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冒
俗称伤风。是一年四季常见的疾病。多因体虚抵抗力降低,风寒或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或因人体感受非时之气所致。均以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为主症。病因有风寒、风热和夹湿的区别,病症也有所不同,因此,临床要注意辨证施治。
1.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打喷嚏、咳嗽气促、头痛无汗、体酸乏力等。
治则:疏风散寒、解表宣肺。
取穴:印堂、迎香、风门、列缺。
说明:印堂,别称曲眉。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能清热散风、镇静安神,治头痛头重、鼻衄鼻渊、惊风等。
迎香,别称冲阳。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O。5寸处。为手阳明经和足阳明胃经交会穴。能散风清热、宣肺通窍,治鼻塞不通、鼻衄、目赤肿痛等。
风门,别称热府。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穴居项背,属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风邪入侵的门户,治外感风邪之疾。
列缺,别称童玄。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端所指凹陷处。能宣通肺气、疏泄风邪,治一切头项疾患和咳喘等。
手法:医者先用双手拇指肚交替向上推患者印堂穴36次,接着用手拇指和食指端同时向内揉按其鼻翼两旁迎香穴36次,再改用手拇指肚按揉其风门穴136次,然后用手拇指肚由轻渐重地推揉患者左右腕后高骨、压之有分裂缺口的列缺穴各36次。
2.风热感冒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涕少而干、头痛鼻塞、汗出不解、咳嗽、痰黄稠、咽喉肿痛等。
治则:疏风解热、清肺利咽。
取穴:大椎、外关、合谷。
说明:大椎,别称大槌等。在第一胸椎之上,第七颈椎棘突下,为项后平肩第一大椎骨。能统摄全身阳气,疏风清热,治外感表症所引起的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感冒、热病咳嗽等。
外关,在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能清热熄风,治热病、头痛、耳鸣等。
合谷,别称虎口等。在拇、食指二指之间虎口纹头上,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能解表镇痛,治面口诸疾。
手法:医者用掌根重按轻揉患者大椎穴36次,再改用手拇指端和其余四指相对,分别按拿其左右外关和合谷穴各36次。
3.暑湿感冒
症状: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胸闷发热、脘满呕恶、腹胀便溏、肢体酸痛等。
治则:清暑化湿、解表调里、和胃降浊。
取穴:中脘、足三里、支沟、合谷。
说明:中脘,别称上纪、胃脘、太仓、胃管。在脐上正中线4寸处。能健脾胃、助消化、利中焦、补中气、化滞和中,治胃、胆、胰腺、大小肠等一切腑病。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能疏通足阳明胃经的经气,治一切胃肠等消化系统疾患。
支沟,别称飞虎、飞处。在腕背横纹上三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能利三焦,治三焦相火炽盛诸疾。
合谷,别称虎口、合骨等。在拇、食指之间虎口纹头上,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治头痛、鼻衄、热病汗不出等面口诸疾。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两手重叠,按揉其中脘穴,顺逆各36次,再用拇指端推揉患者左右下肢足三里穴各36次,接着改用手拇指肚向外揉按其左右支沟穴各36次,然后手拇指端和食指肚对拿其左右合谷穴各36次。
(二)咳碱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能清除呼吸道中的异物或痰液。但也是某些疾病的症状,所以临床要认真辨证施治。
1.外感咳嗽,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有力、痰稀白有泡沫、头痛鼻塞、流涕、发热无汗、关节酸痛等。
治则:祛风解表、官肺化痰。
取穴:中府、风门。
说明:中府,别称府中俞、肺募。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巾,为肺经募穴,能清上焦止咳。
风门,别称热府。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为治风要穴。
手法:先用手拇指肚点揉患者中府穴36次为一遍,再改用手掌根按揉其风门穴36次为一遍,交替施治3—5遍即可,或揉至局部有温热感效果更好。
2.内伤咳嗽,痰湿犯肺
症状:晨起咳嗽,声重浊,痰黏稠、色白或灰暗,初发时咳痰不爽,缓解时咯吐滑利,伴有胸闷、食少、体倦等。
治则:健脾化湿、润肺止咳。
取穴:太渊、太白、肺俞、脾俞、丰隆。
说明:太渊,别称太泉等。在掌后拇指侧腕第一横纹头,大筋内侧凹陷中。为肺经之母穴,能宣通肺气、补虚益气。治肺虚所引起的咳喘等。
太白,在足大趾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陷中,属足太阴,能导阴气下降,健脾、和中等,治脾胃之疾。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为肺气转输之处。能宣肺利气。《金鉴》载: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痨肺痈。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为脾脉经气转输之处,能健脾化湿,而脾虚多责于湿困。因脾虚湿聚,痰浊上扰所致的内伤咳嗽,配肺俞、丰隆等穴施治,可清窍降浊止咳。
丰隆,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l寸,即胫骨前肌和伸趾长肌之间,是痰证要穴,能祛痰和胃、降浊安神,治湿聚生痰之疾。正如《玉龙歌》载:多痰宜向丰隆寻。
手法:医者先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腕部太渊穴和左右足部太白穴各36次,再嘱患者俯卧,用手掌根或鱼际推揉其肺俞和脾俞各36次,对压痛点要适当增加掌力,然后用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下肢丰隆穴各36次。
(三)哮喘
也叫气喘,简称喘。呼吸困难的症状,由呼吸道平滑肌痉挛等引起。肺炎、心力衰竭、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多有这种症状。中医认为其病因为痰饮内伏,凡有“伏饮”素质的人,遇到气候、饮食失宜,或情志波动、劳累过度,均可引发此病。一般分实喘和虚喘,故ll缶床要辨证论治。
