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病
多见于伏案看书写字的脑力劳动者和缝纫绣花、织毛活等颈部长期处于屈曲性姿势的体力劳动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叫颈椎综合征。轻者头、颈、项、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缩等;重者疼痛难忍,转侧、仰俯不便或不能,甚至瘫痪等。近年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治疗颈椎病方法很多,按摩推拿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疗法。通过按摩方法治疗本病,大多有好的或较好的疗效。
治则:舒筋活血、温通瘀滞。
取穴:印堂、率谷、太阳、风池、大椎、颈背部压痛点、肩井、天井、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合谷、悬钟、跗阳。
说明:印堂,别称曲眉,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此穴能清热散风,治三叉神经痛等。
率谷,别称率骨,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此穴能平肝利胆、清热熄风,治头痛、惊风、烦满等。
太阳,别称前关,在眉外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此穴能祛风,治口眼喁斜、三叉神经痛等。
风池,别称热府,在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此穴在风府穴两边,能祛风解表、清头明目,治头项强痛、眩晕,中风等。
大椎,别称上杼等,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此穴能疏风解表、清热通阳,治头项强痛等。
肩井,别称髀井,在肩上,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此穴能通经、开郁、理气,治头项强痛、肩背痛、中风等。《甲乙》载:“治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
天井,在尺骨鹰嘴后上方1寸,屈肘呈凹陷中,(即在肘尖上l寸,两筋间陷中)。此穴能疏经利节,治颈项、肩背痛等。《甲乙》载:“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热,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
曲池,别称鬼臣,又名阳泽,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此穴有通经活络、利水除湿的功效,治肩痹诸疾。
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此穴能消肿止痛,治肩臂疼痛,肘挛不伸等。《通玄》载:“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
外关,在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此穴能通经、消肿、止痛,治肩背痛等。
后溪,在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此穴能散风舒筋,治头项强直疼痛等。
合谷,别称虎口,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此穴能疏风解表、通络镇痛等。
悬钟,别称绝骨,在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腹之间凹陷处,此穴能通经活络、疏筋止痛,治颈部强痛、不能左右回顾等疾患。
跗阳,别称附阳、付阳等,在足外踝上3寸,腓骨后部,跟腱外缘,筋骨之间。此穴能清头目、利腰腿、治头重、头痛、风痹不仁,四肢不举等。
手法:①嘱患者坐舒适,医者用手十指梳其头皮,轻抚颈项肩背部肌肤,拿揉肩井大贯筋等,使患者完全放松配合施治。
②医者用掌面扶于患者头部适当部位,另一只手拇指伸直,用指端点按其印堂穴36次,拇指和中指肚相对,分别按揉其率谷和太阳穴各36次,捏拿风池和肩井穴各36次,用手鱼际重按轻揉大椎穴36次。
③医者找准患者颈背部压痛点,重按轻揉36次,然后用手拇指肚顺其颈椎棘突分别推拿及两侧肩井、天井、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合谷等36次。为提高疗效,从肩井至合谷将这几个穴位连起来捏揉3—6遍,然后用手掌鱼际或前臂滚揉项部、肩部的斜方肌一会儿。症状较重者在患处能摸到较粗的筋包或较硬的肌肉,与健侧不大一样,遇有这种情况,可适当增加捏揉次数,使患者颈臂部有放射性温热感。
④医者用手拇指肚和其他四指相对,分别点按患者左右悬钟和跗阳穴各36次。与此同时,令其活动颈部,即前俯后仰和左右摆动头部。
