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完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与修养,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因此,一切立志有所作为的人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美国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青年时期就注意从点滴严格要求自己。他发誓:无论在何时都要过没有错误行为的生活。为此,他下决心克服一切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诱惑。他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13个项目的道德修养计划,然后严格地逐条加以实行。比如:为了矫正他当时正在形成的空谈和好说笑话的习惯,他列了“沉默”一条,要求自己做到非于人于己有利之言不说,避免无意义的闲谈。为了保证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他又列了“秩序”一条,并拟了一天24小时的时间分配计划,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阅读,使生活始终有条不紊。后来当一位朋友说他常常显露骄傲时,他又把“谦逊”加入其中。富兰克林说这种自我锻炼就好比“除杂草”,开始时虽然不容易,但慢慢地就养成习惯了。
周恩来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为使中华崛起,严以律己,要求自己在读书、交友、学业、习师、光阴五个方面“不虚度”。他在45岁时还为自己了七条自我修养原则。这些修养原则对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借鉴意义:(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坚决斗争。(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七)
健全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周恩来成为道德的楷模是与他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精神分不开的。
人只有不断地修养,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大学》中就记述了这样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末治者否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想要使美德发扬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首先要修养好自身;想要修养好自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想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在于研究事物的道理。只有研究事物的道理,才能彻底地了解事物;彻底地了解了事物,才能意念诚实;意念诚实以后,才能端正心态;端正心态以后,才能修养自身;自身修养好了,才能整治好家庭;家庭整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老百姓,一切都应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自身修养这一根本破坏了,却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无非一点:“修身”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也很明确地把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同实现历史使命联系起来。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此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自身品德高尚了,才能号召人,领导人,完成肩负的重任。
修养也是对自我不断塑造的过程。“玉不琢,不成器。”通过修养,培养高尚思想品德,逐步完善自已,才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对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说:“共产党员要在同反革命进行各方面的斗争中来改造自己,这就是说,要在这种斗争中求得自己的进步,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
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逐渐深刻地体验和认识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性,才能真正深刻地认识敌人和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原来不正确的思想、习惯、成见,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改善革命的方法等。”
当代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开创新的历史重任,必须吸收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把自己培养成“四有”人才。
第一,青少年在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要实现这一使命,仅仅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还不行,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二,自觉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①强烈的求知欲。青少年时期正是接受知识的大好时光,青少年积极地探寻着自然、人类社会的奥秘,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但往往容易出现片面、固执己见、脱离现实、怀疑一切等倾向。
②情绪情感丰富。随着需求的日益增多,情绪日益丰富而强烈;随着教育的深化和环境的熏陶,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美感都有很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发展,虽然青年比少年更容易控制情绪,但遇事仍易激动,情绪尚不稳定,有时表现出为真理而奋斗的热情,有时又可能由狂热转为灰心。③自我意识增强。这一时期,由于生活空间的扩大,人的独立感增强,从而注意力逐步从外部世界向内心世界转移。如自尊心、好胜心明显增强,要求得到他人尊重和理解,期望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但是,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往往容易过高估计自己,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自卑感,不能准确把握自己。这些特点一方面决定了青少年是创造成绩的时期,另一方面也决定了青少年阅历不足,缺乏经验和知识,往往对人生和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总是迷惑不解。如果不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就没有可能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接受消极的影响,造成人生征途上的失误。
第三,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消极的东西,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青少年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为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做出贡献。“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青少年要加强自身修养,把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就要加强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