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和羹佐傅盐,
何曾忘味有苏髯。
上游玉粒成斤换,
水口关头争食盐。
明清时期,南京的印刷业十分发达。印刷业最先是因朝廷的倡导而发展,后在民间兴盛起来。明初朱元璋曾调集浙江等地的印刷工人到南京刻印《元史》、《元秘史》、《大明律》、《明大诰》以及“藏经”等多种书籍。其后南京国子监搜集了大量宋元时期散落于江南各处的木刻书板,并多次重新印刷出版,称“南监本”。
印刷业的发展刺激了其他相关行业的进步。明中后期,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流行插图本戏曲小说,徽州、建阳等地的熟练雕版印刷工人纷纷来到南京刻书销售。在这一时期,南京的三山街、内桥一带书坊林的彩色印刷技术开始发展起来。起先只是红黑两色套印,后来就发展到多色和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的套印。当时印刷一幅复杂的花鸟或人物画,要刻三四十块板子,经过六七十次,才能完成。
明末南京的彩色套印技术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在金陵居住的徽州人胡正言,潜心研究彩色套印技艺,并邀请了十几名徽州刻工与之共同研讨,终于在天启七年印刷出版了第一套彩色印刷作品《十竹斋画谱》。这《画谱》分竹谱、梅谱、石谱、兰谱、果谱、翎毛谱、书谱和墨华谱共八谱,每谱四十幅,图文并茂。崇祯十七年,他们又刻印出版了《十竹斋笺谱》。《笺谱》共四卷,289幅画页,内容有山水画、古人诗意画、历史故事画、商周青铜器图、古陶汉玉图以及文房诸宝等。
谈论江苏的工商业,我们不能不谈到江苏的盐业和水运。江苏盐业在全国首屈一指。今天的盐城南部和南通地区是古代的淮南盐场,盐城北部直到连云港地区是淮北盐场,两淮盐场历史极为悠久。
淮南产盐的历史很早,究竟从何时发端,今天已经难以考证。有历史记载的是,西汉时吴王刘濞就把盐业作为他强国的重要途径。据说当时刘濞是招募各地的亡命之徒在今泰州东面的海岸煮海水为盐。汉武帝时在今天淮安东面设置盐渎县。东晋时,盐渎改名盐城。《盐城县志》中说:“相传先世欲建城射阳,以射阳土不及海边厚,且海可渔,滩可樵,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也,故名盐城。”六朝以来,盐城的盐业一直相当发达,有盐亭12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