落枕为常见病。多因睡眠姿势不正确,枕头高低不合适,使颈部关节、筋肉长时间过度牵拉而造成痉挛,或因脖子受寒所致。所以也叫“斜颈”、“失枕”,常见早晨起床后,突然感到一侧颈项强直、不能俯仰转侧、患部酸痛,或向同侧肩背及上臂放射。
治则:舒筋散寒、调和气血。
取穴:肩背部压痛点、后溪、落枕穴、悬钟。
说明:后溪,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此穴能散风舒筋、宣畅太阳经脉之壅滞,治落枕、头项颈肩疼痛、肘臂手指拘急疼痛等。
落枕穴,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指关节后约0.5寸处。治落枕、手臂痛、胃痛等。
悬钟,别称绝骨,在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腹之间凹陷处。此穴能通经活络、疏筋止痛,治颈部强痛、不能左右回顾等疾患。
手法:医者重按轻揉患者项、肩、背部压痛点36次,再用手拇指肚和中指肚相对,推揉其后溪穴和手臂处落枕穴,左右手各36—72次,与此同时嘱患者随着呼吸活动头颈。然后对拿患者左右下肢外踝上悬钟穴36次,令患者做举臂摆头的活动。
(三)漏肩风
又称肩痹症、冻结肩、肩凝症、肩周炎等。因好发于五十岁上下,故俗称“五十肩”、“老年肩”。症状是肩周围疼痛,活动时或夜间疼痛加重。患肢高举,外伸和向背后弯曲等受限。一般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多因营卫虚弱、局部感受风寒湿三气侵袭、阻滞经络,或劳累闪挫、气血不畅引起。
治则:温经利湿、祛风散寒。
取穴:曲垣、肩贞、肩井、肩髑、臂孺、曲池、外关、条口。
说明:曲垣,在肩胛冈上窝内侧凹陷中。此穴能舒筋散风,治肩胛部拘急疼痛。《大成》载:“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拘急痛闷。”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上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处。此穴能祛风止痛、舒利关节,治肩胛痛、麻痹不举、耳鸣耳聋、项疬等。《甲乙》载:“治寒热项疬,适耳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痹不举。”
肩井,在肩上,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此穴能开郁理气,治肩背痛等。
肩髃,别称髃骨、中肩井等。此穴能祛风通经、利关节,治肩、背、手臂疼痛、上肢不遂等。《玉龙经》载:“治中风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筋骨酸痛,风热瘾疹。”
臂臑,别称头冲、颈冲、臂脑。在臂三角肌下方偏内侧,肱二头肌外侧头的前缘处。此穴能疏筋止痛、行气散瘀,治肩臂疾患等。《甲乙》载:“治寒热瘰疬、肩臂痛不可举。”
曲池,别称鬼臣、阳泽。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此穴有通经活络、利水除湿的功效,治肩痹等疾患。
外关,在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此穴能通经止痛,治肩、背、臂、肘屈伸不利,疼痛麻木等。《铜人》载:“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
条口,别称前承山,在犊鼻下8寸处(即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匕)。此穴能舒筋理气,治转筋、足缓不收、肩背痛等。
手法:①医者用手拇指肚按揉患者左右侧曲垣、肩贞、肩井、肩髃、臂臑等穴各36次,对拿左右侧曲池、外关各36次,再充分揉患者上肢和两侧斜方肌。然后站在患侧旁边,一手扶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者指端摇转,顺逆各20次。摇转范围应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忍受为限。最后抖指3次。切忌乱摇乱抖,一定要掌握在肩关节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
②嘱患者端坐,足跟着地,足尖上翘,使穴处肌肉凹陷呈现一条口形状,就是条口穴的准确部位。医者用拇指肚分别按揉其左右小腿处条口穴各36次,与此同时令患者做举落上肢的活动。
(四)网球肘
网球肘就是肱骨外上髁炎。症状是肘关节疼痛无力,前臂与腕提举及旋转括动不利或疼痛。多数患者有腕与前臂活动过多的劳动史,少数有外伤史,急性损伤者局部肿胀。常见于从事钳、木、砖瓦工和乒乓、网球、羽毛球运动员等特殊专业人员。
治则:舒筋活血、调气止痛。
取穴:曲泽、少海、臂臑、曲池、小海、手三里。
