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金一項。取什一於商賈。款目繁多。事務冗雜。過客之去來無定。抽收之多寡難權。非若地丁錢糧垂為定額。官有冊籍可稽。民有舊章可守也。湖南辦釐章程官紳並用。凡收支稽查。以及書寫算貨等事。皆於生童中選派。由督辦官紳逐日攷核。所收數目。按月榜示通衢。有目共睹。不獨商民俱能見信。即前年洋商因茶稅一項。赴岳州卡局。亦稱湖南辦事之有條理。既已成效可睹矣。今將委員委紳概行裁撤。而惟責成地方官辦理。比而較之。其獘有四。委員委紳。專辦釐務。又有幫辦紳士。分任其勞。精神一則照料易周。耳目多則箝制更密。但屬中材。便可勝任。地方官苟留心民社。則一邑之公事。已覺日不暇給。雖長材肆應。亦難以餘力及於釐金。由是吏胥伺閒以營私。奸商通同而舞獘。收數必立形其絀。軍餉將何所取資。其獘一。各卡局每日經過商旅。不下數十百人。委員委紳。常川在局。收錢算貨。無不躬親督辦。隨到隨行。偶有爭執。亦可立時了結。無所拖累。地方官深居衙署。若任聽客商出入。體制未免太褻。且一縣之中。市鎮不止一處。相距縣署。遠者或一二百里。近亦不下數十里。萬難日日親歷。其勢不能不假手於丁胥。上下之情不通。斯苛索留難。擾累無從而究詰。虧挪侵蝕。丁胥相倚以為奸。既恐飽私橐而損公家。尤慮拂商情而滋事故。其獘二。設卡處所。皆有地方官管轄。委員委紳。無權勢之可藉。收支帳目。人人可以繙閱。稍有積獘。不獨地方官得而糾察之。即地方之紳士商民。亦得而舉發之。儻歸地方官經理。則銀錢應入縣庫。簿帳應存署中。一切收支細數。外人莫能盡知。知之亦莫敢置議。在自愛者固不至任情揮霍。然難保不因公移挪。儻遇任滿卸事。列抵流交。勢所必有。案牘因之轇轕。款項必至虛懸。其獘三。抽捐釐金。事非得已。當此軍餉支絀。故不能不設法補苴。將來大局肅清。即不可不隨時停止。委員委紳。由省局札派以往。幫辦紳士。亦多從異地遴選而來。收發之權自上操之。欲行即行。欲止即止。無牢不可破之患也。一授權於地方官。則吏胥據為利藪。目前已無實濟。日後且成陋規。即至軍務完竣。札飭裁撤。而陽奉陰違。把持盤結。勢必不免。以 朝廷權宜之創舉。供吏胥久遠之私圖。其獘四。兼是四獘。又有二難。委員委紳。奉委辦釐。所辦之事未善。即可因事撤之。地方官總理一邑所司不僅釐金。有廉靜之吏與民相安。而於釐金時形廢弛者。有明幹之吏辦公無誤。而於釐金未暇兼顧者。未便執辦釐之能否為殿最。斯釐金仍無責成。則考察功過之難也。道府所轄地方。遠者或千餘里。其本任有表率之責。職位又較尊崇。因辦釐而曠誤職守。既恐莫肅官常。因辦釐而儕伍商民。更覺有乖治體。且道途往返。州縣之供億徒繁。草率稽查。局務之秉承終隔。則道府分辦之難也。夫錢糧定有科則。猶相率勒折浮收。豁免刊貼謄黃。猶時或私徵入己。而謂地方官經理釐金。即可獘絕風清。此勢之所必不能者也。
臣固不敢信委員委紳之皆賢。亦不敢疑地方官之皆不肖。獨以為天下無無獘之法。惟貴有守法之人。得其人。則歸委員可也。歸地方官亦可也。不得其人。則委員有獘。地方官亦有獘。而地方官之獘更甚於委員。語云。兩害相形。則取其輕。兩利相形。則取其重。此湖南釐金礙難歸地方官經理之實在情形也。臣查湖南從前防勦竄賊。分援四鄰。支用之浩繁。籌餉之竭蹶。久在 聖明洞鑒之中。臣受事以來。李秀成狙伺於江西。姜映芳張高友等鴟張於黔粵。而石達開大股。又復狼奔豕突。竄擾邊陲。轉餉徵兵。幾有岌岌不支之勢。猶幸釐金按月收解。得以均勻散放。藉免饑潰而策成功。兼之各營兵勇行資。以及軍火器械。應接不暇。實為東南諸路一總糧臺。亦全賴釐金支此危局。況兩粵黔鄂江皖數省。皆與湖南脣齒相依。當此軍務喫緊之時。曷敢不竭力維持。為先事預防之計。湖南民氣剛強。籌兵較易。