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竹香尘调不齐,
和来雁字斗高低。
即从红豆征奇丽,
便压元人十四题。
在惊人的盐业利润刺激下,扬州其他行业也日益兴旺,各种消费品、工艺品的生产和工艺十分发达。漆器、玉器、剪纸、花灯、八刻、盆景、小吃、酱菜,还有制笔和刻书,不仅盛极一时,而且至今仍是名著海内外的精品。
正是苏商这些嗜好使扬州成为规模宏大的消费市场。出现了小东门、小秦淮等繁华商业区。焦循在《扬州足征录》中记叙小东门街“市肆稠密,居奇百货之所出,繁华尤甲于两城,寸土拟于金”。各地的土特产品如两江的绸布、湖北的木材、江西的瓷器、广东的食糖等均在此集散中转。
扬州不仅商业繁荣,手工业作坊也很发达,有铜坊、纸坊、冶坊、官锦坊、金银器制造行、纺织行、皮革行、木器行等。其中有不少全国的名牌产品。扬州生产的铜镜,更负盛名。铜镜又称照子,在玻璃未传入我国以前,古人照面都是用铜镜。古代皇室用的铜镜就是由扬州进贡的。《太平广记》记述:唐天宝年间扬州进水心镜一面,纵横九寸,青莹耀日,玄宗对镜观照,十分欣赏。
扬州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有个名叫韦栗的人去江南做官,途经扬州,与他同行的女儿想买一面金花镜。当时韦栗手头拮据,对女儿说,等以后为父有钱再给你买,然而他却未曾想到他才到任一年多,女儿就因病早逝了。几年以后,韦栗当官任期已满,乘船载着女儿的棺柩回乡,途中又经过了扬州。而在扬州集市上有一美貌少女以5000钱向卖铜镜的商人购买了一面金花镜。商人接过钱仔细一看,付的竟是冥钱。商人连忙追随这个少女直至韦栗所乘的船上。韦栗听说此事大为吃惊,忙说:“我女儿已去世几年了,怎会向你买镜呢!”结果待众人将棺柩打开时,只见那面金花镜已放在女儿尸体旁边。一个美丽的少女香魂,生不能以扬州金花镜照面,死后的鬼魂也要以纸钱买回宝镜以了夙愿。真是凄美至极啊!
除了铜镜以外,扬州的漆器也是举世闻名。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名艺师卢葵生制作的漆砂砚最为著名。卢葵生有着较深的艺术修养,他一直与书画名流交往甚密,他是个能够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将髹漆制作艺术推入出神入化境界的艺人。他的作品应验了一句话:美,是人自己从他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不仅被国人视同珍宝,而且远销海外。
还有扬州的玉器吧,其工艺也是相当精湛的。在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有一座青白玉制成的玉山《大禹开山》,重一万多斤,堪称世界玉器之王。这座玉山上有高山峻岭,参天古树,悬崖峭壁,曲涧溪流,烘托出大禹率领百姓劈山引水的恢弘场景。这件稀世之宝出自扬州琢玉工人之手。扬州本地并不产玉,但古代扬州的便利交通及富庶市民却为玉雕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玉石都在这里加工,顿时身价百倍。每一块玉石的成分、色泽、形态、大小均不相同,玉雕大师善于依照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首先构思出玉器的造型,然后才进行仔细的雕琢。有时候一件大的玉雕作品一个人要雕刻十几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扬州玉器工艺的鼎盛时期,清代宫廷中的很多玉器多产于扬州。
另外扬州盆景也很出名。扬州盆景亦称扬派盆景,与成都的川派盆景、广州的岭南派盆景、上海的海派盆景和苏州的苏派盆景并列为全国五大盆景流派。扬州盆景分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特别是观叶类的松、柏、枫、瓜子黄杨等树桩盆景别树一帜,主干“一寸三弯”,树冠成云片状。这是借鉴绘画“枝无寸直”的原理和园林假山的堆掇技巧,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扬州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很多,他们不仅能制作八宝镶嵌的大型漆器屏风,能在万斤以上的青白玉上精心雕琢出大禹治水的壮观场面,而且能在一个小小桃核或杏核上镂刻出花鸟、人物、亭、台、舟船及十二生肖形象,惟妙惟肖,令人赞不绝口。这是“扬州八刻”之一的核刻,另有竹刻、牙刻、木刻、砖刻、石刻、瓷刻、骨刻。雕刻艺人以刀为笔,各显奇技,巧夺天工。有的将名山大川纳于方寸之间,有的将洋洋千言镂于弹丸之地,有的将弃物变成人间珍宝,有的化腐朽之物为神奇。他们将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和心灵的美融为一体,件件作品都是美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