说明:曲泽、仰掌,肘微屈,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处。此穴能疏筋通脉、降逆除烦、清热镇痉,治肘痛、上肢拘急、转筋等。《六集》载:“治九种心痛及风冷臂痛肘痛。”
少海,别称曲节。在肘窝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此穴主一身之血脉,能泻火清热、舒络止痛,治手挛、臂麻等。《千金》载:“治手臂挛,腋下瘰疬,漏臂疼痛,风痹瘙漏,伸屈不得。”
臂臑,别称头冲、颈冲、臂脑。在臂三角肌下方偏内侧,肱二头肌外侧头的前缘处。此穴能疏筋止痛、行气散瘀,治肩、臂、肘痛不可举等。
曲池,别称鬼臣、阳泽。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此穴能通经活络、除湿祛瘀,治肩、肘痹等疾患。
小海,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处。此穴能祛风活络、散瘀通经、消肿止痛,治肩、背、肘、颈疼痛等。《聚英》载:“治颈、颌、肩、腈、肘、臂外后廉痛。”
手三里,别称上三里、鬼邪、三里。里,作寸解。一里即一寸。《会元针灸学》载:“三里者……去肘端三寸臂之上侧,在手臂部,故名手三里。”此穴为大肠经从腕到肘最后一穴,脉气由此贯通到肘外侧而进入曲池,它承前启后,不论肘臂疼痛麻木,刺激此穴功效能远达颈项肩背等。《通玄》载:“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
手法:①医者先沿患者肘部压痛点至臂臑推揉3遍,再嘱患者屈肘,医者托起患肘用手拇指肚在压痛点处推揉36次。
②用手拇指端掐揉患者少海、小海、曲泽、曲池、手三里等穴各36次,再将这几个穴连起来依次揉捏3遍,最后点按其患侧臂臑穴36次。
(五)腕关节痛综合症
多指屈指肌腱鞘发炎、肿胀、增厚压珀腕管内的神经引起手指麻木、刺痛,夜间加剧,甚至痛醒等。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寒湿淫筋、风邪袭肌或不慎跌碰挫伤,致使血瘀经络、气血流通受阻引起。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血。
取穴:大陵、内关、外关、阳池、阳溪、八邪。
说明:大陵,别称心主、鬼心。在腕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穴有宁心安神的功能,主治胸胁痛、腕关节痛、足跟痛、喉痹等。
内关,仰掌,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穴施治功能较广,为五总穴之一。能理气止痛,治胸胁疾患、热病和肘臂掌痛等。
外关,在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与内关相对。此穴能通经止痛。
阳池,别称别阳。在腕背横纹上,总伸肌腱尺侧凹陷中。此穴能清热散风、舒筋活络、通达三焦,治肩、臂、腕痛和消渴等。
阳溪,别称中魁。在腕背桡侧,当拇指翘起时,在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此穴能散风热、清火邪,治头痛、寒热、腕痛等疾患。
八邪,别称八关。在手背各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奇效良方》载:“八邪八穴,在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有除痹止痛的功效,治烦热、手背痛麻等痹证。”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和其余四指相对,分别按揉患者左右手腕部大陵、内关、外关、阳池、阳溪穴各36次一72次,再依次点按左右手背部的八邪穴各36次。指力要由轻渐重,使穴部酸胀感向上肢和指端传导。
附:五指不能屈伸
治则:清湿热、舒筋络。
取穴:腕骨、中渚。
说明:腕骨,在手背尺侧,腕前方起骨下凹陷处(即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此穴能舒筋活络、清大肠湿热,治头、项、目、耳、鼻等热病和痹症手腕无力、前臂痛、指挛以及五指不得屈伸。
中渚,别称下都。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间(即于小指、无名指本节后凹陷处)。此穴能舒筋活络、清三焦郁热、泻上壅邪火,治三焦热邪循经上扰引起的眼、耳、喉、头部疾患和颈项、掌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等。
手法:医者手拇指端和中指肚偏峰相对,分别拿捏患者左右手背部的腕骨和中渚穴各36—72交,指力要由轻渐重,穴部有酸胀温热感效果好。为了提高疗效。每次拿捏穴部后,再分别把每个手指捋3-5遍。每天或隔天1次,连续施治6次为一疗程。
(六)急性腰扭伤
