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为面心立方结构,比重小(仅为2.7g/cm3),在空气中有良好的耐蚀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塑性高,可通过冷、热加工制成铝线、铝铂等各种薄型材料和成品。但纯铝的强度很低,不能作为结构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导电体和耐腐蚀的器皿及日用品等。
在铝中加入铜、镁、锰、硅等合金元素可获得强度较高、有良好加工性能的铝合金。铝合金可通过冷、热变形或热处理进一步提高其强度,再加上铝合金重量轻,在制造轻质零部件,特别是航空航天工业中应用广泛。铝合金按其工艺性能分为变形铝合金和铸造铝合金两类。
变形铝合金:这类铝合金一般是经过压力加工制成型材使用的。常用的变形铝合金有防锈铝合金、硬铝合金、超硬铝合金、锻铝合金等,它们的牌号分别是LF,LY,LC,LD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硬铝合金,它属于Al—Cu—Mg系列合金。如LYl1为第11种硬铝合金,具有中等强度,常用于飞机结构中的中等结构件及螺栓、铆钉等。
铸造铝合金:这是用来制造铸件的铝合金,其牌号用ZL加三位数字表示。第一位数字表示合金的类别:1为Al—Si系、2为Al—Cu系、3为Al—Mg系、4为A1—Zn系,其中Al—Si系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能和足够的强度及耐蚀性,应用最为广泛。如ZLlO9为第9种铸造铝合金,适用于制造活塞等高温下工作的零件。
2.铜及其合金
铜也是面心立方结构,比重大(为8.7g/cm3),在空气中有良好的耐蚀性,有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能,塑性高,冷、热加工性能均好。但纯铜的强度低,不宜作为结构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导电体、油管等。
铜合金主要有黄铜和青铜两类。
黄铜是以锌(30%~45%)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其牌号用H加两位数字表示。例如,H96,H90 H62,H59,其中数字表示平均含铜量。若是铸造黄铜,牌号前再冠以Z。铜中加锌的目的是增强铜的强度和塑性。若要进一步提高黄铜的机械性能、耐蚀性和工艺性能,可在铜锌中加入铅、锰、锡、硅、铝等合金元素,组成特殊黄铜。
青铜是指以锡为主要添加元素的普通青铜(或称锡青铜)或以铝、硅、铅代替锡的特殊青铜(或称无锡青铜)合金。其牌号用Q+主要元素符号+主加元素的含量表示。如QSn7为含7%Sn的锡青铜。锡青铜可用于制造弹簧、耐磨零件等。无锡青铜可作为锡青铜的代用品。另外,无锡青铜也有一些高于锡青铜的性能。
3.钛及其合金
钛在常温下为密排六方结构,比重小(为4.5 g/cm3),比强度高,有优良的耐热和耐蚀性能,热膨胀系数小,因而钛及其合金已成为航空航天、造船及化工工业不可缺少的材料。但钛在高温下异常活跃,制造条件严格,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钛合金中的TC4因其耐热性、塑性都较好,生产工艺简单,并可进行热处理强化,故应用最广、最多。
〖MZ(2H〗(第二节)金属材料的热处理
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的一种工艺。热处理是改善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基本途径,能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节约金属,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此外,热处理还能改善材料的工艺性能,提高生产率和加工质量,本节将简述钢的热处理原理和主要的热处理方法: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表面热处理。
钢经热处理后性能发生重大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钢的组织发生了变化。
一、金属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1.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以共析网为例,它的加热转变是由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其转变过程分为奥氏体的形成,残余渗碳体的溶解,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奥氏体的形成速度与加热温度、加热速度、钢的成分及原始组织有关。加热温度升高,碳原子的扩散速度增大,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加快。加热速度增加,转变开始温度升高,转变的速度也加快。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基本上与共析钢相同,只是在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完成后还有其它的一些转变存在。钢在加热后要保温一段时间,使其心部和表面温度一致,从而获得均匀奥氏体的组织。
2.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热处理冷却时的组织转变是指奥氏体的转变。冷却速度不同,将得到不同形态的组织。碳钢形成奥氏体后,在冷却时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奥氏体转变的组织顺序是: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上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等。这些组织的硬度依次由低到高,低速冷却的珠光体的硬度最低,高速冷却的马氏体的硬度最高,其它中温转变的组织的硬度介于二者之间。钢的冷却是热处理的关键阶段,常用的冷却方法有炉冷、空冷、油冷和水冷等,以便在冷却时获得不同的组织和性能。
