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血压
成年人动脉血压持续地超过140/90毫米水银柱时叫做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叫症状性高血压,由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的叫原发性高血压。通常把后者称为高血压病。中医认为高血压与肝肾两脏阴阳平衡失调或痰湿壅盛有密切关系。其治疗原则应从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着手。
1.肝火炽盛高血压
症状:头痛眩晕、烦躁易怒、项强面赤、眼红咽干,尿黄便秘等。
治则:滋阴降火、平肝熄风。
取穴:百会、太阳、行间、太溪。
说明:百会,别称巅上、天山等,前
发际直上与两耳尖直上,在头顶正中相交处。能平肝、升阳、熄风等。
太阳,在眉外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l寸凹陷处。能祛风、清头、明目。《奇效良方》载:“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治眼红肿及头痛……”
行间,在“足背第一、二趾间的缝纹端处。能清泄肝火、疏肝利胆、熄风潜阳。《图翼》载: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
太溪,别称吕细。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内踝尖处。能滋阴补肾、平肝熄风等。
手法:医者一手扶在患者头部适当部位,用另一手的拇指肚或指端,按压其头顶正中的百会穴36次,接着用两个拇指肚分别推揉其左右侧太阳穴各36—72次,有酸胀感放射至头项部效果好。再用手拇指端和其他四指相对,按揉患者左右足背上的行间穴各36次,然后改用手拇指端和食指端相对,捏揉其左右足跟部的太溪穴各36—72次,有釜底抽薪之效。
2.痰湿壅盛高血压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痰多、恶心呕吐、头重肢麻等。
治则:化湿祛痰、解郁降压。
取穴:风池、肩井、血压点、内关、足三里、丰隆、太冲。
说明:风池,在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侵之所,为搜风要穴。能解表清脑、豁痰宣窍等。
肩井,别称髆井。在肩上,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属足少阳、阳维之会。能通经理气、豁痰开郁。治头项强痛、气塞涎上等。
血压点,在背部正中线,第六、七颈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2寸处。刺激此穴,能清热解表、促讲气血通畅、调节血压等。
内关,在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属手厥阴心包经、通于阴维脉。为五总穴之一。主治功能较广,能宽胸利膈,治胃、心、心包以及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所致的脏腑、器官、肢体诸疾。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能宽中开郁,散寒化湿,回阳固脱,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宋代马丹阳把它归纳在治杂病十二穴之内,又为五总穴之一。
丰隆,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即胫骨前肌和伸趾长肌之间。是痰证要穴,能祛痰和胃、降浊安神,治湿聚生痰等。《玉龙歌》载:“多痰宜向丰隆寻。”
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趾骨底之间骨缝凹陷中。属足厥阴肝经,能平肝利胆、泄热理气,治胸满胁痛、头痛目眩、气化病和与肝经有关的脏腑器官病。
手法:医者用手指把患者耳廓拨向前方,由耳廓背侧根内上方斜向下方用中指端反复掐压36次,再改用拇指肚从项后风池穴推压至血压点和肩井穴36次,指力要缓慢、均匀,使其头部有轻松感。接着用手拇指和食指肚相对,分别按拿患者左右内关穴各36次。然后用手拇指肚依次推揉其左右下肢足三里、丰隆和足背处的太冲穴各36—72次,下肢和足部有放射性酸胀感效果好。
3.阴虚阳亢高血压
症状:头晕胀痛、耳鸣健忘、虚烦失眠、眼花咽干、腰酸腿软等。
治则:滋阴壮肾、舒肝降压。
取穴:降压沟、曲池、神门、三阴交、涌泉。
图示:
说明:降压沟穴,在耳朵背侧,耳轮脚所形成的沟状处。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云:“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络于耳者。”所以,血压高引起头重脚轻、耳鸣心悸、烦躁眩晕时,刺激耳背处的降压沟,能起到调和脏腑阴阳、引血下行、舒肝泻热、降血压的作用。
曲池,别称阳泽、鬼臣。在肘外辅骨、肘骨之中,屈肘横纹头上外端凹陷处。能理肠胃、调气血、解表清热、利水除湿,治上肢偏瘫、腰腿酸软等。
神门,别称兑冲、锐中等。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处。能散结和营等。治疗范围较广,如怔忡、失眠、健忘、癫痫、痴呆、心烦、头晕、目眩等。