也称“闪腰”。多因负重过量、暴力冲击、剧烈运动和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或弯腰取物等引起,甚至咳嗽也能造成闪腰岔气。常见受伤后一侧或两侧当即发生疼痛,有的在受伤后数小时或一二El后才出现疼痛,腰部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前俯后仰左右转体困难,翻身受阻,局部肌肉痉挛,有明显的压痛点。
治则:理气通瘀。
取穴:腰部压痛点、人中、委中、然谷。
说明:人中,别称水沟、鬼宫。在鼻口之间中央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急救穴之一。此穴能清热开窍、回阳救逆,治中风、惊痫和腰脊臂肘强痛等。
委中,别称胭中、郄中、血郄、腿凹。在胭窝横纹正中处。此穴能活血祛瘀、泄热解血毒、舒筋脉、清邪滞、强腰膝,治腰脊强痛、霍乱、疮疡等。
然谷,别称龙渊、龙泉、然骨。在足舟骨粗隆前下方凹陷处。此穴能退肾热、疏厥气,治肾虚所致的潮热等疾患。
手法:①医者用手拇指指甲先掐后揉患者人中穴36次,要掌握好指力,注意不要刺破皮肤。
②嘱患者俯卧,医者双掌相对搓热,由轻渐重按揉其腰背部压痛点和僵硬的肌肉36次,再改用手拇指肚推揉其左右委中穴各36—72次,然后按揉左右然谷穴各36次,患者下肢有酸胀温热感部效果好。
③每天一次,连续施治3-6次。
(七)慢性腰肌劳损
多因腰背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或急性扭伤未完全治愈,反复受伤或肌肉长期受牵伸紧张等造成,也有因风湿等外邪的侵袭引起。
另外,大多数慢性腰痛都与肾虚有关。因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之脉循行经过腰背部而上脊,所以肾虚和足太阳经气失调,腰背部经筋受损,都会产生气血不和而致腰痛。症见腰部隐痛或酸痛,时轻时重,受凉或阴雨时加重。静止较久自觉腰部僵硬,活动后可减轻,但疲劳后则又加重。如此常期反复发作,有时疼痛可扩散到整个腰背部或臀部乃至下肢。
治则:温经活血、舒筋通络。
取穴:腰部压痛点、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委阳。
说明: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肾相应,为肾脉经气转输之处。此穴能通利腰脊,治肾虚腰痛等疾患。
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调肠腑、利腰脊,治腰痛、腹胀等。《金鉴》载:“治腰脊疼痛,大小便不通,及泄泻痢疾。”
腰阳关,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此穴能壮腰补肾,治腰骶痛以及阳痿、月经不调等疾患。
委中,别称胭中等。在腿胭窝横纹正中处。此穴有活血祛瘀、疏筋散滞的功效,治腰背膝痛、胭筋拘急、半身不遂等。
委阳,在腿胭窝横纹外侧端处(即委中穴外侧,外为阳,因名)。此穴能通三焦、利膀胱,治腰脊强痛等。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先用手鱼际揉擦其腰部压痛点、腰阳关、肾俞和大肠俞36次,再改用手掌面由肾俞自上而下顺擦至腰部。最后分别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腿胭窝处的委中和委阳穴各36次。指力可适当重点,其下肢有放射性酸胀感效果好。
腰椎间盘脱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因外伤或慢性劳损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椎核向外脱出,刺激和压迫临近的神经根,引起腰腿痛,缠绵不愈。重时坐卧不宁,生活不能自理,极为痛苦。
治则:疏筋活络、脱出复位。
取穴:腰背部压痛点、承扶、委中、承山、风市、昆仑、太溪。
说明:承扶,别称肉郄、阴关。在臀横纹正中处。此穴能舒筋调肛,治腰脊臀股疼痛、痔疾等。
委中,别称腘中、郄中、血郄、腿凹。在腿胭窝横纹正中处。此穴能活血祛瘀、疏筋散滞,治腰膝疼痛等疾患。
承山,别称鱼腹、肉柱。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即伸小腿时,腓肠肌下出现人字纹处)。此穴能舒筋脉、理肛疾,治腰背痛、转筋等。《天星》载:“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痛瘦,霍乱转筋急。”
风市,别称垂手。在大腿外侧中线上,直立垂手时中指尖所指处。此穴能祛风湿、通经络,治半身不遂、遍身瘙痒等。
昆仑,别称外踝后等。在跟腱与外踝之间凹陷处。此穴能舒筋活络、降郁热、利腰脊,治腰、腿、脯、足跟疼痛、麻木等。要注意,孕妇忌用。
太溪,别称吕细。在跟腱与内踝之间凹陷处。此穴能滋阴补肾,治肾病和与肾有关的脏腑病变。
手法:①患者俯卧,医者双掌相对搓热,由轻渐重擦其腰背部压痛点,酌情将脱出回纳复位。然后医者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侧承扶、委中、承山穴各36次,再改用手掌面从上至下由承扶穴推擦至承山穴3-6遍。掌力可适当重些。一般有放射性酸胀感效果好。
