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廣敷教化疏
賀長齡
竊臣等准禮部咨開。道光十九年四月十一日。內閣奉 上諭。御史焦友麟奏請廣敷教化整飭風俗一摺著各直省督撫會同各該學政妥議具奏欽此等因。囗鈔錄原摺知照前來。臣等伏維 國家建立學校。原於教士之中。兼寓教民之意。定例府縣教官。不令經手錢糧詞訟。所以使之專心課士。非置之閒曹也。為生員者。平日果能率教。自能以禮義廉恥化其鄉閭。故士者待教之人也。以教官教士者。 國家之法也。因教士以教民。法外之意也。臣等查原摺內稱。守令日不暇給。教職向屬閒曹。請令專司稽查勸諭。再擇品學兼優之生員。每鄉數人。將 聖諭廣訓直解按期宣講。仍著教官考察。儻有偷惰廢弛。立予戒飭。如查有習教燒香者。許會縣拏究。儻有扶同隱匿。生員連坐。教官參處等語。臣等以為各學教官。令其協同勸諭則可。專司稽察則不可。採訪利病以補地方官耳目所不及則可。責成會拏則不可。恭查宣講 聖諭廣訓直解。久已載在 功令。凡州縣教職等官。必實力奉行。方許卓薦。曠誤者黜退。立法本極周詳。我 朝二百餘年以來。化行俗美。海內乂安。閒有邪說誣民。旋即殄滅。誠以漸摩既久。覺悟易生。雖煽誘百端。而邪不勝正。此誠宣講 聖諭廣訓之明效也。各有司果能協恭訓迪。自可漸致敦龐不必因職業繁簡。遂分畛域也。查教官每月有課。又隨時接見生徒。以每學一二教官。為一學數十百人之師。果能窮經考業。必將繼晷焚膏。恐無暇稽查他務。其教官中之毫無所事者。乃昏庸闒茸之員。急宜罷斥。尤不當付以稽查之責也。至教官偶爾訪聞邪教。止應密告同城州縣。俟其確查辦理。若逕令會縣拏究。必將添募胥差。廣招告訐。其無能者。聽信浮言。輕舉妄動。其不肖者。捕風捉影。擾害閭閻。且恐藉稽查匪類之名。巧卸其訓迪生徒之責。非 國家所以設官教士之意也。至各學生員。賢否不一。令其隨時隨地勸諭鄉愚則可。必分派各鄉按期宣講則不可。至於連坐一條。尤有未便。查 國初有約正值月之設。以司宣講。其始令舉貢生員充當。旋經禮部議准。此項宣講之人。不拘士民。不論人數。誠以人地不能強齊也。生員中果有品學兼優眾所信服之人。用以宣講勸諭。則一鄉大受其益。然亦祗能隨地隨時。不可強為限制。蓋一學中品學兼優者。大率不過數人。或書院肄業。或設館授徒。藉其膏火束修。贍家餬口。若鄉派數人。月講數次。遠近不一。往返需時。廢詩書而事奔走。恐非所以示體恤也。再查 欽定臥碑。生員不許干預他人詞訟。今於習教燒香有扶同隱匿者。予以連坐。勢不能不准以訐告。由是疑誤詐索。百獘叢生。且邪教之人。詭秘難測。正學之士。迂拙易欺。稽查不周。即同隱匿。連坐不已。必及無辜。遂使讀書守分者視學校為畏途。見事生風者藉訐告為利藪。於士氣之屈伸。人才之清濁。關係尤鉅。臣等以為民風之純駁。固視士氣為轉移。而端本澄原。實由吏治。若能實心整飭。不必多設科條。相應請 旨飭下部臣核議。可否仍照舊章。申明誥誡。於宣講 聖諭廣訓各條。責成守令教職。無分彼此。協力奉行。并嚴飭各道府不時稽查。偷惰者立予罷黜。其各學生員。有能正己率物化及一鄉者。許守令教官不時舉報。以待獎勵。其行止有虧。以致鄉曲效尤貽害風俗者。立即褫革。該管官徇隱不報嚴加參處。總期默運潛移。使吏治士習民風。蒸蒸日上。以仰副我 皇上久道化成之至意。所有臣等會議緣由。是否有當。謹合詞恭摺具奏。伏乞 訓示遵行。