籌餉則萬分艱難。近因鄰氛四偪。商賈裹足。釐金已日形減色。若再更改舊章。設有窒礙。則諸務皆將束手。合無仰懇 天恩。俯念湖南釐金辦有成效。準仍照舊經理。毋庸另議更張。實於大局有濟。抑臣更有陳者。軍興十餘年。東南財賦之區。概遭蹂躪。開源節流。兩窮於術。既不能撤兵以縱賊。即不得不籌餉以養兵。籌餉之法。以抽捐釐金為最善。抽捐之法。用地方官不如用委員。用委員不如用紳士。蓋情形洞悉。則處置自能合宜。耳目較親。則利病易於上達。他省之光景。臣不得知。第就湖南而論。自咸豐五六年。先後設立釐金鹽茶局助餉。積成巨款。而農安於野。士安於家。商賈亦相與安於市。百物價值。初未騰貴。民閒無所謂病也。今議者動稱抽釐為獘政。果使別有生財之道。夫孰囗居聚斂之名。但為局外之空談。未究局中之情事。則聖門恥於言利。凡人皆若可疑。欲舉一以概其餘。將因噎而竟廢食。臣竊觀天下大勢。不患弱而惟患貧。抽捐釐金。實現時必不可已之舉。祗須責成各督撫。慎於用人。務期 國計民生。兩無妨礙。用人既當。立法自平。匪特補救時艱。亦免留貽後患。否則防獘以法。獘即緣法而起。法愈繁。獘愈巧。轉得恃法以事其彌縫。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歷觀古今得失之源。得人者興。恃法者敝。凡事皆然。而釐金特其一端。此又臣度勢審時。管見所及。伏冀 聖慈之垂者也。臣於各屬辦釐官紳。認真訪察。尚無不肖之徒。濫竽充任。儻查有營私情獘。即當據實參辦。斷不囗稍事姑容。至各屬捐輸。亦係官紳並委。與辦理釐金。大略相同。並請概照舊章。免歸地方官經理。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謹恭摺附驛具奏。伏乞 聖鑒。
詳陳釐捐源流利獘疏同治三年
廣東巡撫郭嵩燾
奏為各省抽釐濟餉。歷著成效。謹就管見所及。備溯源流。熟籌利獘。詳細臚陳。仰祈 聖鑒事。竊惟 國家承平日久。營兵廢弛已極。廣西賊初起。調集山陝滇黔邊兵。謂必優於腹地。均因日久無功。以次撤歸。嗣後各省籌辦防勦。專務募勇。而營兵亦時就地撥調。始終不能一得其力。自古行軍。皆由調發。近時則一出於召募。此用兵之一變局也。軍務初起。 朝廷頒發帑金。動輒數百萬。或由戶部運解。或由鄰省協撥。軍營安坐以待支放。師久而財日匱。東南各省。蹂躪無遺。戶部之解款。鄰省之協餉。力皆不能自顧。偶一辦理防堵。捕勦土匪。左支右絀。無可為計。其勢又不能坐聽其決裂。故雖艱窘如廣西貴州。亦須經營籌畫。自求生理。而湖南經理得宜。則竟以一省之力。支柱數省。此又籌餉之一變局也。用兵既久。籌餉之難倍於籌兵。餉裕則兵強。餉匱則雖有兵而不能恃以禦侮。總計十餘年以來。籌餉之方。名目繁多。其大要不過二端。曰捐輸曰釐金而已。捐輸起自漢卜式。出私財佐軍。流極於宋明之季。而有搜括之令。 國家開捐納之例。導之以仕進。取之有節。勸之有方。巨富厚資。立致榮顯。中下之戶。亦樂有以自效為法優矣。而數行之。則民怨官煩而法亦敝。故捐輸可以救一時之急。而不可為經久之規。釐金之制。蓋緣始周官之廛布絘布。以杜子春註意推之。廛布者。當如今之坐釐。絘布者。當如今之行釐。而自周以前。商賈之征。數倍於農民。後世水陸鈔關。額設極少。稅課亦極輕。此非徒以卹商也。王者節宣天地之宜。田賦所入。以之制國用而有餘。商賈聚散無恆居。盈虛無定勢。官吏易緣為姦。故常弛其征以便民。軍興用繁。則百稅並舉。邃古以來。國用之需。無不取給於百姓。宋王安石竊周官之意。以擾承平無事之民。君子所深惡。至於艱難籌餉。而一切苟且之政行。其勢自迫於不容已。四民中惟農商二者為有常業。不取之商。即取之農。農民務本而生計微。商民逐末而利源厚。輕重之宜。亦易知也。今之釐金。與漢之算緡。唐之除官錢。