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派人刺杀太子一案,人证物证确凿,数次过堂之后李诚终于俯首认罪,本该满门抄斩,但念在其战功累累、几代忠良,又有同僚们再三求情,只将他一人处死,并开恩留其全尸,对其家人不再追究。
此时,山西大旱,眼见今年绝收,大批灾民四处流亡。眼下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国库存粮不多,赈灾之事又迫在眉睫,满朝的文武都默然相对,垂着头听着皇上的怒吼:“难道满朝文武,谁都没有个主意不成?”
承瑾看看整个大殿,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说话,便要站出来,却被承瑞一把拉住,默默地对他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出头。承瑾思索再三,终是耐不住性子,挣脱了承瑞拉他的手,站了出来:“父皇,儿臣有一策。”
“说来听听。”
“国库存粮虽不足以赈灾,然山西多商贾,可由朝庭向豪商富贾征资,向外省购入粮食,亦可令山西大户将私仓开启,放粮赈灾。”承瑾大声说。
承瑞倒吸一口凉气,承瑾啊承瑾,到底是年少气盛,做事考虑不周!这个办法,难道满朝的文臣武将们想不到吗?他们想到了,但这群狡猾的狐狸们谁都不肯说啊!因为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是太难了,命私人出资、放粮,这是极得罪人的事,豪商富贾们都是在朝庭中有背景靠山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权势的网络都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谁愿意去啃这块硬骨头、得罪满朝的权臣?
皇上赞许地点了点头:“此策颇佳。承瑾,今年已经十六岁了吧?马上就该分府离宫自居了,是大人了。这几年虽在户部挂职,却没什么实际的砺炼,也罢,这件大事就交给你去办!”随即朗声向殿下站的群臣们宣布,“朕即刻封平安王承瑾为赈灾钦差,统理一切赈灾事宜!”
“谢父皇!”
“父皇!”承瑞急忙站出来,“儿臣愿同三弟一同前往赈灾。”
“承瑞也愿去?如此甚好,承瑾年纪尚轻,资历尚浅,有些事恐怕考虑不周,也恐怕难以压服那些奸商。有你同往,朕无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