②患者侧卧,医者用手拇指肚重按轻揉其左右侧风市穴各36次,再将手拇指端放在患者足外踝昆仑穴处,中指肚按在足内踝太溪穴处对拿36次,然后用同样的手法对拿另一只脚昆仑和太溪穴36次。
③每天一次或隔日一次,连续施治10次为一个疗程。
俗称“伤筋”。临床常见的有膝关节周围的肌腱、两侧副韧带、十字韧带、髌骨下脂肪垫、软骨等组织损伤。损伤后,一般出现局部肿胀、活动障碍、压痛等。此病多因膝关节过度运动或外伤、劳累等原因引发。
治则:舒筋活络、通利关节。
取穴:膝部压痛点、内外膝眼、委中。
说明:膝眼,别称膝目、鬼眼。在髌骨尖两侧凹陷中(即在膝头骨下两旁凹陷中)。膝指膝关节,眼指膝两侧的凹窝,形似眼状。穴在其处,因名,左右共四穴。有通利关节的功效,除能治膝部红肿疼痛疾患外,还能治脚气。但要记住此穴禁灸。《类经图翼》
载:“主治膝冷痛不已,昔有人膝痛灸此,遂致不起,以禁灸也。”
委中,别称腘中、郄中、血郄、腿凹。在腿胭窝横纹正中处。此穴能活血祛瘀、疏筋散滞,治腰膝疼痛等疾患。
手法:患者屈膝,医者用手拇指和中指端相对,分别揉其左右膝部内外膝眼穴各36次,再令患者伸直腿,医者用手拇指肚,分别按揉其左右腿胭窝处的委中穴各36次,然后用拇指偏峰揉压痛点,使患部产生酸胀麻感效果好。
(十)腿脚抽筋
小腿肚肌肉或脚突然痉挛疼痛,多因受凉、劳累和气血虚弱等引起,常在长途跋涉、游泳、夜睡中发作。
治则:活络解痉。
取穴:人中、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
说明:人中,别称水沟、鬼宫。在鼻口之间中央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此穴能清热救逆,治痉挛、腰背强痛等。
阳陵泉,别称阳之陵泉、阳陵。在膝下外侧,昔有膝下为陵之说,因名。此穴能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为筋气聚会之处,是治疗下肢筋病的要穴。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在膝眼下三寸处。此穴能调脾胃、通经络、镇痉止痛,治胃肠消化系统疾患。
委中,别称胴中、郄中等。在腿胭窝横纹正中处。此穴能活血祛瘀、疏筋散滞,治腰背膝痛、下肢痿痹、胭筋拘急等。
承山,别称鱼腹、肉柱。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即伸小腿时,腓肠肌下出现人字纹处)。此穴能舒筋通脉,治腰背腿痛、转筋等。
手法:①医者用手拇指指甲先掐患者人中穴36次,再轻揉穴部一会儿。
②医者用手拇指肚依次推揉患者阳陵泉、足三里、委中和承山穴各36次,然后再用掌面由委中穴推至承山穴36次。
(十一)跟腱抽筋
跑跳或踩上硬物等致使脚跟深部受伤,虽没有破皮出血,但疼痛。
治则:通经散瘀,止疼痛。
取穴:压痛点、悬钟、申脉、昆仑、太溪。
说明:悬钟,别称绝骨。在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腹之问凹陷处。批穴能通经活络、疏筋止痛,治足胫挛痛、脚气等。
申脉,别称阳陵、鬼路。在足外踝下缘凹陷中。此穴能通畅经络、伸筋舒脉,治腰膝疼痛、腿脚拘挛、足不能举等。
昆仑,别称外踝后等。在跟腱与外踝之间凹陷处。此穴能舒筋活络,治项强、腰痛、足跟痛等。
太溪,别称吕细。在跟腱与内踝之间凹陷处。此穴能滋阴补肾,治腰脊痛、内踝肿痛以及和肾有关的脏腑病变。
手法:医者先用手拇指肚,分别按揉患者悬钟和申脉穴各36次,再将手拇指端放在患者足外踝昆仑穴处,中指或食指肚按在足内踝的太溪穴处,对拿36次。每天一次或隔日一次,连续施治6次为一个疗程。每次按揉后,要嘱患者活动一儿会脚腕子。
(十二)脚跟痛
脚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常无明显外伤史,发病突然,行走或站立时脚跟针刺般疼痛,有明显压痛。多因脚跟骨刺增生和筋经失养所致。
治则:活血止痛、滋阴壮骨。
取穴:太溪、大钟、压痛点。
说明:太溪,别称吕细。在跟腱与内踝之间凹陷处。此穴能滋阴补肾,治腰脊痛、内踝肿痛以及和肾有关的脏腑病变。
大钟,别名太钟。在太溪后下0.5寸(即内踝后下方),跟腱内缘处。此穴能壮骨强腰、调气和血、清肺安神,治腰脊、脚跟肿痛等。
手法:医者先用手拇指端和其余四指相对,捏拿患者足内踝处的太溪和大钟穴36—72次,再改用拇指肚按揉压痛点36次,使其足跟和腿有放射性温热感效果好。
即跖痛,是指跖骨头下灼痛,有时可至小腿或脚背,跖骨头的背跖两面都有压痛,常因足横弓劳损引起。
治则:通经活络。
取穴:压痛点、承山、太溪、昆仑。
说明:承山,别称鱼腹、肉柱。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即伸小腿时,腓肠肌下出现人字纹处)。此穴能舒筋通脉,治腰背腿足拘挛、寒湿脚足肿痛等。
太溪,别称吕细。在跟腱与内踝之间凹陷处。此穴能滋阴补肾,治腰、腿、足等痹痛以及和肾有关的脏腑病变。
昆仑,别称外踝后等。在跟腱与外踝之间凹陷处。此穴能舒筋活络,治项强、腰腿脚痛等疾患。
手法:医者先用手拇指肚按揉患者脚部压痛点36次,再推揉承山穴36次,然后将手拇指端放在患者太溪穴处,中指或食指肚按在昆仑穴处,对拿36次。每天或隔天一次,连续施治6次为一个疗程。
