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无常,很多事情我们都无能为力,那些加诸于自身的宠辱,也可以是荣光,也可以是自我折磨,关键在于你的承受能力——是重重托起还是轻轻放下。
《幽窗小记》当中有这么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一幅寥寥数语的对联,却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做到了如此才能够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则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北宋一个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谨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宗旨,因此在当他被谪居邓州之时,能够做到从容处之,做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从范老夫子的这句话里,不难可以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与机智。
宠辱不惊,需要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今的世界世界越来越注重结果,个人的成就越来越与客观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挂钩,而不是主观自我欣赏之类。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会直接与得到的名利挂钩。得到的已经得到了,人的满足感、成就感基本来自于刚刚获得的财富增加,名利增加,也就是增量部分才能给你实在的好感受;若是没有了增量,那么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日渐减少。
我们在看到自己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都会很沮丧,甚至带着消极的情绪。失败,失利,失望……一个个外物的离开,让我们痛苦不已,这就难以做到不以己悲。其实,眼下的悲,不能说明太多的东西,只是在说明,这个东西没有了。但,我们还是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往前走。
宠辱不惊,不仅是人类生活当中的艺术,同时还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当中有毁有誉,有褒有贬,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不足为奇。古语有云:君子坦荡荡。身为君子,无妨宠亦坦然,辱亦坦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宠时勿轻狂,千万不要忘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受人侮辱的时候切忌激愤,犹记“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就像这样清醒地去面对,就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做到这样境界的人就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和事业的种种考验与磨难,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
19世纪中叶,美国的实业家菲尔德率领着他的船员和工程师们,利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此后,菲尔德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一举而成为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
可是这条连接线却因技术故障,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便中断,就在顷刻之间,人们的赞辞颂语骤然便变成了愤怒的指责,纷纷认为菲尔德是“骗子”。面对这样悬殊的宠辱差别,菲尔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
经过6年的努力,海底的电缆最终成功地架起了欧美大陆的信息之桥。宠也自然,辱也自在,勇往直前,否极泰来,菲尔穗之所以成了菲尔德,原因就在这里。
其实,我们大可没有必要把别人的态度太当作一回事,不必因上司的一个脸色就“口将言而嗫嚅”,也不必因老板的一个眼神就“足将进而趑趄”。如果你因失宠于某人而自暴自弃,或者因受辱于某人而自怨自艾,甚或由此而做出种种极端的举动,是不是你的目光太短浅了些,胸怀太狭隘些了呢?为人处世,对于人际上的任何事情都应当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二战后,以色列建立了国家,于是人们纷纷开始推举爱因斯坦做国家总统。然而面对如此的至高荣誉爱因斯却坦然地拒绝了,那样的拒绝是智者平静如水的拒绝。在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当我们想到他在科学上的巨大建树的时候,就会首先想到的是这位科学巨人面对镶满宝石的王冠轻轻摇动的一只手。
我们既然会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是人都托不来生老病死的循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没有心静如水的定力,就会经常心生浮躁,患得患失。有些人因为得到了一些物质的财富就欢天喜地,高兴的手舞足蹈;而在失去一些东西时则会痛哭流涕,情绪一落千丈。面对人生的崎岖坎坷、生活的困苦艰辛,倘若心为物役,人生的大半就会在悲观的心情中窒息心智,难以感受到生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