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元祐初,苏轼推荐他为太学博士,绍圣元年(1094),坐元祐党籍,贬监处州酒税。后编管雷州。宋徽宗初召还,中道卒。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徐培均有《淮海居士长短句》校注本。
秦观的一生是在失意中度过的。由于与苏轼的特殊关系,他在晚年屡遭贬谪,经常在各地漂流,处境凄凉,前途渺茫。即使在元祐年间旧党得势,他的处境也没有得到改善。他屡经挫折才在京城谋得一官半职,却不断被卷入派别之争,被视为苏轼的同党而频频受到牵连打击。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仕途上始终没有机会发展自己,使秦观在生命的多数时间里都表现出抑郁寡欢的一面,忧伤悲苦的情调成为其歌词的主旋律。他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身处逆境的各种感受。其中以描写离愁的作品为最多,感伤的情绪贯串始终。他的生活态度还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有所改变,虽然并不得意,他早期的作品中还洋溢着一股朝气,毕竟仕途上也没有绝望,总还是有获得升迁的机会,他的内心还盼望能够得到重用。所以,他被贬之前的作品是在情韵悠长中发出叹息,在叹息中还保留着一种拼搏的朝气和对生活的追求向往。对离别之情的抒写也只是笼罩着一缕淡淡的哀伤,即使有愁苦也会期待被随时到来的欢乐所消解。也就是说,这时的秦观还没有太多的心理负重,还能有时间和心情过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生活。绍圣年间一经贬谪之后,他的心境就完全变了。年事渐高,已经没有多少机会在等待他了。同时,仕途的风风雨雨淋得他心灰意冷,对自己的前途也不再抱有希望了。一个失去信心的多情才子因此陷入绝望的歌唱之中,凄美而幽怨。他对政治角斗场滋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将心灵收拢到词世界里,而情感体验一旦融入进来情词就会婉转流出。
秦观是北宋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如龙榆生《苏门四学士词》一文所说,他的词“初期多应歌之作,不期然而受《乐章》影响。中经游宦,追念旧欢,虽自出清新而终归婉约。晚遭忧患感喟人生,以环境之压迫发为凄调”。他的中期晚期词中多运用追忆性话语以表达怀旧情绪,竟不自觉地形成了追忆情结。追忆是再现的一种形式,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是这样定义的:“纯心理的再现是根据回忆,对已往的追忆对象加以适当选择或改造之后,以意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复现出来。”头脑中的意象诉诸笔端便形成文学上的再现,这种再现经过一个强调性的反复过程便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为追忆情结。秦观词中的追忆情结外在地表现为三种形式:即“忆”在言中、取境寄“忆”、“忆”以梦显。
一、“忆”在言中
“忆”在言中是一种直写之法,即在当下情境中表达感情时不作过多的铺陈,也不凭借外物以景语道出,而是在词中直接出现“相忆”、“却忆”、“还忆”、“那时”、“追思”等词语,起领字作用。秦观一生确如冯煦《蒿庵论词》中所说是“古之伤心人也”。《宋史》本传说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这倒是显示出他的男子气概,后追随他的老师苏轼,卷入元祐党争。作《朋党论》,以君子之党自谓却不断带来祸端。加之情爱的悲欢离合,贬谪地的不断迁转,早年的豪纵消磨殆尽。在坎坷中一步一回首地伤情追忆。秦观是一个时常沉湎于往事中的多情之人,情多必显,故其言及爱情、友情、坎坷之情、漂泊之情的词作均多有追忆性话语。“忆”在言中这种直写方式反映在他的词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言写“忆”。如其《望海潮》(其一),下阕云:“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此词通篇写扬州繁华,上阕中已写尽今日之盛,下阙遂转入怀古。“追思”将扬州昔日风景领起,“故国繁雄”的历史便一一展现出来,令人可知可感。随后笔头又是一转,“往事逐孤鸿”一句便将自豪之情换为凄凉低迷,回到现实人生中来。忆古是直接写出,伤怀以“孤鸿”意象带出,颇能见词人抚今忆昔,吊古伤怀之意。此词由壮景发豪情,又露萧飒之气,是普通人皆有而发之的随感录。在经受了官宦生涯的苦况之后,词人渐渐“感慨遂深”(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语)。如其《江城子》(其一),写于被逐离京之际,上阕云:“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愁自有千百种,闲愁可动发一时情怀而已;情愁可曲写相思苦况而已;秦观所具却是心愁!故冯煦论曰:“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予于少游之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此词正可见知。当澎湃激情俱为往事,词人回首不已。追忆昨梦前尘,“犹记”当日事而人去楼空。秦观词多将情绪内敛,其发语雅致而不失本色。如其在党祸来临之际居处州所作的《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实在是伤心之词。徐培均说:“词以异时异地之情与景相互融合,构建了一个更为凄苦、更为伤感的境界。”上阕似写艳情实言一己伤心人之怀抱,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眼前景勾起心中事。