請購刊經史疏
鮑源深
臣伏查學政全書。各省府州縣學。向有尊藏 御纂欽定諸書。並於雍正乾隆初年。迭經奏准令直省撫藩。將頒發 御纂欽定經史諸書。敬謹重刊。並聽坊間印售以廣流傳。又議准督撫將十三經廿一史諸書購買。頒發各學收管。令士子講習等因在案。仰見 列聖右文稽古嘉惠士林至意。近年各省因經兵燹。書多散佚。臣視學江蘇。按試所經。留心訪察。如江蘇松常鎮揚諸府。向稱人文極盛之地。學校中舊藏書籍。蕩然無存。藩署舊有恭刊 欽定經史諸書。版片亦均燬失。民間藏書之家。卷帙悉成灰爐。亂後雖偶有書肆所刻經書。俱係刪節之本。簡陋不堪。士子有志讀書。無從購。蘇省如此。皖浙江右諸省情形。諒亦相同。以東南文明大省。士子竟無書可讀。其何以興學校而育人才。臣擬請 旨將殿板諸書。照舊重頒各學。誠恐內存書籍無多。 武英殿書板。久未修整。亦難刷印。因思由內頒發。不如由外購求。敬請 敕下各督撫轉飭所屬府州縣。將舊存學中書籍。設法購補。俾士子咸資講習。並籌措經費。擇書之尤要者。循例重加刊刻以廣流傳。現在江蘇省城。已設局刊刻四書五經。惟所刊皆係學中讀本。於經史大部書。尚未遑及。竊維士子讀書以窮經為本。經義以 欽定為宗。臣伏讀 世祖章皇帝御注孝經。 聖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 欽定書經春秋三經傳說彙纂。 世宗憲皇帝御纂孝經集注。 高宗純皇帝御纂周易述義詩義折中春秋直解。 欽定三禮義疏。皆闡發精微。權衡至當。足使窮經之士。不淆於眾說。得所指歸。以上各書。請 旨敕下各撫藩先行敬謹重刊。頒發各學。並遵舊例。聽書估印售以廣流傳。庶使僻壤窮鄉。皆知研求經學。至窮經之外。讀史為先。全史卷帙浩煩。現在經費未充。重刊匪易。恭請 敕令先將 聖祖仁皇帝御批通鑑綱目。 高宗純皇帝御批通鑑輯覽。敬謹先刊。分發各學。士子讀之。已可貫串古今。賅通全史。其餘各書。再行陸續刊刻。或疑現在各省經費支絀。籌餉艱難。似購書刊書。無暇遽及。夫戡亂則整武為先。興學則修文宜亟。況購書刊書經費。每年不過籌餉中百之二三。籌捐尚易。誠令學校經史重完。士子深於經者。窺聖學之原。深於史者。達政事之要。體用兼賅。益卜人才蔚起。於以光 列聖右文之治。廣 皇上教育之仁。豈非黼黻中興之盛舉哉。臣愚昧之見。謹繕摺具奏。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施行。
奏設味經書院疏
陝西學政許振禕
竊惟風俗之盛衰。視乎人才。而人才之隆替。由乎學校。學校者。教士之地。實養士之地也。士人有廉恥。而後鄉里有風化。庠序有秀異。而後在官有循良。其始僅章句誦讀之為。其究則生民休戚之寄。故一人為之。眾人從而效之。方正邪僻。分類殊趨。謂之風氣。一人倡之。眾人遵而後行之。學問議論。先入為主。謂之師承。其源甚微。其流甚大。不可不謹也。夫欲有所用以收得人之效。則必有所養以為儲才之基。臣伏見 國家作育人才。府縣設學。復聽所在舉行書院。法良意美。得人稱盛。惟奉行日久。教官往往視為具文。平時因循居半。迨學政按臨。所駐不過旬日。而又不逐日校藝。即有所牖迪。亦不過布條教。舉大綱。至於教士之實。竊以為莫如書院。