1.实证哮喘
症状:胸闷、呼吸困难、喉间痰鸣、咳吐不利、头痛无汗等。中医认为因受风寒所致。
治则:散寒宣肺、化痰平喘。
取穴:风门、肺俞、列缺。
说明:风门,别称热府。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为治风要穴。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为肺气转输之处,能宣肺利气平喘。
列缺,别称童玄。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端所指凹陷处。能宣肺祛风邪,治咳喘等。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拇指肚或手掌根按揉其背部的风门和肺俞处36次一72次,再令患者坐起或仰卧,医者用手拇指肚由轻渐重地推揉其左右腕后高骨、压之有分裂缺口的列缺穴各36—72次。
2.虚证哮喘
症状:中气不足,气喘痰多,反复发作,神疲体倦,动则气短喘促,汗出恶风等。多因久咳虚劳所致。
治则:理肺纳气、扶正平喘。
取穴:膏肓俞、天安。
说明:膏肓俞,也称膏肓。在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肩胛骨脊椎缘处。《千金要方》载:膏肓俞无不治,主赢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现代研究证明,刺激膏肓俞能使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数上升,有纠正贫血状态的效应。
天突,别称天瞿、玉户。在胸骨上窝正中。能降逆化痰、宣肺止喘,治喘息等。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拇指肚推揉其背部膏肓俞36—72次,然后令患者坐起下颌微收,医者用手食指或中指肚,垂直向下轻缓推揉其天突穴36次。注意不要用力向后推,以免引起呛咳。
(四)惊悸(又称心悸)
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多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及神经官能症等。中医认为多因忧思过度、气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火内动、水停心下、心脉痹阻、气滞血瘀所致。
l。气虚心悸
症状:怔忡不安、善惊易恐、睡眠不实、气短多汗等。
治则:益气安神。
取穴:膏肓俞、百会、神门。
说明:膏肓俞,也称膏肓。在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肩胛骨脊椎缘处。《医宗金鉴》载:“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身形赢瘦,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怔忡……”
百会,别称巅上、天山等。前发际直上与两耳尖直上,在头顶正中相交处。此穴能升阳健脑、熄风平肝,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
神门,别称兑骨、锐中等。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心藏神,主神明。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神门主心之脏病,经病与心有关的脏器病变等。
手法:嘱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拇指肚推揉其背部膏肓俞36次后,再改用手掌根顺推穴部一会儿。然后嘱患者坐起,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适当部位,用另一手的拇指肚或指端,按压其头顶正中的百会穴36次,接着拇指端和食指相对,分别推揉左右侧手腕横纹处的神门穴各36次。如惊悸不见减轻,可继续推揉一会儿。
2.血瘀心悸
症状:心悸多年,胸闷气喘,唇甲青紫,怔忡汗出,脉细结代等。
治则:活血化瘀、强心益气。
取穴:曲泽、大陵。
说明:曲泽,在肘内廉下凹陷处。有通心络、除烦热、降逆止呕的功效。《六集》载:治九种心痛及风冷臂痛肘痛。
大陵,别称心主、鬼心。在腕横纹正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凡心经实热症,泻可清心热、散邪火、宁心神。《大成》载:心包经实症,大陵泻之。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和其余四指面相对,先推揉患者左右肘内廉下的曲泽穴各36次,再对拿其左右腕横纹中央的大陵穴各36次。如惊悸不减轻,可再施治一遍。
附:神经衰弱
一种神经活动机能性障碍的疾病。症状是头痛、耳鸣、健忘、失眠、容易兴奋激动和易疲劳等。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多与心、脾、肝、肾脏气虚弱或失调有关。可见于“郁证”、“心悸”、“失眠”、“虚损”、“遗精”等症中。
治则:安心神、补肾气、舒肝健脾。
取穴:内关、神门、安眠、肝俞、足三里、太冲。
说明:内关,在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能宽胸利膈,治胃、心、心包以及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所致的脏腑、器官、肢体方面的疾病,还可治热病、头痛、健忘、癔病等。
神门,别称锐骨之端、中郄等。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此穴能宽胸理气、散郁结、宁心神,主治范围较广。
安眠穴,在耳垂后方,翳风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此穴有镇静安眠的功能,治失眠、眩晕、心痛、心悸、癫狂等。此穴为新订奇穴,因有安眠作用而得名。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_5寸处。此穴有疏旰理气、利胆化瘀的功效。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此穴能调理脾胃、扶正培元。
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此穴能泄热平肝,治头痛、眩晕、目赤痛等。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和其余四指相对,推揉患者左右侧内关和神门穴各36次,再改用拇指肚向后推揉两边安眠穴36次,然后令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掌根推揉其肝俞穴36次,令患者坐起,再改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下肢的足三里穴和左右脚面处的太冲穴各36次。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