附:足五趾痛,麻
治则:疏络通络、熄风止痛。
取穴:里内庭。
说明:里内庭,在足底第二、三趾间缝纹端,与内庭穴相对处。此穴在足趾底,能疏通经络、熄风止痉,治五趾疼痛、胃痛、小儿惊风、癫痫等。
手法:嘱患者仰脚,医者用大拇指端或指甲和其余四指相对,点掐其足底掌面处的里内庭穴36—72次,掐法是强刺激,医者要掌握好指力,以免掐伤皮肤。施治后,最好把每个足趾揪3—6遍。
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皮肤病,通称粉刺。多发生在青年人的面部,有时也生在劲、胸、肩和背等部位。通常是圆锥形的小红疙瘩,有的有黑头粉刺及油性皮脂溢出,轻者只有少数丘疹和粉刺,严重的可发生脓肿,脓汁排出或吸收后留有瘢痕,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无疼痛或有轻微疼痛和触痛。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减轻或消失。多因皮脂腺分泌过多、消化不良、便秘等引起。中医认为此病多是恣食肥甘、酗酒辛辣、内郁湿热火毒、湿火凝结所致。
治则:清热泻火。
取穴:大椎、灵台、合谷。
说明:大椎,别称上杼等。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此穴能清心除烦、疏风解表,治热病、骨蒸潮热等。
灵台,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此穴能宣肺通络、清热解毒,治咳喘、项强脊痛、疔疮、心神疾患等。
合谷,别称虎口。此穴能疏风解表、通络镇痛,治风疹、面口五官等疾患。
手法:医者用手掌根或手鱼际按揉患者大椎和灵台穴各36次,再用掌面由大椎至灵台穴竖推3-6遍,然后用手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捏患者左右侧合谷穴各36—72次。指力要由轻渐重,然后再轻揉穴部一会儿。
(十五)斑秃
又称“油风”。患者突然发生斑状脱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小如指甲,大如钱币,一至数个不等,平滑而有光泽。严重者头发全脱光,甚至累及眉毛、胡须腋毛、阴毛等。常因精神过度紧张发生。
中医认为多由肾气不足、风邪外袭、风胜血燥,或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发失所养所致。因起病突然,所以民间叫“鬼剃头”。
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瘀。
取穴:压痛点、百会、风池、隔俞、血海、三阴交。
说明:百会,别称巅上、天满等。前发际直上与两耳尖直上,在头顶正中相交处。此穴为保健和治风的要穴,能开窍醒脑、回阳固脱。
风池,别称热府。在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此穴能祛风解表、清头目,治一切风邪疾患。
膈俞,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理血、宽中、和胃、治气结、呃逆和一切血症。
血海,别称百虫窠。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此穴能理血、散风、祛湿,治湿疮、隐疥瘙痒等。
三阴交,别称承命、太阴。在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此穴能调脾胃、益肝肾,治脾胃虚弱、阴挺滞产等。要注意,孕期忌刺激此穴。
手法:①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十个手指肚顺着其头皮血管的走向按摩,触准压痛的部位,再一手扶患者肩部,用另一只手的拇指肚揉按压痛点36次,然后改用中指端由轻渐重地向前揉按其百会穴36次。接着一手扶患者前额,一手用拇指和食指肚对捏其左右侧风池穴36次。
②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掌鱼际按揉其膈俞36次,至局部有温热感。然后令患者坐起,医者改用手拇指肚揉按其血海和三阴交穴,左右侧各36次,至下肢。
(十六)蛇丹
本病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带状疱疹。初起皮肤发热灼痛继则出现密集成簇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丘状疱疹,很快即变成小疱,数量不等地集聚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疹之问皮肤正常。严重时可出现出血点、血疱,患部有带索状刺痛。中医认为此病多由风火之邪郁于皮肤或感染湿毒,引起肌肤之营卫壅滞所致。临床有风火证和湿热证之分,所以要辨证论治。
1.风火证蛇丹
症状:发于腰部,兼见口苦、头痛、眩晕、烦热易怒、脸红目赤、小便短赤等。
