/15比值,乏氏动作比值,卧、立位血压差,持续握力舒张压差。
近年来,对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作心率变异性频谱分析,发现即使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也存在异常的心率变异性频谱,入睡后高频成分(HF)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卧位和入睡后低频成分(LF)又高于正常对照者,至立位状态时LF/HF比值的上升幅度小于正常人。
2.足部检查
糖尿病患者并发的下肢及足部症状,如足部的疼痛、麻木、间歇性奠行、皮肤温度的改变、水肿以及足部坏死等症状,均可视为“糖尿病足”的范畴。早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糖尿病足,对于治疗与护理有重要作用。
神经性病变的检查。脱鞋,认真检查足部,包括承受压力的突起部位(足跟、跖骨头)、足趾之间、足及腿部的动脉搏动。检查鞋内有无异物,从中可以看出您有无足部的压力异常或其他问题。有明显异常者应进行X线片检查。
此外,还有利用直径不同的细尼龙丝来检查触觉,检查部位分足背和足底,足背一个点,足底9个点。使用这种单纤维检查的主要优点是每个检查点的压力比较固定,约为10克,优于使用棉签、大头针等用具。正常时10个点均有正常触觉,只要有一个点丧失触觉,就表示失去了正常的保护功能,有发生足部溃疡的危险性,提醒患者要加强足部的保护。
冷热觉测试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测试方法。就是分别用10℃左右的冷水和60℃:左右的热水装在玻璃瓶子里,将冷水瓶和热水瓶分别贴于足部皮肤约2秒钟,看患者能否感觉到瓶子的冷和热。
缺血性病变的检查。当您出现足部苍白或发紫,休息时疼痛,有时伴有针刺觉异常,皮肤常发凉,有营养不良的改变如趾甲萎缩、足背动脉甚至腿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此时应进一步作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与足的动脉,测定踝肱指数。如果怀疑有严重的缺血或非创伤性检查发现异常,还要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糖尿病足溃疡合并感染的检查。局部感染可以有红肿、疼痛和触痛,但这些可以不明显甚至不存在,尤其是有神经性病变的足。较明显的感染表现为脓性渗出、捻发音或深部窦道。可用探针检查并取标本作细菌培养,也可以拍X线片。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方法
磺脲类药物。第1代磺脲类药物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有甲苯磺丁脲、利氯磺丙脲。利氯磺丙脲的作用时间最长,副作用较大,目前临床已很少选用。第2代磺脲类药物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包括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或控释片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3代磺脲类药物,主要以格列美脲片等为主。
双胍类药物。双胍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的有苯乙双胍(降糖灵)和二甲双胍。服用苯乙双胍易产生乳酸性酸中毒;而二甲双胍由于结构与苯乙双胍有所不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几率明显减少。在国外,为防止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苯乙双胍已被二甲双胍所取代,而且二甲双胍还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因而有人建议如无并发症,二甲双胍可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临床上常用的双胍类药物的商品名有迪化糖啶、格毕止、美迪康等,也有厂家直接称为盐酸二甲双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拜唐平)和伏格列波糖(倍欣)等。这类药物是通过竞争性抑制肠黏膜刷状缘上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阻碍寡糖分解为单糖,延缓肠道对糖类的吸收。特点是可明显降低餐后血糖,长期使用可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此类药物因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增高者。
胰岛素泵。胰岛素泵是目前最准确、最简捷、最自由的胰岛素输注系统,同时也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和每天多次胰岛素注射相比,胰岛素泵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下降,体重增加的幅度小,患者可以更为灵活地选择进餐时间。胰岛素泵常用于治疗I型糖尿病,对初发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伴严重慢性并发症的人群也有更为明显的优越性。
2.中医治疗法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且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常见的降糖中成药有降糖舒、益津降糖灵、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消渴丸、甘芍降糖片、荔仁降糖片、糖脂双消胶囊、糖脂消胶囊、玉泉丸、降糖甲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