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易阶段的市场上,我采用的止损命令与市场的一般阶段有所不同,它们一般不会被斩断。一旦确实被斩断,我会再次入市,这就排除了在基础阶段损失利好头寸的可能。我接受损失,再次入局。
这个例子很好地演示了如何利用与市场吻合的一套交易策略,而这套策略中的每一条都指向一个总体来说正确的交易规则:我在基础阶段做多头;为了以防万一设下止损点;一旦头寸达到止损点被斩断,我会重新入市再做多头。
头一条规则表明其实践者没有一个长远的交易策略,也就是说,在基础阶段下止损命令会使你在行情上涨之前丧失多头地位,这样意味着你不会再重新入市做多。
某些交易者对市场类型的敏感,对止损命令有没有可能斩断的敏感,都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告诉我,他们在市场上从来不设止损命令也能获得大量利润。
由于这些交易者总是在交易阶段的市场而不是在行情失控的市场上买卖头寸,所以他们有可能不采用止损命令也能避免损失。在交易阶段的市场上,不管有没有止损命令,未结清头寸的损失都是最小的。而在形势叵测的市场上,若没有止损点的保护,损失将十分惨重。
两组交易者--一组一直采用止损命令,而另一组则从来不用--基本上都在交易的基础阶段进行炒作。如果设有止损点且达到的话,就会以最小的损失结清头寸,但是仍有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不设止损点比起设有止损点,结果在交易的初期就斩仓要更好。尤其是,一旦你被迫斩仓,就倾向于反其道而行之,比如不再做多而是做空。
这些投资或交易者不知不觉地事先确定了他们违背止损命令的条件,这种条件使被迫斩仓的可能性最小化,而且又创造了一旦在交易阶段行情低迷时斩仓,可以重新入市以期反弹的条件。所以,他们提倡的这一点十分正确:永远不用止损命令。碰巧他们也总是在交易的基础阶段进行炒卖。
既然你经过动脑筋,发现自己只想定位在基础阶段的市场上,那就大可不必采用止损命令。不过,基础阶段的市场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没有止损命令保护的仓位不会在市场下滑时暴跌?如果你是在做股票,那还有一些市场并不遵循的内在规律可言。比如,一只价格为2美元的股票还能跌到哪儿去?
但不幸的是,商品市场的价值不像收入和销售那样以抽象的东西为基础,而是取决于使用价值。比如玉米和小麦,小麦的价格一向低于玉米,如果小麦的供给量大,价格就会下跌得低于玉米价格,直到小麦可以用来喂牲畜为止,这就是实用价值,然而,如果玉米价格跌到小麦以下,小麦价格还会下跌,在这种小麦跌幅无限的情况下,一个交易者会怎么做呢?在芝加哥交易所,这种情况也发生过,大概有四五次吧。
现在,你应该理解,为什么要将规则如此精确地应用于基于其他先决条件的市场上。先做好头寸,再设好足以防止正常风险的止损命令很有意义。为什么要费心地去琢磨你到底处在什么市场阶段?当然,了解自己正处于爆发阶段还是失控阶段很重要,但是不管你的分析正确与否,不论你如何估计当前的市场条件,通过不加区别地设止损命令,都能绝对保护自己的财产。在你估测市场的技术成熟之前,必须运用止损命令。即使你已经掌握了这种估测技巧,还是应该运用止损命令。
在这里,不加区分地运用止损命令的说法可能不对,但是它强调了不论看起来多么不必要,在市场上都要采取保护措施,预防风险。
不这样做就等于增加了分析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是像我这样的交易人的一大忌讳。
寻找套利机会股市谋利的方法很多,但只有几个一贯好用。美国的一个炒股专家发现有几种市场状态提供了套利机会,一旦某个领域利润套尽,无法再做,他就另辟蹊径。对此,不要拘泥于传统估法,要制造新机会。
套利是指在不同市场间倒买倒卖同种异价的证券、外汇或商品的过程。例如,IBM股票在美国和伦敦都上市交易,如果美国的市价高而伦敦的市价低,那么套利过程就是在伦敦市场买入该股票,在美国市场上卖出,谋取价差。
简单的套利尽人皆知,富有创造性的套利则需要对市场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需要大量调研和精确分析。
从股票套利的构思过程到更加广义的概念化套利,希望通过这个方法能够教给你一种思维方式,以便在各种类型的市场上赚钱。
假如告诉你有一种市场操作完全不用本钱,而且没有一点风险,你会说什么呢?好得不切实际?的确如此,但这种做法是存在的,而且发生频率之高令人难以置信。
美国的这位炒股专家曾经在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身上取得了投机胜利。经过努力,他战果辉煌,后来又用所得利润做了大宗买卖。
这家公司是克莱斯勒集团,1980年它从福特汽车集团引进艾柯卡进行管理的时候,已经到了破产边缘。
他的做法很简单--购买产权有危险的优先股,同时为保险起见做空普通股,以防公司破产。
令人惊讶的是,在以后的大约十年中,克莱斯勒集团没有再发行过优先股。最后一次是在1978年发行了一种派息额为2.75美元的可转换积累优先股,到1983年该股票每股可以变现为25美元。
