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的小寨东路91号。它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4A级旅游景点,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博物馆新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主体建筑外观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整体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区占地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80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博物馆不仅文物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高,其中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唐代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L闻举世无双,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历史博物馆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両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该陈列展出面积4700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3000多件,展线总长2000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第一展馆:第一单元《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第二单元《凤鸣岐山》,先周以及西周王朝的丰富遗迹;第三单元《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第二展馆:第四单元《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第五单元《冲突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第三展馆:第六单元《盛唐气象》,中国古代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历史;2009年此展览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榜首。
专题展览分为常设专题展和临时专题展,常设专题展为《大唐遗宝一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展厅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300多件(组)。集中展示了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精品文物,有玉器、金银器、钱币等。何家村窖藏文物久负盛名,是陕博最富特色的代表性藏品之一,文物等级高,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强,堪称大唐盛世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代表。临时专题展目前为《丝绸之路一大西北遗珍》,展厅面积1000余平方米。汇聚了西北五省二十多家文博单位的近300件文物珍品,多方面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1996年,博物馆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展厅,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先后举办过多个主题展览:如抗震救灾书画展、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展、中小学生画信展、海洋生物展、恐龙展等等。同时,还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夏令营、专家讲座、丛书编写、“博物馆之夜”文艺演出等,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特别是组织宣讲小分队,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进农村,现场解读文物,针对未成年人的不同特点,在宣讲当中穿插小节目,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激发爱国之情。2009年,博物馆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比免费前增加一倍。
展示华夏远古文明培育民众爱国热情——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遗址性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是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半坡遗址基础上建立的,是我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5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5月,中国博物馆学会西安培训中心在半坡博物馆正式成立。
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总占地面积107.4亩。1953年发现,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5次规模较大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1万平方米。博物馆于1958年建成,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一级品400多件。藏品中约有石器3000件,陶器1.4万件,其他质地器物3700多件,人骨标本200多具,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标本约200多件。半坡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社会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半坡遗址是就地发现、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过的部分遗迹,可以看到当时房屋有半地下室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类,形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面积约3000平方米;辅助陈列有第三、第四两个展室,主要举办一些与史前学相关的专题性展览。
建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2100多万人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李先念、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西安半坡傅物馆大门外景曾经到半坡博物馆视察。
近年来,半坡博物馆每年夏季举办一期以大、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宣传祖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物为主题的“半坡之旅”夏令营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为主题,先后与黄河小学、长乐坡小学等11所学校签订了共建爱国主义教基地协议,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复B大学等14所大中专院校建立了共建关系,在青年学生中开展长期的文化遗产知识义务宣传和指导。在灞桥区各中、小学校开展文化助教活动,组织辖区内中小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定期到各学校举办文化遗产知识巡展,讲授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开展文物知识进社区活动,组织人员深人狄寨街道办、半坡等社区进行宣传,积极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秦皇军威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公里的临潼区东,占地40多公顷,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
1974年3月,当地农民在田地里打井时偶然发现一些陶俑碎片和古代青铜兵器,后经考古工作者的精心勘探和试掘,目前共发现三座兵马俑坑,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编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坑呈品字形,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估计共可出土陶制兵马俑7000余件,战车百余乘,兵器数十万件。三个兵马俑坑呈“品”字状分布,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组成一个庞大的军事营垒,象征着保卫秦始皇帝陵园的卫戍部队。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根据已修复好的陶俑、陶马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发掘估计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战车50余乘,是一个战车、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俑坑的最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他们大多身穿战袍,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是军阵的前锋武士。俑坑的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一排武士面外而立,他们便是军阵的两翼和后卫。俑坑中部则是由战车和步兵组成的38路纵队,面东而立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面积约6000平方米,根据出土和发掘情况,二号坑估计可出土陶俑13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是一个由战车、步兵、骑兵和弩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方阵、驷马战车方阵、混合方阵和骑兵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三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面积约520平方米,可出土陶俑68件,陶马4匹,木质战车1乘,兵器34件。它与一、二号俑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帅三军的指挥部。
1980年,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车均为四马系驾,车上各有一御官诵。铜车马造型逼真,装饰华美,络头和挽具以金银为构件,是迄今为止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驾具最完整、制作最精美的陪葬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1975年底开始筹建,197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78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包括兵马俑坑)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6000余万人次,其中海外观众600多万人次。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城市进行展出,累计观众近2000多万人次。1997年,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2004年,荣获中宣部、民政部、人事部、文化部联合表彰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1999年以来,秦俑博物馆对有组织来馆参观的学生团体实行免费参观、免费讲解,平均每年免费接待学生达10余万人次。2002年以来,先后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口语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与武警五支队等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进部队、院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官兵、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2010年5月,与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签订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基地的实习使用单位又增加了70多所中小学校,进一步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
历史在这里转折——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旧址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设立在张学良公馆旧址,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
张学良公馆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四周筑砌青砖围墙。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居室。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后,曾住在张公馆的东楼,在中楼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与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谈判。新中国成立后,此处一度为中共陕西省委干部招待所,1984年移交陕西省文物局。1986年12月6日,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对外开放,馆名为“张学良将军公馆”,其牌匾由着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题写。
止园是杨虎城公馆所在地,位于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北侧,建于1933年,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这里密商发动兵谏,周恩来也曾亲临止园商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解放后,此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招待所,1983年初移交陕西省文物局。1983年12月6日,该馆对外开放,馆名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其牌匾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
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展厅一角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扣押了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以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亲日派的阴谋,促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12月17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同张、杨协商,与蒋介石谈判,迫使他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变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由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临滝华清池五间厅和兵冻亭、新城黄楼、高桂滋公馆、新城西安事变指挥部即杨虎城将军公馆、西京招待所组成。
1995年,西安事变纪念馆被授予“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1997年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5月,被授予首批陕西省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10月,被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12月,被评为陕西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同年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当年红色桥梁今日传统课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前身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位于西安市北新街七贤庄一号,取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七贤”二字,现建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主要包括七贤庄第一、三、四、七号院,建成于1936年,共有10所坐北向南,自西向东排列的院落,均为四合院式建筑。其中一号院是主要办公地点,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由南北两个大小、结构相同的两进院落组成,建筑为砖木结构。三、四、七号院隔二、五、六号院依次向东排列,结构与一号院基本相同。三、四号院为办事处下属部门统战科和经理科,七号院为招生委员会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