下阙遂入追忆之境“西池会”已矣,携手人不见。当日事在时间长河中的若隐若现显出今日之伤感,贬谪之恨溢于笔端。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载,孔平仲读至“镜里朱颜改”时为之震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在曾敏行的眼里,词境中已然透出秦观人生体验中的衰老之态。这应当于少游本心寻找原因。细细思来,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来自秦观多情之性格。同是贬谪,东坡比少游有过之而无不及。虽亦有凄怆之词终能释怀消解。秦观词中情胜于理,且本人不能看破人生,故发语悲怆。一是缘于其心境的着眼点。秦观此词是当前心境所发,其着眼点在“今”,而此“今”非所求之今,故虽言“今”,理想乃在“昔”,今以昔比,虽居盛年却在人事消磨中频遭厄运。抚今思昔,怎不觉人已老去。这正是所谓的“哀莫大于心死”。
“忆”在言中的另一种情况是言不尽“忆”。具体落实到秦观的词里就是虽言及“忆”却并无实写,仅以数语代之,言不能尽意。如其《水龙吟》中之“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促拍满路花》中:“未知安否,一向无消息。不是寻常忆。忆后教人,片时存济不得。”都是此类言语。而这种情况的典型之作当是他的《沁园春》,词的下阕云:
风流寸心易感,但依依伫立,回尽柔肠。念小奁瑶鉴,重匀绛蜡;玉笼金斗,时熨沉香。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相忆事,纵蛮笺万叠,难写微茫。
词作以浓笔重墨渲染昔日情深,过去之良辰美景在词人脑海中反复再现。此词先是实写,但仍“忆”犹未尽,“相忆事,纵蛮笺万叠,难写微茫。”凄婉之境已化为一声叹息。这是写出来又不写破的笔法,从中可以看出秦观的艺术表现才能。
二、取境寄“忆”
这里所说的“境”既不是物境,也非意境,而是情境。王昌龄《诗》中释曰:“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情境的表现最终是要落实在取思上。所谓“取思”即“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用心而得”。词言情,故情境无处不在。这里我们所要论及的是情境之生成与秦观词中追忆情结的关系。尽管秦词以直写之笔为多,亦有用曲笔之法以含蓄见情之作,含不尽之“忆”见于言外。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人在目之所及的视野中撷取意象,在对意象的定位中暗含追忆之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中语)情托于景,“忆”寄于境。周庆云在《淮海先生诗词丛话》卷首的“题辞”中所言“别有伤心人不知,夕阳孤馆鹃声里”正是此意。这种写法在秦观的许多词句中能够见到,如: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画堂春》)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一丛花》)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水龙吟》)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望海潮》)
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满庭芳》)
词句中之“斜晖”、“明月”、“栖鸦”、“流水”、“疏烟淡日”虽于眼中景自然取来,却是蕴含无限往事。词人写及“但有当时皓月”时发生于昔日的殷殷往事便显现出来。在词人的潜意识中呼之欲出,着语不多而意味无穷。“月”意象在他的词中反复出现,形成了追忆性意象,其所透露的正是怀旧情绪。又如其《如梦令》末句:“回首,回首,绕岸夕阳疏柳。”词写相思之情,于“回首”之际并没有写尽内心所思,只以“夕阳疏柳”之景语淡淡写出,情却浓得化不开。这是宋词中的惯用写法,又不能不说是秦词情韵兼胜的着处所在。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了秦词意象的使用,仅是见木而未见林,意象之组合方能形成情境之美。而这又只有在词人主体意识的介入中才能达到抒情的最佳状态。追忆之所以成为一种情结也就表现在主体意识的彰显上。秦观时常将行文的着眼点定格在自己过去的生活空间里,如赖尔《心的概念》中所说:“我所回溯的对象是属于我的自传的项目。”而秦观所关注的是当前生存状态的情感缺失。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痛苦的对照,这需要对他的词进行整体上的把握。我们以他的《满庭芳》作为分析的个案。全词如下: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花庵词选》调下题作“晚景”。徐培均先生认为:“此词乃宋元丰二年(1079)岁暮作于会稽,所写的是与越地一位歌妓的恋情,其中也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秦观词新释集评》)此词三处用前人诗句:一是隋炀帝之“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二是杜牧之“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三是欧阳詹之“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然俱化入词中,融为一体。