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居诵读古为徒,
三载光阴过白驹。
阅史约书精选述,
直音朱墨又成图。
苏州人自古重视读书,而读书的需求带来刻书的商机,而读书、刻书又促成了藏书。明清时期,苏州人藏书成风。
相传苏州有“刻书赛积德,藏书胜藏金”的说法。当时大江南北,藏书之富,首推苏州。史料记载苏州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有:
明代弘治时的“金兰馆”、正德时顾元庆的“大石山房”、嘉靖时金李的“泽远堂”、袁耿的“嘉趣堂”、沈辨之的“野竹斋”、万历时钱谷的“悬馨室”、许自昌的“梅花墅”、徐时泰的“东雅堂”、陈仁锡的“阅帆堂”、常熟赵琦美的“脉望馆”、崇祯时赵宦光的“小苑堂”、常熟毛晋的“汲古阁”、瞿式耜的“耕石斋”,清代黄丕烈的“士礼居”、汪士钟的“艺芸精舍”、顾之逵的“小读书堆”、昆山徐乾学的“传是楼”、常熟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曾的“述古堂”和“也是园”、张金吾的“爱日精庐”、张仁济的“照旷阁”、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等等。
苏州著名的藏书家还有:潘祖荫的“滂喜斋”和“功顺堂”、吴梅的“奢望他室”和“百家堂”、邓邦述的“群碧楼”、莫裳的“铜井山房”、胡玉缙的“许窳”、江标的“灵鹣阁”、口十昌炽的“奇觚顾”、曹氏的“笺经室”、金天翮的“天放楼”、莫厘王氏的“写礼顾”等等。
清朝乾隆年间开“四库馆”,搜罗全国遗书,得13781种,由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和两淮盐院呈进的书籍有4666种,其中由苏州提供的占很大比重。
苏州人的刻书、藏书和读书,促使苏州人文化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清代科举考试一共举行了112科,每科仅一名状元。但江苏一省出了49名状元,其中苏州出了17名状元。苏州的钱柴则于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这在清朝科举史上绝无仅有。而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三十六年,苏州连出三个状元,这也是别的地方从来没有过的。
宋元时期,苏州的刻书业发展迅速。到了明清时期,苏州成为江南地区仅次于南京的另一个刻书中心,在全国享有盛名。当时除了几家官营书坊外,民间书坊有40余家,大多分布在阊门内外和吴县衙前。其“书肆之胜,比于京师”,而京师的书商之中,又有许多是苏州人。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其所著的《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荟萃焉。”他认为,苏州刻印的图书质量最高,“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甚寡,闽本最下,诸方与宋世同。”在整个清代,苏州的刻书质量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
当时的苏州人,刻书的同时对藏书也很重视。有名的藏书大家可说是比比皆是。“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是对当时苏州民间藏书的精辟概括。那时没有什么图书馆,读书人的书全靠家藏、师承或通过其他各种方法得来,藏书成为获得书籍的重要渠道,在当时的苏州风靡一时。世间之事总是瞬息万变,家道兴盛时收书藏书、收买古玩字画的大家,到了破落时就要靠卖书、卖那些不能吃用的古玩苟活了。这就造成大量的字画、古玩、古旧书籍从没落的世家流入到旧书铺和旧货店,再从旧书铺和旧货店中被识爱者收去。如此的循环不息,使得旧货店与旧书铺从中得到了好处。
藏书、赏画自然带动买卖书画,书画市场也因此兴盛起来。在当时,苏州流行一种风尚,那就是要给新开的每一间店铺取一个吉利的名称,同时还要请当时的书画名家为该店题写店名铺号。书写者的书法技艺越高、地位越显赫就越能显示店铺主人的社会地位。尤其是人群聚集的茶楼、酒肆,要是哪家悬挂着当时书法名家的作品,就充分显示了这家店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名家所题的店铺字号,从客观上丰富了茶酒的文化内涵,提高了茶楼、酒肆的知名度,为他们招徕更多客人,赢得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当时有不少商人不惜千金求名人一字。尤其是祝允明、唐伯虎、文征明、王宠等人的题字,就成为当时各名店和旺铺的身份象征。
另外,一些富商人家由于个人的喜好或者利益的驱使也热衷于书画的收藏,推动了书画市场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究商人收藏书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的是出于个人的嗜好,有的是出于免俗斗侈,也有的是出于从中渔利。王世贞在其《觚不觚录》中记载:“分宜当国,而子世蕃挟以行黩,天下之金石宝货无所不至。其后始及书法名画,盖以免俗且斗侈耳”,在明代,连严相国严嵩也酷爱收藏书画,并有免俗斗侈之嫌。那些富商巨贾们更是通过收藏书画作品而提高个人的文化身价和社会地位,因此当时刮起一股“竞比家藏”之风。明末画商吴其贞在《书画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忆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歙二县,而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故不惜重值争而收入。时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因此所得甚多。”