若書院山長得人。而謂不能挽迴風氣振興人才者。未之有也。伏查近日書院之獘。約有二端。一由山長為紳士退休之資。其延訂也。或論名位。或循情分。官場以為一歲之應酬。紳士以為一家之取給。評點甲乙。苟簡從事。而於學問人品。概未之及。如是者不得謂之教。且經費悉囗官吏。凡印官兼轄書院。往往虛領其名。而未查其實。其款項生息支發。一切皆書吏主之。積年既久。侵蝕失計。日見支絀。士無所藉。難以棲止。如是者不得謂之養。臣自抵任以來。因查西安有關中宏道兩書院。培植兩省。規模稍大。關中督撫主之。宏道學政主之。惟自軍興以來。士多苦貧。不能自食。又不能從師。雖欲聞經明行修之要。其道無由。況甘省流寓於此。殊不乏人。臣愚以為似當添一書院。以收兩書院之所不能容。因擇兩書院適中地方。於涇陽城內設一味經書院。其規模與關中宏道相等。臣捐廉為之倡。而各屬紳士好義急公者。大率皆醵金襄事。業已設立講堂號舍。開課舉行。其定章有不同他書院者三。他書院專課詩文。味經之設。則要以實學為主。令諸生逐日研究 欽定七經及通鑑史漢大學衍義文獻通考等書。引之識義理。稽故實。手抄口誦。日漸淹貫。匪惟腹笥可充。即政事亦差知大略。其設課也。則合制藝論策經解詩賦法戒錄。分課一一為之。使知學古之為貴。他書院除閱課外。師弟不常接見。今山長日登講堂。傳集諸生。將經史大義及小學諸條講貫。察其課程。閱其札記。別其勤惰。嚴其出入。令其由嚴憚以生清明。本講貫而得服習。使之知植品之為先。他書院屬之於官。官有遷移。則法必中變。官有職務。則事難兼涉。即如宏道書院。歸學臣董理。如臣終年在外按試。相隔千里。何能稽查。今味經之設。臣悉擇一方之望。以之共理一方之學。雖創始由臣。而日久經理。究以責成紳士為當。蓋權不歸官。則延師可免徇情敷衍之獘。非物望素孚學品兼優者。必不能居此席。費歸實用。則經理可免侵蝕支絀之虞。非廉介自持鄉里推服者。必不能與其事。囗力維持。思培子弟。使之知成法之可繼。此臣倡建味經書院之初意如此也。
臣囗查陝甘人望所歸。得保升同知前平利縣教諭史兆熊。學有本源。體用兼備。延為書院山長。訂期十年。而以城固訓導姚劭諴澄城教諭王賢輔協理講席。兆熊品端學粹。遊其門者多所成就。前在興安勸辦一府堡寨一千數百餘所。賊犯興安。不能逞志。全活甚多。歷經大吏保薦。兆熊每為學徒攀留。不能出仕。其恬淡而有實用如此。劭諴長於經學。志在誘迪。賢輔澹然無欲。留心風化。此皆關中方聞之士。正學之選。置之訓迪。必有可觀。記稱七年小成。九年大成。臣之責以十年者。亦準斯義。如造士無效。臣請受謬舉之咎。其承管經費課程膏火。責成紳士候選知縣怡立方。教職張樞楊彝珍吳乙東謝洪猷。從九牛興宗等。立方廉正勤懇。才識素優。歷年籌囗地方。久著成效。其餘諸人。亦皆物論推重。以之經理書院。不僅培養人才。日有起色。即義倉蠶桑諸事。亦可次第舉行。不動公家纖毫之款。而又興地方無窮之利。似教養可收實效。臣觀諸人俱誓必竭力願任培植。不求保獎。不居成功。良由關中風俗之厚。士習之美。以之責成經管。實足垂久遠而無流獘。合無恭懇 皇上天恩。飭下陝甘總督學政臣各立案。嗣後督撫學政及各衙門分月輪課。其山長堂課規條。即乞照臣所議辦理。一併責成紳董承管。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