这首词是秦观词中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诚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词的上阕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写到饯别,便开始追忆:“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往日场景处在一种无秩序的闪现之中,斑斑可寻却找不到下手处,“烟霭纷纷”便带过追忆之过程,而在迷茫中仍不得解脱的状态下融入眼前景中:“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这不一定是实景却寄托着实情。上阕刚言饯别,未及细写,下阕遂由此入,在黯然销魂的离别之际,词人只取一瞬间“香囊暗解,罗带轻分”便又入追忆境地,旧事难寻、前路渺茫,沉湎于眼前景中,“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黄昏中伫立的词人在所及之境中融入了追忆细节,对高城灯火的注目里有的是对温馨的永恒之定格。可见,借助具体情境引入追忆意蕴是秦词表现追忆情结的又一方法。
三、“忆”以梦显
将梦写入词中是唐宋词里的常用写法,与秦观同时的苏轼、晏几道、贺铸均有佳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之谈,写入词里更有追忆情结在其中了。秦词更是如此。梦有两种:一是美梦,源于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多是愉悦性体验。这在秦词里也有不少。如“自在飞花轻似梦”、“夜月一帘幽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等,在梦中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快乐,也对情感的缺失形成精神上的补偿。梦在这些词里就是一种希望,没有负担,没有桎梏,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追忆过去,憧憬未来。一是噩梦。源于词人主体的焦虑性体验。正如周宪《超越文学》一书所说:“焦虑是主体对现实情境所体验到的一种含有忧虑、不安、恐惧、紧张和苦恼的情绪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的带有不愉快情绪色彩的状态。”又说:“焦虑是作家对世界的现存样态强烈不满所引发的,是作家对自我的探问。”秦观对事业功名可谓用心良苦,而现实人生使其倍觉凄凉。“赢得青楼薄幸名”便成为他成大事业的羁绊,在栖身“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情感境遇之际,他的焦虑性体验一一被激发出来。秦观的焦虑性体验在他写别情的词中有所显现,如其《梦扬州》之结语:“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空间上的阻隔造成了情感上的阻隔,一个“乱”字,一个“频”字体现出词人内心的焦虑。扬州一向是词人的温柔乡。《风流子》《八六子》等作品多处及此。“幽梦”、“清梦”、“佳期之梦”固然温馨,“无梦”、“梦断”、“梦回”却又何等凄凉,如其《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雨把芙蓉泪不干。佳期别后音尘消,瘦尽难拼。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整个是“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词句)的境地。没有远人音信,人亦为之消瘦,眼前的寒气袭人中连梦都找不见,意绪之索寞无聊,在无法消释的背景下,词人充分调动其表达情感的常用话语构建而成了颇为凄苦的情感世界。
事实上,秦词中许多未提及“梦”的作品中亦有梦的痕迹在,如:
从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水龙吟》)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right(《满庭芳其三》)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一丛花》)
皆是这种写法。秦观也有通篇写梦的作品,即《好事近·梦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这首词因歇拍气势磅礴中有“醉藤阴”句,后人遂以为是秦观死于滕州之谶,当不可信。这当是词人贬居之后在情感压抑的焦虑状态下的结果,如入桃源,可以憩息,绚烂春光,自在飞云实为自由之象征。把惬意寄托在梦中的词人尽管“醉卧古藤阴下”去寻求自由,可还是在“了不知南北”中体味出一片茫然。黄庭坚《寄贺方回》一诗写及秦观“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范成大《次韵徐子礼提举莺花亭》诗中写秦观:“古藤阴下醉中休,谁与低眉唱此愁”,都道出了词人的真实心态。现实心境的焦虑使词人在极度不安中将理想送入梦境,梦便成了词人心灵的避难所。梦境的闪回造就了秦观特有的追忆话语,使他在对情感的发掘上与同时的词人比起来更为深入。
以上,从“忆”在言中、取境寄“忆”、“忆”以梦显三个方面探讨了秦观词中表现出来的“追忆”情结。从他的“追忆”情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他在儿女柔情中寻找温暖,将自己“伤心人”的抒情形象刻画出来。虽然多数词人都在追忆中体会人生,在如烟往事中撷取物象,但是,毕竟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是不一样的。“追忆”情结的营造是表现秦词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秦观以他特有的艺术气质成为北宋词坛一道瑰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