可见,当时商人们是附庸风雅,热衷于收藏书画古玩,为了提升其社会地位。再说,商人们一旦发现售收藏书画可以从中渔利,便会有大批的商人来参与。这些商人四处收购字画,然后利用各地书画市场的价格机制,通过贱收贵售而赚得厚利,甚至有不少商人以交易书画赝品牟取暴利。在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中记载的夏贾就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书画收藏买卖者。当然,商人当中也不乏确实有对书画特别喜好的人,他们收藏书画则纯粹出于自身喜好。有资料记录了汪砢玉对书画收藏的看法:
“天地间自然之文,唯画能写其形而并载其理。故自舜妹嫘始,封膜继焉。形理无穷,写之不尽,代不乏名家也。余自霞玩韵赏后,复整旧藏,搜新得成册,正见画无绝笔耳。然欲出则子美囊空,欲处则渊明瓶竭,有如昔人所云,‘饥不可以当食,寒不可以当衣’者。夫亦以左图右史,形理攸关,不难更书痴作画痴耳。”
藏画、赏画和书画市场的兴盛还带动了书画装裱业的发展。明朝自宣德以后,苏州就成为书画装裱的中心,技术高明的装裱艺人都集中到这里。由于苏州气候温润,绫绢质量好,加之这里收藏书籍的爱好者较多,书画市场比较发达,所以明清两代,这里的书画装裱技艺一直名冠天下。此外,由于在书画艺术的推动下,明清时期苏州的刺绣艺术、缂丝艺术、扇子艺术、灯彩艺术、玉雕艺术、泥塑艺术和桃花坞年画都发展起来,并形成相应的艺术市场。
清末民初,苏州的破落户也特别多,所以经营旧书、旧货的店铺也就比比皆是。最多的是护龙街(人民路)、景德路、玄妙观、牛角浜转向临顿路,规模不等,散落各处。更有一些人家,在大门堂里摆几块木板,板上放着些花瓶、香炉、玉镯、古书。如此丰富的文化矿藏,就使得苏州成了“淘金”者的天堂。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对苏州的旧书情有独钟,把苏州看做是个淘金区,他们到苏州来也玩也吃,但主要的是为了淘书,有人甚至哪里也不去,一下火车就淘书。欢喜古籍、孤本和研究版本的人都会“舍身忘我”地钻进旧书铺,都想有惊人的发现,都想用最便宜的价钱买到他想要买到的书,或者仅仅是因为别人不识货的书。
经营旧书的老板,也非等闲之辈。他们有的是家传,有的是苦学,见多识广,简直是版本和目录学的专家。他们不仅是懂书,而且还熟悉苏州那些藏书的世家,知道哪些人家有什么书,谁想买,谁想卖都一清二楚。如果你想卖什么书,他会为你做中介人,如果你缺少几本,他还有可能为你配齐。特别是在景德路上,有许多夫妻老婆店,一开间或两开间的门面,有的连店名也没有,店中却有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有武侠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外国名著;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名人的书都有。还有许多原版的英文书和那些装订得十分精良的圣经。
没落世家要卖掉的不仅是书,还有那些古玩、珍宝、首饰、家具之类。出卖此种物品的商店,苏州人往往都称之为旧货店。此种店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旧货店,里面什么都有,旧钟表、旧衣服、铜器、银器、瓷器、陶器,还有那种自定价放在橱窗里寄售的物件。另一种旧货店应该称之为古玩店了,主要的是经营字画和古董。这些店的业主苏州人称之“江西猢狲”,是识宝的。他们的主要业务是靠上门去收购,常在大户人家进进出出,把富家子弟的面子留下来,不让别人知道他们要靠变卖为生。还有一些女的也精通收购的业务,能说会道,出入闺房,周旋于大小姐和贵太太们之间,收购来的珍宝特别便宜。
苏州的中老年古玩经营者,相对来说,还比较恪守传统的古玩经营之道。如内行对内行,求购者想上手看一件粉彩瓶、青花盘,假如此物有冲口、有破损,出售者会先告诉你有缺陷。如求购者还想看,出售者才会从橱柜里拿出来给你看,这叫已破损的先说在前面,省得求购者购买回家再看出有细微破损或曾修复过,回头再来找麻烦。另外,这些古董商人很会砍价,苏帮古董商人是最能把握对方心理、而进行讨价还价的商人。古玩经商心理进入到一个心平气和的时期,即自己不开天价、高价,也不让别人还低价、半价。北京、上海原传统古玩商的经营传统在当代苏州古玩商那里得到了继承。这是苏州古玩商恪守古玩经营传统遗风的表现。由于苏州文化是一种吴语文化,苏州古玩商人表面客套,但还价不过半毫不留情的软中带硬的经营风格,无疑比当代上海、北京的古玩商人更精明、更高明,也更有诚信。
当古玩行内不还半价时,有些苏州古玩商人却敢还半价。当古玩行内出现半价成交,不少苏州古玩商人却拒绝半价成交。这既是苏州古玩商人的超前观念,又是苏州古玩商人的复古思维。
因此,苏州古玩商人为主体经营者的苏州古玩市场,经营的老货比例相对多些,卖古玩的品种相对纯粹些,价格也相对适中。尤其是苏帮古玩商人重质量、讲诚信的扎实作风,深受各地古玩爱好者的青睐。所以,每次逛苏州古玩市场的爱好者们,几乎都有收获不会空手而归。
这些茶馆、酒楼、小贩、书贾、评弹联接在一起,形成苏州特有的市井文化,那种典雅、婉约、沉静、祥和为苏商的兴起提供了浓郁的文化积淀,使苏商一开始就以江南商人特有的风韵,活跃在中国古代商业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