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幻不常,
欧洲诸国尽通商。
春申浦胜扬州地,
奚止金钗十二行。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是江苏工商界的传奇人物,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巨子。我们话苏商,就一定得话张謇这个苏商中的泰斗级人物。
张謇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慧好学,五岁进私塾,就能背诵《千字文》。16岁时,张謇轻而易举地考上了秀才,但此后十年他并未继续考取功名而是做了十年的军幕,这十年的人生经验对他以后的人生很有帮助。直到1884年,他通过一年地苦读,于第二年秋天考中举人。其后的十年中,他参加过会试四次,最后在第四次的会试中以殿试一甲第一名被录取,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一职。
在朝为官时,张謇很受慈禧太后的赏识,成为自由出入皇宫南书房的红人。当其他官吏前来拉拢他为自己的僚属时,张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南不拜张树生,北不拜李鸿章。”然而,他任职翰林院还不到一年,便出乎意料地辞官从商了。这成为当时全国的热点新闻。人们对张謇辞官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应该比较符合实情。当时正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满腔热血的张謇认为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太丧权辱国,他不愿与卖国贼同流合污,于是毅然辞官,投身于救国的道路上去。
政治救国的道路失败了,张謇又开辟了一条实业救国之路,而张謇之所以选择实业救国的路径,与他深刻的经济思想有着紧密联系。有史料记载他在《海关进出口货价表序》中说:
“自海禁开通以来,各国洋货输入,我之金银日以漏出,国人皆知其病灾”;“捐我之资产以资人,人即用我资于我之货以害我,无异沥血肥虎;我日贫,国于何赖!”;“救货之法唯推实业,致富之法亦唯推实业”;“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能”。
张謇的实业救国之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兴办工业;二是开垦盐田,使农业资本化;三是兴办教育。
我们从他兴办民族工业大生纱厂说起。1895年,张謇受张之洞的委任在南通招商引资,筹建了南通大生纱厂。大生纱厂的开设,从它的创议、建厂到最后投产可谓一波三折、历尽坎坷。按原来计划纱厂是完全商办的,但是后来为了引进更大投资,改为官商合办。一方面原本约定一起投资的五位董事实际上只有一人真正出资,另一方面虽然名为官办,可具体部门的官员却相互推诿,经费成了最大问题。这就迫使张謇整日奔走于南京、湖北、南通、上海等地筹集资金,让张謇吃尽了苦头。传说为了筹集资金,张謇还卖字换钱。然而当时正值上海市场洋纱倾销、纱市萎靡不振的时候,他却要办纱厂,当然困难重重。后来他与大买办盛宣怀达成协议,双方对半分股,且“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同时,营运资金由盛宣怀负责筹集。但是刚刚在1898年春天破土动工的大生纱厂工程,在当年冬天又一次因为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后来幸亏得到南通富商沈敬夫的支持,张謇的大生纱厂才顺利建成投产。
纱厂建成了,张謇也开始时来运转。当时国内市场出现了棉纱价格比棉布贵的趋势,大生纱厂盈利额越来越大,到投产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就赚了近12万两引资,第三年净利达15万两。从此以后一帆风顺,从1900年到1913年的13年间共赚白银500多万两。后来,大生纱厂的盈利不断增加,仅1917年一年就盈利263万两黄金。
创办大生纱厂的成功,鼓舞张謇利用纱厂的盈利创办新的工业。1901年他筹办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为大生纱厂建立了原料供应基地。1902年,他开办了广生榨油公司和大兴面粉公司,不仅利用了棉籽,还解决了工厂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1903年他办起了大隆油皂公司,充分利用了榨油厂的下脚料。1904年为了解决产品、原料等的运输问题,他又创办了上海大达外江轮步公司和天生港轮步公司。1906年,为了解决工厂机器设备的修护问题,他又专门创设了资生铁厂。同年,大生分厂建成。另外,他还创办了吕四渔业公司、翰墨林印刷局、颐生酒厂等,可谓功绩显赫。张謇的实业以大生纱厂为基础,不断扩大规模,并逐步配套成龙,形成了规模化、体系化的企业集团。
张謇办纱厂虽说是历尽坎坷,但他成功了,这与他个人的各方面能力是分不开的。十年的军幕生涯锻炼了张謇良好地办事能力与社交能力,而状元及第和翰林院修撰的声名又使他获得了与上层官员交往的平台。张謇说自己是“通官商之情,介官商之间,兼官商之任”。
接下来说说张謇实业救国的第二个方面,这便是在苏北沿海一带盐产区,掀起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废盐灶兴农业的垦殖大潮。他的这一创举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农业近代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淮南盐场,长期以来在中国盐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南宋以后逐渐衰落。因此废灶兴垦成为20世纪初淮南盐场的唯一出路。但废灶兴垦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地位较低的制盐灶民无法自发兴垦,另一方面财力物力都足的盐商们为了维护他们靠盐发财的经济利益,不可能发动废灶兴垦的运动。
1901年由张謇任总理的通海垦牧公司在通州吕四宣告成立。此后十年间,张謇一直是孤军奋战,社会各界都没有支持。对这一段历史,张謇曾经回忆说:
“我自创办大生纱厂之后,常到上海。我开始知道上海拉洋车及推小车的人,90%是海门或崇明人。我曾调查他们的生活,都很困苦。他们所以到上海谋生的原因,即是无田可种,迫而出此也。当时南通、海门一带,居民稠密,人口众多,在那时的生产力条件之下已趋于饱和。地租剥削和苛捐杂税更造成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贫苦农民迫于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
这段话充分说明张謇对于当时淮南盐区和整个南通地区的情况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和把握。无处谋生的劳动力加上广阔的沿海荒地,张謇正是在这种大形势下,迈出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第一步。十年之中,先后有6500余人到张謇的垦殖场安家落户。
张謇利用淮南盐场无季风海潮侵袭但日照充沛、雨量充足的特点,把经过改良后的土地种上了棉花。这就解决了大生纱厂经营中的棉花原料问题,为大生纱厂的进一步盈利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张謇的成功也为后来苏北地区更大规模的移民和对苏北沿海地区的更大规模的垦殖指明了方向,并为苏北地区的产业专业化、经济规模化奠定了基础。张謇的成功正在于敢于领先,敢于创新。而他的敢于领先和创新,是建立在对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在充分了解、把握形势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事业成功就有希望。
张謇实业救国的第三个方面是“兴办教育”。张謇有一句:“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名言。可见实业与教育都不能缺。两者如一个家庭中的父母,要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孕育国富民强之大计。“立国自强,首在人才”。他主张于全国各省广设学堂,尤其要重视师范教育。从1902年开始,张謇先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南通纺织大学、伶工学社以及综合性的南通大学。同时他还注重农工商专业技术教育,并创办有农业学校、商业学校、纺织专科学校、医学专科学校。除此,他还创办了一批中、初级职业学校,其中以女红传习所最为著名。
张謇办教育不仅恩泽桑梓,而且惠及多方。张謇的教育思想相当先进,他明确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他还把开办博物馆、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1905年,他在通州师范学校内设立南通博物苑,又于1912年,创建了南通图书馆。
张謇可谓实业救国的一代巨子,他在艰难的时世中创业,又在更艰难的时世中奋起,成为矗立在中国近现代实业救国路上的一座永恒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