三阴交,别称太阴、承命、下三里。在下肢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为回阳和保健穴之一。能健脾疏肝、通经理血,治腹胀等,但孕妇总刺激此穴。
涌泉,别称地冲。在足心前1/3的凹陷处,是回阳和保健穴之一。能泄热降逆、滋阴补肾、调养脏腑、强身健体等。
手法:医者一只手拇指和食指揪住患者耳朵往脸方面压,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甲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上下反复掐压其降压沟36次。再用同样的手法,掐压患者另一边耳背处的降压沟穴36次,指力要掌握好,以免掐伤皮肤。接下来令患者屈肘,医者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对拿其左右肘部的曲池穴36次,捏拿左右腕部神门穴各36次。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下肢三阴交穴和两足心涌泉穴各36—72次,然后两手掌相对搓热,用鱼际擦左右脚心一会儿。
(六)低血压症
低血压症是指成人血压低于正常标准的血压。临床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晕厥和休克两种综合征。慢性低血压多因体弱、体位突变、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营养不良、心血管病、身居高原地区等原因引起。中医则认为多由脾胃不和、肝郁肾亏或气血两虚所致。慢性患者大多没有自觉症状,仅少数患者有头昏、目眩、乏力等症状,一般夏季较明显。
治则:慢性低血压多为虚证,应以补益气血、理肝健脾为主。
取穴:素髎、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
说明:素髎,别称面王、鼻准等。在鼻尖正中处。主治各种鼻病和惊厥、低血压、昏迷、新生儿窒息等。刺激此穴,有加强呼吸和升血压的作用。
内关,在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属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功能较广,为五总穴之一,如“胸胁内关谋”。
气海,别称脖腴等。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为元气之海、生气之源,刺激此穴能增强元气,调摄、疏利下焦气机,改善心、肺、脾、肾功能,治元气亏损诸疾。
关元,别称下纪、三结交、次门等。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为人之根源,能补肾培元、温阳固脱,治虚劳赢瘦、中风脱症等。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是重要的强壮保健穴之一。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按压患者鼻尖处的素髎穴36次,鼻部有酸胀感,眼有泪流出效果好。接着一手托住其手背,用另一手的拇指肚和食指肚相对,分别按拿患者左右内关穴各36次。再嘱患者仰卧,医者双掌重叠按揉其腹部气海和关元穴,顺逆各36次,然后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腿膝眼下三寸处的足三里穴各36次,频率不要太快,但指力要深透。
(七)中风
也称“卒中”。因发病急骤、变证多端、如风之善行而数变得名。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与此病相类。发病前常有头晕、肢麻、疲乏、急躁等先兆。病初起时突然头痛、眩晕,短时间内失去知觉。得病后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严重时神志不清或昏迷不醒或即刻死亡。
中医认为多因房室不节、劳累过度、肾阴不足、肝阳亢进,或因身体肥胖、喜食肥甘、湿盛生痰、痰郁生热、气血逆乱所致。一般分病在经络和病人脏腑两种证型,所以临床要辨证论治。
1.病在经络
症状:中经则口眼斜、肌肤麻木不仁;中络则半身不遂、舌强语涩等。
治则:祛风邪、通经络、调气血。
①中经口眼斜,就是面瘫。
取穴: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合谷。
说明:阳白,别称扬白。在前额眉毛中点上1寸处。能祛风泻火、利胆明目,治头目痛、眩晕、睑陶动等。《千金》载:治目瞳子痛痒,远视疏疏,昏夜无所见。
四白,别称面鼽骨空。目平视,瞳孔直下,在眶下孔凹陷中。能祛风、明目。《大成》载:“治目赤痛,僻泪不明,目痒,目肤翳,口眼斜不能言。”
地仓,别称会维、胃维。在口角旁0.4寸处。能祛风邪、调气血、通经脉,治口、流涎、眼睑嗣动、面痛等。歌诀:“口眼喁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左泻右依师正,唱右泻左莫令斜。”
颊车,别称牙车、曲牙、鬼府、机关。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的隆起处。此穴能开关活络、疏风止痛,治口眼喁斜、颊肿、牙痛、中风痰壅、口噤等。
合谷,别称虎口等。在拇、食二指之间虎口纹头上,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有开窍、解表、镇痛等功效。治面口五官之疾,为五总穴之一。临床有“面口合谷收”的名言。