宋之經制頭子錢。名異而實同。漢唐之世。所謂算緡諸法者。皆取之商賈之本錢。故又有告緡手實諸法。以窮其根柢。其餘百貨。更加以稅。史冊所紀。令煩法密。所以祐民財者甚至。然而漢唐宋取之民者多。而為利反少。今取之民者約。而為利反多者。何也。漢唐之制。為定法以督之州縣。督之州縣。則吏胥之搏噬益繁。而終無實際。為定法。則商賈之豐儉。或相倍蓰。或相千萬。而不能不著為課額。以派之州縣。通都巨鎮。可以倍征者。而或徒飽私橐。山城僻壤。並無貿易者。而亦一例取盈。又或於正供之外。科以雜差。故為擾也。今之釐金。惟不限以科則。不拘以程式。一依唐臣劉晏之法。引用士人。因地制宜。猶得任人不任法之意。臣等請歷言之。
所謂不限以科則者何也。譬如上海釐金抽收之法。異於江北。安徽異於江西。湖北異於湖南。貨行之通滯。商情之順逆。惟其所便。而不以相強。上海釐金。抽收最重。以次推及廣東。不逮十分之一。不能比而同也。甚至一省之貨。此輕而彼重。一廠之設。此疏而彼密。惟無科則。而後事事乃稍可以核實。可以便民。所謂不拘以程式者何也。凡商船經過之通津。有卡廠行釐。貨物囤積之巨鎮。有門市坐釐。其大較也。間有支津汊港。繞越偷漏。則又添設分卡。小鎮毘連大鎮。或至居奇。則又添設分局。皆隨時酌量辦理。一省扼要之區。不過三四處。辦法亦因而加密。其餘則稍寬其法。設局多者。不過一二十處。或通數府縣無一卡局。或小鎮舉辦。而大鎮反未及舉辦。推而至於各省。或辦或不辦。或辦之有效。或竟無效。一聽督撫之自為經理。均無一定之程式。強之以必行。是以用兵十五年。被擾亦十餘省。其勢岌岌不可終日。而募民以為兵。因地以籌餉。士安於家。農安於野。商賈亦相與安於市。督撫大吏委任一二員紳舉之而裕如。自漢以來。理財之稗政。未有優於今日之釐金者也。今言者或曰。病商。不知周秦之世。天下大利歸於商賈。漢興而力加之困辱。誠惡其專利也。歷周至明。士大夫無屑為商賈者。故虐取之而無所惜。 本朝稍加以寬典。士大夫多出於其途。商賈之利厚而權亦重。財雄而勢亦豪。釐捐所取。於其歲入之贏餘者。僅百分中之一二。以今制準之漢唐宋明以前。其輕重多寡之數。必有能辨之者。又況完善省分。每以保護商賈為言。其籌辦釐金者。大率在於兵燹之後。盜賊出沒之鄉。即如湖北之漢口。湖南之湘潭。其間著名巨賈。半皆籍隸川陝。使釐金稍有病於商。亦豈能強其間關跋涉。轉側兵戈之地。而自投完納。毫無避就乎。是言病商者。既未考古。又未知今。徒為商賈爭錙銖之利。以代護其私。亦已惑矣。或又有以擾民為慮者。查釐金按貨計捐。絲毫皆出之平民。人所知也。然富民日費錢數千。以釐計之。當捐錢數十。中人之家。日費錢數百。捐錢數枚而已。按戶責捐。是為口稅。為戶稅。唐宋之制。所以為擾也。準之日用之需。則固可斂縮節省。以求相濟。而不見為累。百姓難與圖始。創法之初。動多阻撓。其或至滋事者。則又無藝之頑民。乘風狡逞。意圖劫掠。商賈不任受也。捕治一二人。而已帖然相安。臣鴻賓撫湘數載。通省中從無抗捐違釐捐之案。有之。則石門之蠹役。宜章之散勇也。亦足見商情民俗之利病從違矣。且一意營私。以龍斷為得計者。商人之同情。一端偶逞。以頑抗為能事者。奸民之恆態。若因一二抗釐之案。遂據以為擾民。則鬧漕抗糧。江浙成為積習。拒捕毆官。閩廣視若固然。苟求民情之順悅。不顧政體之凌夷。將并錢糧而不征。舍盜賊而不治乎。勢固不能也。或又有以中飽之獘為言者。竊念天下事無一不壞於中飽。而惟釐金之中飽為猶輕。蓋凡中飽者。必一切惟所侵漁。釐捐以數人而理一廠。以數廠而治一事。總局司其出納。藩司核其成數。上而督撫制之。下而州縣制之。眾注之耳目。皆得指其是非。納釐之商民。亦不甘聽其含混。縱云中飽。蓋亦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