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者鼓吹,经济全球化、自由市场与央行独立都是大势所趋,捏造央行独立是一国物价稳定水平的标志,并体现该国维护物价稳定的承诺水平,只有建立真正独立的央行,货币政策制定的专业化、科学化才能够真正实现。
央行独立有助于抑制财政赤字货币化?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独立央行可以有效抵制政府向央行借钱,变相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从而严肃财政纪律。但是,实际情形是,发达国家多数实行独立央行,且央行独立性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财政赤字普遍比发展中国家严重。2008年底,世界外债总量为59.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为55.9万亿美元,占94%,发展中国家为3.6万亿美元,占6%。外债总量排名前15位的均为发达国家,净外债排名前15位国家中有10个是发达国家。在世纪金融危机打击下,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因此,独立央行有助于抑制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论点,丝毫经不起实践检验,独立的美联储、独立的英格兰银行滥发钞票早就是世界闻名。
央行独立有助于防止和减轻宏观经济的波动?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政治家往往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特别是在选举之前,总是倾向于采用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一个繁荣的景象,以讨好选民,如此易于引发通胀,导致经济震荡。独立央行可以置政治家的短视动机于不顾,从而有助于防止和减轻经济波动,熨平经济的政治周期。然而,实际情形是,独立央行在可能有效抵御政府干预的同时,无法遏制自身利益扩张的冲动,因为独立央行更倾向追求个人或机构利益的最大化,这早就是被公共选择学派所揭示的“真理”。其实,在“央行独立有助于防止和减轻宏观经济的波动”这个论点上,新自由主义者内部本身就存在分歧,经济自由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Friedman)批评:美联储从来没有明智地运用其独立性的记录,它可能并不比政治家们的眼光长远多少,仍然可能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所以,正是美联储自以为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助长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通货膨胀,80年代的储贷危机以及如今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有美联储不当应用货币政策的明显证据。如此,造成的不是一般经济波动,而是严重动荡。
从西方国家实践来看,独立央行理论与实践相去甚远,运作并不成功。成功是少数且偶然,不成功是多数且必然。美联储独立性与其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曾经支持美联储独立的威尔逊总统在去世之前,承认自己在美联储问题上被“欺骗”。他内疚地表示:“我在无意之中摧毁了我的国家”。美国众议员麦克法登直白:美联储是世界上最为腐败的机构之一。弗里德曼则不时地对美联储进行尖锐攻击:在美国没有一家主要机构像联邦储备体系这样有着崇高的公共声誉,可是长期以来却有如此糟糕的业绩。弗里德曼指出,独立的中央银行在政治上是不可忍受的,让如此之大的权力集中在独立于任何种类的、直接的和有效的政治控制之外的团体手中,是明确的和彻头彻尾的独裁主义和极权主义。
就发展中国家实践而言,独立央行理论则更是糟糕透顶。拉美是美国的后院,为了永久地控制这个后院,美国长期以来苦心孤诣,为拉美国家输送一批又一批精英,近几十年来主要是信奉新自由主义的“人才”,成为美国话语权在拉美的忠实传译者。这些精英自觉贯彻执行美国对拉美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金融自由化改革在拉美已经是“梅开二度”。20世纪70年代集中于南锥体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主要是放松利率管制、取消定向贷款和降低银行储备金比率等措施,自由化改革最终以债务危机爆发而宣告结束,为遏制危机蔓延,大多数银行被收归国有。第二次金融自由化始于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几乎遍布整个拉美大陆,除了涵盖第一次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外,还采取了国有银行私有化、积极引进外国银行的参与(就是中国今天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及加强央行独立性等措施。然而不幸的是,相关国家同样陷入了金融危机,金融命脉广泛地被美国金融资本所控制。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执着推进包括央行独立在内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主要是因为长期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以及仰美国人鼻息,产生一个与美国垄断资本利益关系密切的“涉外利益集团”。由“涉外利益集团”掌控与主导的财经部门,在自身利益扩张以及美国垄断资本的施压下,积极要求中央银行更加独立,实际就是为“涉外利益集团”以及背后美国垄断资本提供专业化、专一化服务。
经济学家对世界各国央行独立与通货膨胀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是:只有部分发达国家(如17个OECD成员)部分时间段(如1973~1986年),央行独立与通货膨胀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发展中国家却没有发现这种关系。这一实证研究结果近乎否定了维护央行独立对于抑制通胀的作用,即在发展中国家加强央行独立性没有实际正面意义。央行独立并不是实现物价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新自由主义者的央行独立性理论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