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时也复重莲钩,
茶品松风足逗留。
小饮旗亭醉不支,
玉瓶倾倒谁家酒。
前面我们说了在手工艺品制作领域苏帮商人的辉煌成就,下面我们再说说日常生活中的苏州商人。因为苏州是一座水城,苏州的商业离不开水,所以说起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苏州商人,我们还是要从水谈起。
老一辈苏州人都知道,建国前苏州的小巷里最早开门的是卖开水的地方,苏州人把它叫做“老虎灶”。当年老虎灶遍及苏州的大街小巷,其实老虎灶就是烧开水的一种炉灶罢了,只因为有一个高高的烟筒竖在屋顶上,像翘起的老虎尾巴,那砖砌的大灶又像老虎趴在店堂里,由此而得名。所以老虎灶就成了苏州卖开水小店的代名词。
当时的人们没有当今方便的现代化家用炊事设备,开老虎灶烧热水便成了巷子里最兴隆的生意了,家家户户、日日夜夜都离不开它,所以开老虎灶的老板或老板娘,自然就成为了巷子里的一本活字典,对小巷的事情了如指掌。别看这是小生意,可是老虎灶的老板们做生意是很讲诚信的。因为苏州人爱喝茶,但是井水沏茶不好,因此老虎灶上卖的水不是井水,而是取胥江水回来烧开卖,也就是说老虎灶的老板每天都得到现今的盘门附近去取水。当然老虎灶也有其他经营范围,可以放十几张方桌、长凳,开个街边茶馆。或是冬天放几个木盆,供人们洗澡,当然这些项目都是给那些穷苦人设的。
老虎灶开门的时候,苏州的茶馆店也就开门了。苏州人上茶馆喝茶成风。每当鸡叫第一遍的时候,那些老茶客们就被肚子里的茶虫闹醒了。一些人甚至连脸也顾不得洗就迷迷糊糊地晃进了茶馆。浓茶下肚后整个人才算是真正醒了过来,一天的生活才算正式拉开了序幕。第一壶茶是清胃的,洗净隔夜没有消化掉的油腻,让肚子咕咕叫着有了饿意,想赶紧吃几口早点。无论上哪里吃早点,茶客们都忘不了把自己桌上茶壶的盖子翻过来,给自己占着位子,说明还要回来继续喝。早点过后,一些人忙活去了,然而大多数人都不会离开,他们会继续坐着聊着喝着,直到把胃里的早点再消化掉,这茶才算是喝到位了。苏州人把上茶馆称做孵茶馆,一个“孵”就生动形象描绘出那些在茶馆里喝茶的人像老母鸡孵蛋似的孵在茶馆里不挪身子的样子。
茶馆虽小,却千丝万缕的联系着更广阔的商业领域。各种小贩都到茶馆来兜生意,有卖香烟、瓜子、花生的,有卖大饼、油条、麻团的,因此茶馆门口歇满各种小吃担,有卖油炸臭豆腐干的、卖鸡鸭血粉汤的、卖糖粥的、卖酒酿汤团的、卖小馄饨的……
茶馆不仅卖茶,还卖信息。茶馆人多环境复杂,自然成了各种信息的交汇中心,是各阶层人士的交际场所。所以从天下大事到个人隐私,老茶客们没有不知道的,成了地道的百事通。茶馆不但成为许多生意人谈生意的地方,而且还是个聚会的场所。最特别的要数吃“讲茶”了,即把某些民事纠纷拿到茶馆里评理。双方摆开阵势,各自陈述理由,让茶客们评论,最后由一位较有威信的人从中裁断是非曲直。这种情景很有趣,俨然是个法庭。双方都请了能说会道的人申诉理由,和现在的请律师差不多。那位有威信的头面人物坐在正中的一张椅子上,活脱脱一个法官,而那些坐在四周孵茶馆的老茶客们就成了陪审团。不过,茶馆到底不是法庭,缺少强制力,所以人们经常会听到茶馆里传出吵骂声,甚至可以看到双方大打出手拳脚相见,打得茶壶茶杯乱飞,板凳桌子断腿,整个茶馆像炸开了锅一般。此时,只有茶馆老板站在旁边不动声色,反正一切损失都有人赔,败诉的一方承担一切费用,包括那些老茶客们一天的茶钱。可别小看这种裁判。它的社会约束力很强,若是在茶馆里败了,你即使再上诉法庭,哪怕转败为胜,也会被社会舆论谴责,甚至有买通衙门之嫌。这是小巷子里的小茶馆的经营特点,而那些大茶馆可就另有一番气派了。
大的茶馆自然地方大、规模大、设施全,可以同时接待数百名茶客,有大堂,有包房。当年玄妙观中的三万昌茶楼,它的大门在玄妙观内,后门却开在大成坊中。所以苏州人有“吃茶三万昌,撒尿牛角浜”之说。牛角浜是在大成坊的东面,那里有可以撒尿的地方。
比三万昌更大、更有名的茶馆就是太监弄里的“吴苑深处”。从名字看便可以知道,这家茶馆是有点儒雅了。确实,“吴苑深处”也叫吴苑,是一处雅俗并存且以雅为主的大茶馆。同身份的人相聚在同一间的茶室里,很少会有人走错地方。苏州近代史上许多知名人士都到吴苑茶馆里去过,有些还是常客。一般来讲,孵茶馆的人都是社会的中下层,除了像吴苑茶馆里的特殊茶室,或者是有某种社交活动之外,真正考究喝茶的人不到茶馆里去。因此大茶馆自然没有小茶馆那么随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