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把有谦逊礼让举止的人赞誉为有君子风范,即有美好品德的入。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非常谦逊的。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确,人无完人,总有自己不足的地方,需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毕竟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即使自己在某个范围内算得上出类拔萃,仍不可骄傲自满,“夜郎自大”的故事就告诉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孤芳自赏,将会停步不前。
谦逊不是缺乏自信。谦逊是人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谦逊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自励,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谦逊对他人而言是一种友好态度,能团结更多志同道合者,向远大目标迈进。
汉高祖刘邦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在战胜项羽、称帝洛阳后,仍谦逊地认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指挥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之者,皆人杰也。”
这使他清醒认识到取得天下的原因,在于他知人善任,团结了一批名臣贤将。相反,项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有范增这样的谋臣却容不得,以致最后四面楚歌,自刎而死。
我国古代社会非常讲究礼制,《礼记》被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倡导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处,视温良恭俭让为君子风度。在人际关系中锋芒毕露、剑拔弩张,为人们所不屑。礼让并不是无原则的妥协,礼让与谦逊一样,有着人格的力量。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封建王朝内部常常争权夺位以致兵刃相见,拼得你死我活,但也有辞让君位的佳话传出。季札是春秋时吴王的小儿子,他品德贤良,吴王想立他为君位继承人。季札坚决推辞,说废前面三个哥哥而立他不符合礼制。吴王死后,长子诸樊想按父亲的愿望,让季札继位。季札不允,干脆逃到野外耕地种田。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里,吴国君位在三个哥哥之间传递。轮到他时,他说自己早已表示过不受君位,一定要坚持到底。季札终于也没有做吴王。然而,当许多君主国王早已被人们遗忘时,季札谦逊礼让的美名却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