治则:祛风清火。
取穴:期门、中渚、足窍阴。
说明:期门,别称肝募。乳头直下,在第六肋间隙处。此穴能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治肝郁血滞等疾患。
中渚,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问。此穴能舒筋活络、清j焦郁热、泻上塞邪火、消肿止痛,治气机失调、经络气阻、热邪困扰等引起的疾患。
足窍阴,在脚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O。1寸处。此穴能开窍泻热、宁心安神,治头痛目眩、眼痛红肿、心烦胁痛、热病等。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根
或鱼际推揉其乳房下的期门穴36次。应该注意的是要随着患者的呼吸起伏施治,不要猛推乱揉。然后用手拇指端和其余四指相对,揉患者左右手指处的中渚穴各36次,最后改用手拇指指甲掐压左右足窍阴穴各36次。指力要掌握好,不要掐伤皮肤以免感染。
2、湿热证蛇丹
症症:发于胸面部,兼见小疱溃破淋漓、疲乏无力、食欲不佳、中脘痞f码等。
治则:清热利湿。
取穴:大椎、肝俞、外关、内庭。
说明:大椎,别称上杼等。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此穴能疏风解表、清热通阳,治头痛项强、骨蒸潮热等。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疏肝理气、利胆明目,治肝脏疾患。
外关,在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此穴与内关相对,能清热消肿、通经止痛,治热病、颊肿等。
内庭,在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处。此穴能清降胃火、通涤腑气,治热病、咽痛、喉痹、足背肿痛等。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手鱼际按揉其大椎穴和肝俞各36次,然后医者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相对,分别按拿患者左右外关和内庭穴各36次。施治时频率不要太快,至下肢和足部有放射性酸胀感为宜。
(十七)皮肤瘙痒
是一种神经、精神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长期瘙痒、影响睡眠、烦躁不安、遇风加剧、得温则轻。此病与过敏、代谢等有一定关系。
中医认为此病多因素体表虚、风邪侵袭、肌表失养,或湿热内蕴郁于肌表所致。临床分营血不足瘙痒和湿热内蕴瘙痒,所以要辨证论治。
1、营血不足瘙痒
症状:皮肤干燥瘙痒、抓后有抓痕、结血痂等。
治则:散风固表、调气补血。
取穴:曲池、合谷、风门。
说明:曲池,别称鬼臣,又名阳泽。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此穴有通经活络、利水除湿的功效,治咽喉肿痛、热病、瘰疬、瘾疹等。
合谷,别称虎口。此穴能疏风解表、通络镇痛,治风疹、面口五官等疾患。
风门,别称热府。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有祛风、清热、解表的功能。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和其他四指相对,拿捏患者左右侧曲池和合谷穴各36次,再令其俯卧,用手拇指肚按揉其风门穴36-72次,揉至背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宜。
2.湿热内蕴瘙痒
症状:全身瘙痒,抓后皮肤增厚、肿起等。
治则:清热利湿、止痒。
取穴:膈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说明:膈俞,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理血、宽中、和胃,治气结、呃逆和一切血症。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此穴能调脾胃、通经络,治胃肠疾患和微循环障碍等引起的病。
血海,别称百虫窠。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此穴能理血、散风、祛湿,治湿疮、隐疥瘙痒等。
三阴交,别称承命、太阴。在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此穴能调脾胃、益肝肾,治脾胃虚弱等疾患。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掌鱼际按揉其膈俞36次,至局部有温热感。再令患者坐起,医者改用拇指肚揉按其血海、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左右侧各36次,下肢有酸胀感向上下放射效果好。
(十八)脚气