手法:医者用中指或手拇指端推揉患者面部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穴各36次,指力要掌握好,不要弄伤皮肤。然后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对拿其左右侧合谷穴各36-72次。指力要深透,最好能使穴部有酸胀感。
②中络半身不遂,也叫偏瘫,即身体一侧发生瘫痪。
取穴:肩井、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昆合。
说明:肩井,别称髀井。在肩上,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能通经理气、豁痰开郁,治头项强痛、气塞涎卜等。
曲池,别称阳泽、鬼臣。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能解表清热、利水除湿等。
阳陵泉,在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是宋代马丹阳治杂病十二穴之一。能清肝利胆、舒筋活络、增强胆功能,治下肢筋病和痿症等。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能调脾胃、通经络、镇痉止痛、回阳固脱,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治一切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
昆仑,别称外踝后、上昆仑。在跟腱与外踝之间凹陷处。能舒筋活络、壮筋补虚,清除郁热,治腰、腿、足跟疼痛、麻木和头痛、目眩、项强、滞产等。故本穴孕妇禁用。
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一紧一松对拿患者患侧肩井穴36次,再拿捏其曲池穴36—72次,接着改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阳陵泉和足三里穴36次,然后捏拿昆仑穴36次。与此同时,嘱患者做摆动头的动作。
2.病人脏腑
症状:病情危重,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临床有闭证和脱证之分,要认真辩证论治。
①闭证:多凶气火冲逆、血溢于上、肝风上扰、痰浊壅盛所致。症见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口噤、痰结、二便不通等。
治则:启用开窍、祛邪扶正。
取穴:神庭、人中、商阳、少商、丰隆。
说明:神庭,别称发际。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能清头散风、平肝镇惊等。
人中,别称水沟、鬼宫等。在鼻口之间中央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常用的急救穴之一。
商阳,别称绝阳。在食指桡侧指甲角旁上方约0.1寸处。此穴能醒脑苏厥,治热病昏迷、中风休克等。
少商,别称鬼信。在手大拇指桡侧,指甲角旁上方约O。1寸处(即距大拇指甲角约O。1寸)。此穴能开窍苏厥、清热利咽,治中风昏迷、热病烦满、喉肿声哑等。
丰隆,在下肢外踝尖上8寸,胫骨嵴外开二横指处。此穴能祛痰利湿、和胃通便,治高血压、高脂血症、中风面肿、咳喘、癫狂痫、下肢痿痹疼痛等。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指甲,分别掐压患者发际处的神庭穴和鼻口之间的人中穴各36次,指力要掌握好,注意不要掐伤皮肤。接着改用手拇指指甲和食指偏峰相对,分别掐压其左右手指端的商阳和少商穴各36次,局部有放射性酸胀感效果好。然后医者用手拇指端和其余四指相对推揉患者左右下肢丰隆穴各36次后,再轻揉穴部一会儿。
②脱证:多因元气衰微或暴脱所致。症见神志昏沉或昏迷不醒、汗多不止、四肢逆冷、脉微欲绝等,属虚。
治则:救逆补虚、回阳固脱。
取穴:人中、神阙、气海、关元、大敦。
说明:人中,别称水沟、鬼宫等。在鼻口之间中央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常用的急救穴之一。《医宗金鉴》载:“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卒中恶邪,不省人事,癫痫卒倒,口眼歪斜,风水面肿,及小儿急慢惊风。”
神阙,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命蒂。在肚脐窝正中。此穴能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治中风脱症、厥逆、绞痛、腹泻、脱肛等。
气海,别称脖腴、下肓等。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为元气之海、生气之源,能增强元气,调摄、疏利下焦气机,治元气亏损之疾。
关元,别称下纪、次门等。在前正中线,脐眼下3寸处。能补肾培元、温阳固脱,为人之根源,治中风脱症和一切虚劳之疾。
大敦,别称水泉。在足拇趾外侧趾甲角旁约O。1寸处。为肝经脉气所发,疏肝理气作用最强。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的指甲掐患者鼻口之间人中穴36次后,再用指端轻揉穴部一会儿。接下来嘱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根由神阙至关元竖推36次,掌力要由轻渐重,竖推后最好随着患者的呼吸再用掌面轻揉其腹部一会儿。最后用手拇指端指甲和食指肚相对,掐按患者左右足拇趾处的大敦穴各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