二、退火和正火
1.退火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高于或低于临界点,保温后随炉冷却的热处理方法。根据加热温度和退火目的不同,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
完全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钢的铸、锻件等。加热温度为A3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使钢的组织完全转变成奥氏体)后缓慢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和珠光体,达到细化组织、降低硬度和消除内应力的目的。
球化退火主要用于过共析钢的刃具、模具和量具等。加热温度为工A1以上20℃~30℃。使部分渗碳体溶解到奥氏体中,经缓慢冷却后,形成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粒状渗碳体的球状珠光体组织。球化退火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以后的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去应力退火主要用于消除铸、锻、焊结构或切削、冲压过程中的残余内应力。加热温度一般为500℃~650℃。因为加热温度低于A1,金属组织未发生变化,只是在缓慢冷却过程中,使各部分均匀冷却和收缩,从而消除内应力。
2.正火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3或Acm以上30℃~5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方法。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差别是冷却速度较快,所获得的组织较细,强度、硬度较高,但消除内应力不如退火彻底。生产中对于一些机械性能要求不高的普通结构零件,如螺钉、低速轴等,可将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对重要的结构零件,正火常作为预先热处理;对于低碳钢。经正火后硬度和强度比退火稍高,有利于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故对低碳钢常用正火代替退火。
退火和正火工艺加热温度范围
退火和正火工艺的加热温度范围如图4.2所示。
三、淬火与回火
1.淬火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A3(亚共析钢)或A1(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后在水(碳钢)或油(合金钢)中冷却的热处理方法。淬火的加热温度如图4.3所示。由于冷却速度快,碳原子无法扩散,全部保留在a铁中,形成碳在a铁中的过饱和固溶铁的马氏体。由于a铁中溶解过量的碳,使金属晶格发生岐变,增加了塑性变形的抗力。所以,马氏体有很高的硬度,可达HRC65。淬火是使钢强化的最重要方法。但是马氏体有较大的脆性和存在较大的内应力,一般不能直接使用,故淬火后必须进行回火。
淬火加热温度范围
2.回火
回火是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后冷却的热处理方法。根据加热温度不同,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
低温回火的加热温度为150℃~250℃。粹火钢经低温回火后,可降低脆性,消除内应力,并保持其高硬度和耐磨性,适用于各种刃具、模具和量具等。
中温回火的加热温度为350℃~500℃。淬火钢经中温回火后,提高了弹性和屈服强度,但硬度有所下降,适用于弹簧、锻模等。
高温回火的加热温度为500℃~650℃。淬火钢经高温回火后,可获得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适用于受力情况复杂的重要零件。生产上习惯把淬火后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是较为重要的热处理方法。
四、表面热处理
1.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是将钢表面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不等热量传至中心,即快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进行表面淬火的材料是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加热表面的方法可采用火焰加热或感应电流加热。零件经表面淬火后,表面具有较高硬度而心部仍保持原来的韧性。
2.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钢放在含有某种化学元素的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该元素的活性原子渗入到钢的表面的热处理方法。根据渗入元素的不同,化学热处理有渗碳、氮化和氰化等方法。
进行渗碳的材料一般是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钢经渗碳后,表面层为高碳组织,为达到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还需进行淬火及低温回火。材料心部仍为低碳组织,保持原来的高韧性。
进行氮化的材料要采用专门的氮化用钢(钢中含有等合金元素)。材料经氮化后,表面形成一层氮化物,不需淬火就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抗疲劳性能等。氮化的温度低,变形小,但生产周期长,成本高,适合高速精密的零件。
氰化是碳氮共渗,其中高温氰化以渗碳为主,低温氰化以氮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