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对外开放的旧居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同志旧居、红军参谋部旧址、中央机要科旧址等,共计有窑洞十孔,平房十八间。
凤凰山革命旧址依托丰厚革命历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创新载体和形式,拓展途径和渠道,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功能。
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革命旧址
南泥湾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镇,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1941年3月,/V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着名的“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向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的侵袭和十多万非生产人员的增加,使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毛泽东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了。1941年春,三五九旅的指战员高唱“一把老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打响了向荒山要粮的战斗。经过三年的耕耘,开荒10万亩,生产完全达到了自给。1943年9月,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高度赞扬了三五九旅艰苦奋斗的精神。朱总司令在《游南泥湾》诗中写道:去年初到此,遍地是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初告成,战士粗温饱。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其中《南泥湾》插曲传唱全国,赞誉南泥湾是“陕北的江南”。
当年,在南泥湾一带垦荒种田、开办农场的还有中央组织部、中央管理局、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边区文协、中央党校、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等单位。
1978年,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南泥湾修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系统展示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的这段辉煌历史。后又重新修建展馆,调整陈列内容。目前,主要旧址有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九龙泉、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等。
南泥湾的大生产时代已经远去,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却永远彪炳史册,昭示后人。
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基地——桥儿沟革命旧址
桥儿沟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东5公里处桥儿沟村,是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会址和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院址所在地,19%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儿沟革命旧址主要包括一座教堂和窑洞群,占地60余公顷。天主教堂始建于1930年,教堂面阔18米,高25米,进深33米,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正面立有3个塔楼,呈笔架型,内部并列两排立柱,为三通廊式。教堂西侧还有40余孔石砌窑洞,建于1929年至1934年。1937年至1939年2月被辟为中央党校礼堂。期间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召开。1939年8月至1945年10月成为鲁艺的演出礼堂。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六届六中全会在桥儿沟召开,大会选举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秦邦宪、刘少奇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完全赞同毛泽东对15个月来抗战经验的总结和对当前抗战形式的科学分析。六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后来在党的七大上讲话指出:‘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桥儿沟也是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联名倡议,在延安成立一所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艺术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4月10日,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出席祝贺。1939年5月10日,毛泽东为鲁艺成立一周年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8月,鲁艺迁至桥儿沟。1940年5月,毛泽东题写了“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新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八字校训。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办的第一所培养各种文化艺术人才的学院,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诞生了《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南泥湾》等一大批在抗战时期极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鲁艺是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基地和发祥地。
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清凉山革命旧址
清凉山,又名太和山,位于延安城东北的延河北岸,隔延河水与凤凰山、宝塔山相望,主峰海拔976米,素有“延安第一名胜”之美誉,是国家2A级景点。
清凉山,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它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元帅曾有诗赞誉:“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洲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解放日报》是党中央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创刊于1941年5月,1947年3月停刊。《解放日报》社址建在清凉山的半坡和岩底,现有毛泽东题写的“解放日报”4个大字。
新华通讯社旧址位于清凉山水渠东侧山坡上,是中共中央的通讯宣传机关,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中央指示、向中央提供国内外情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在清凉山上,1940年3月,周恩来从苏联回到延安,带回了一台广播发射机。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广播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正式对外广播。
中央印刷厂旧址位于清凉山腰万佛洞。主要承印中共中央内部刊物《共产党人》、《今日要闻》、《八路军军政杂志》、《解放日报》等,还承印政治理论书籍、政府文件、干部读物、中小学课本、救国公债券、粮票、料票等。
新华书店位于清凉山下,“新华书店”四个字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1939年9月,中央出版发行部正式成立,统管出版、印刷、发行工作,为建国后我国出版发行事业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
近年来,清凉山充分发挥中国新闻出版事业摇篮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丰富内涵,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更多的游客在重温历史中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
红色金融的见证——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
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坐落在延安市南关市场沟,它曾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金融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是集藏币、建筑、金融史教育于一身的纪念馆,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金融史及整个中国革命的金融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陕甘宁边区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之一,是在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极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银行。从1937年10月1日至1947年11月,边区银行一直是边区政府的金融中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有力地促进了边区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革命在全国夺取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根据地银行旧址,现存主要建筑包括:原陕甘宁边区银行二层大楼、大楼左侧原西北财经处办公场所和行长办公室的4孔窑洞。共占地111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陕甘宁边区银行大楼(旧址)始建于1940年,于1941年11月7日投入使用,建筑风格为楼房建筑与延安民间窑洞建筑相结合,大楼前看是楼,后看是房,上有礼堂,下有窑洞,楼道如同深洞,别具一格,是迄今为止唯一出现在中国货币上的建筑图案。
1991年9月,在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上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隶属中国人民银行延安市中心支行,原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陈云亲自为边区银行纪念馆题写了馆名。纪念馆陈列实物资料照片600多件,馆藏文物436件。2004年,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作为延安13处重要革命旧址之一,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国延安干部管理学院确定为革命传统教育现场体验教学点。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开馆以来,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特别是金融系统干部职工参观学习,成为了解金融革命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为弘扬延安精神,传承艰苦创业、和谐向上的边区银行作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诞生地——瓦窑堡革命旧址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延安以北95公里处的子长县城,1935年11月7曰一1936年6月21日为中共中央驻地,在这里召开了着名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1988年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现在是国防大学和延安干部学院教学基地。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前,瓦窑堡曾是中共陕甘晋省委和陕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指挥直罗镇战役取得胜利后,到达瓦窑堡。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1935年12月下旬,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人华北,国际关系和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及时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讨论了关于民族统一战线、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重大问题,并于12月25日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任务,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继“遵义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治路线转变的一个关键会议。
瓦窑堡革命旧址包括瓦窑堡会议会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毛泽东旧居(2处)、张闻天旧居、周恩来旧居。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城内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田家院。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左起第二孔是张闻天旧居,第三孔是会议旧址。会址窑洞不大,放着两张八仙桌和6个木条凳,小炕上还放着一张小炕桌。
1964年,子长县成立了瓦窑堡革命遗址恢复委员会办公室。196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瓦窑堡革命旧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维修。1995年,旧址5个院落全部对外开放,各院参观陈列实物得到了充实,接待、研究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工作也开始正常化。2006年,根据全国爱国主义教育“一号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对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2010年,恢复了“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展览室。2008年以来,共接待参观人数达63000人次,其中青少年达26000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40%,较好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转战陕北的起点——王家坪革命旧址
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约1公里处,占地60多亩,1956年修复,1959年开放。
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外景1937年1月开始,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样等领导同志住过的地方。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了34个旅23万军队,向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出动了大批飞机轰炸延安。18日下午6时多,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才离开延安,踏上转战陕北之路。
王家坪革命旧址原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政治部,北院为司令部。南院有这里最大的建筑——军委礼堂。这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平瓦房,整个礼堂可容纳500多人开会。1943年12月,为了交流大生产运动的经验,八路军总部在这里举行了欢迎劳动英雄大会。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军委和总部在此举行了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绕过军委礼堂向东是毛泽东同志会客室旧址。北皖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军委会议室,朱德同志经常在此召开重要会议,后院住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在此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重要文章。朱德为“七大”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与军事战争》、《克服困难,向前迈进》等文章,1947年4月5月在《解放日报》发表了着名散文《母亲的回忆》。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1950年7月1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历经60年的发展变迁,现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拥有馆藏文物3.5万多件,历史照片1.8万余张,图书1.3万余册,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成为融收藏、研究、宣传于一体的大型革命纪念馆。1997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入百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