根据1978年《穆迪工业手册》所提供的信息,其主要发行细节如下:1978年6月20日,默瑞·雷·怀特·威尔第资本市场集团、第一波士顿集团及其合伙人公募发行了1000万股,每股由派息额为2.75美元的优先股外加1.5个普通股认购权组成,面额为25美元。克莱斯勒集团的这种积累优先股核定股数为2000万,但只有1000万股得以公开发行。较普通股而言,优先股在分配红利和资产方面拥有优先权(这一点对套利很有必要),优先股持有人有权以每股每年2.75美元的额度积累按季派发红利,资产清算时,持有人有权得到每股25美元的清偿外加累计红利。
清偿将于1983年7月1日起在公告期限内(30天~60天)进行。
由于对优先股没有专门的记载,所以无法取得它的价格图表。他通过研究优先股的每日资料得出了涨跌幅度,用以套利。
每当克莱斯勒集团经营状况恶化,他就买进其优先股,抛出普通股。两种股票都跌到3美元至4美元的价位,而且是同步下跌!1982年4月15日,两种股票都跌至三点几美元。当普通股价为4.785美元、优先股价为5.25美元时,价差只有约0.5美元。
他的策略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克莱斯勒集团倒闭,普通股将一文不值。抛售价格再低也强于清算时变为零。与此同时,他所购入的克莱斯勒优先股也在贬值,他的实际损失只是买入优先股与变现普通股之间的差额。由于价差幅度在2美元到0.5美元之间,情况最坏时他的损失也不超过每股2美元,因为上限要受优先股股价的限制。即使公司没有收益,不能清偿,优先股的红利还是要毫不例外地节节累加。
正当克莱斯勒集团被提起诉讼,要求偿付之时,它好像又起死回生了。对此,股市立即有了反应,普通股升值,优先股涨幅更大,二者价差最大达到7.5美元,在这个点上,优先股已经升到25美元,普通股升到17美元至18美元。
既然价差由0.5美元的低点扩大到7.5美元,他认为变现利润的时机已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这笔套利交易的回报率达到500%(持仓一年半,由0.5美元升值到7.5美元)。他已经记不清累计红利有多少了,但这又是一笔入项,甚至弥补了持仓成本!
在清算点上,补进做空的普通股需要17.5美元,卖出优先股的收入是25美。买入量由利润额决定,并非如数全额购买。他提取每股7美元的套利收入后买进了相应比例的普通股。
从此以后,这笔头寸就没有成本了,也就不存在蚀本的风险。如今,克莱斯勒拆股后市价达到60美元左右了,这个无本生意又获丰收。一旦弄清华尔街如何运作并学会驾驭它,你就有利可图。这笔钱买卖的利润后来成了他的本钱。
物极必反,柳暗花明中国人有句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其中的涵义是指许多事情正在喜乐、幸福之中,祸害已经悄悄潜藏酝酿着,所以要小心乐极生悲;而当遭遇灾祸时,危机可能就是转机,或许又能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因为凡事物极必反,即使是股市也一样,不可能永远上涨,也不可能一直下跌,所以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都不恰当。一般大家总是当跌下来一段时日之后,才叹息先前的高点自己为何不能获利出场;而当涨上来一阵子之后,才又抱怨之前的低点为何不会逢低买进。老实说,想要精确地抓住买卖的最低和最高点,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每次都做到。
由于一般人在实务操作上往往会太过于主观,所以股市操作方法里有一些技术指标,借由买卖的价量关系和数据来反应是否涨多或跌多,而强迫你去执行卖出和买进。在股市里,头部和底部的形成,都可以在技术指标上看出来。读者若稍留意股市专家常用的技术指标,暂且不论其计算原理和公式,你可以发现,他们也惯用指标的超买或超卖,过热或过冷来提示该卖和该买的时机。
当股市发烧,热度升高时,我们反而要考虑降低持股比重,保留较多的现金。但为了避免太早出场,不妨在股市暴大量或股价创新高点之后,三天或一周之内未见新高点或更大的量时,就可以断然出清了结。所谓头部三日,底部百日,切忌在处于帐面获利颇丰时,忽略风险,而未能持盈保泰,减量经营,反过来再加码满档时,最后只要被咬一次就可能前功尽弃了。
另外当股票重挫一段时间,最后总会出现波动幅度缩小,连短线进出、当冲者也意兴阑珊,此时市场的悲观气氛转趋浓厚,成交量也逐步萎缩,甚至为先前天量的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二不等。虽然无法断言该处是否为最低点,但可以确定的是底部区已悄然浮现,若敢在此时酌量或分批慢慢的以自愿短期先套牢的心理准备买进者,届时大盘一瞬间马上翻升,反弹时获利的速度将是非常快的。
关键性转折点着实很难抓,但相对过热或过冷,市场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其实从技术指标、股价和成交量,乃至于周遭朋友的反应,都是可以一窥蛛丝马迹的。只要不太过陷入而不自觉,能够跳脱出来看,获胜的机率就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