脚廨的通称,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而引起的疾病。多发生在脚趾之间,起水泡、奇痒,抓破后流黄水,严重时溃烂,致使患者疲劳软弱、头痛、失眠、手足痉挛、下肢水肿、心力衰竭等。
中医认为脚气多因偏食精米白面,导致脾虚生湿,或常站湿地、久患泻痢,致湿郁化热,下注足胫。II缶床分湿脚气、干脚气和脚气冲心三种,所以要辨证论治。
1.湿脚气
症状:足胫浮肿、脚趾疼痛麻木逐渐向上蔓延,或腿膝沉重酸软、步行乏力不便等。
治则:疏通经络、清热化湿。
取穴: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八风。
说明:阳陵泉,别称阳之陵泉、阳陵。在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此穴能清肝利胆、舒筋活络,治下肢痿痹、膝肿痛、脚气等。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此穴能调脾胃、通经络,治胃肠和微循环障碍等引起的疾患。
三阴交,别称承命、太阴。在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此穴能调脾胃、益肝肾,治脾胃虚弱等疾患。
八风,《千金》称八冲,《集成》称阴独八穴。在足背五趾的各趾缝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此穴能清热解毒、止痛,治脚气、趾痛、毒蛇咬伤。根据上病取下的道理,还能治牙痛、头痛。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肚依次揉按患者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穴,左右侧各36次,然后改用拇指端依次点掐左右足背五趾处的八风穴各36次,其下肢和足部有放射性酸胀感效果好。
2.干脚气
症状:双脚无力,腿膝麻木、时感筋肉挛急、足胫肌肉逐渐萎缩甚至顽麻萎废。
治则:养血滋阴。
取穴:委中、承上、膝眼、风市。
说明:委中,别称腘中。在腿腘窝横纹正中处。此穴能活血祛瘀、疏筋散滞,治腰背膝痛、下肢痿痹、胭筋拘急等。
承山,别称鱼腹、肉柱。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即伸小腿时,腓肠肌下出现人字纹处)。此穴能舒筋通脉,治腿足拘挛、寒湿脚肿痛等。
膝眼,别称膝目、鬼眼。在髌骨尖两侧凹陷中(即在膝头骨下两旁凹陷中)。膝指膝关节,眼指膝两侧的凹窝,形似眼状,穴在其处,因名。左右有四穴,能通利关节,治膝部红肿疼痛、脚气等。
风市,别称垂手。在大腿外侧中线上,距膝上7寸,直立垂手时,中指尖所指处。此穴是治疗外风为患的要穴。《医宗金鉴》载:“主治腿中风湿,痛疼无力,脚气,浑身瘙痒麻痹等症。”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下肢委中和承山穴各36次,再令其屈膝,医者用手拇指和中指端相对,分别对揉患者左右膝眼穴各36次,然后再改用手拇指肚分别推揉左右侧风市穴各36—72次。
3.脚气冲心
症状:脚气致使胸闷喘急、心悸呕逆、神昏烦躁、言语错乱,重则心力衰竭等。
治则:降气清肺、泄毒宁心。
取穴:人中、尺泽、神门、劳宫、膻中、气海、关元、涌泉。
说明:人中,别称鬼宫、水沟。在鼻口中央的上l/3与下2/3交界处。此穴能清热开窍、回阳救逆,治昏迷、虚脱等,为重要的急救穴之一。
尺泽:别名鬼受。仰掌,在肘横纹中央,大筋(肱二头肌腱)外侧凹陷中。此穴能清肺热、降逆气,治胸满、咳喘、潮热等。
神门,别称锐骨之端、锐中等。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此穴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治惊悸、心痛、心烦、阴虚火旺之失眠等。
劳宫,别称五里、掌中、鬼窟。在手掌心横纹中。此穴能清心泻热、醒神止抽,治心痛、昏迷等。
膻中,别称元儿等。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此穴能宽胸利膈、降浊通络,治心血瘀阻、心络挛急、气滞不行等疾患。
气海,别称脖肤、下肓等。在前正中线,脐眼下1.5寸处。此穴为元气之海、生气之源,主一身气疾,治虚喘、中风脱症等。
关元,别称下纪等。在前正中线,肚脐眼下3寸处。此穴能补肾培元、温阳固脱、为人之根源,治虚劳、中风脱症等。
涌泉,别称地冲。在足心前1,3的凹陷处。此穴能开窍苏厥、泄热降逆,治晕厥、目眩。足心热痛等。
手法:医者先用手拇指端的指甲掐患者鼻口问的人中穴36次,再依次用手拇指肚推揉其左右侧尺泽、神门、劳宫穴各36次,接下来令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面交替竖推其膻中、气海、关元穴36次,然后用手拇指肚分别推揉左右侧足心处的涌泉穴各36次。为提高疗效,再用手鱼际擦左右脚心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