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一种文化的折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现代社会,礼仪更是被看作律己、敬人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技巧,是个人素养和社会观的外在表现,也是企业形象的具体表现。对于现代企业白领来说,学习基本的社交礼仪和商务礼仪可以有效地塑造自己的职业素养与专业形象,使交往对象对你产生规范、严谨、专业、有礼的良好印象,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第1节 职场白领商务交际礼仪
电话礼仪——职场白领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成为任何企业和个人必不可少的基本通讯、交往工具。电话礼仪也成为现代商务礼仪的重要内容。
作为现代白领,每天都要接打大量的电话,这看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这里面大有讲究。接打电话的质量,反映了一个人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对方通过你接打电话的方式、表现、语言表达,可以推测出你的形象、性格、素质。可以说,打电话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一、用电话传递你的形象
使用电话,必须完全依靠语言,电话里声音是你的媒介,你必须通过电话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试想,当我们打电话给某公司,若一接通,就能听到对方亲切、优美的招呼声,心里一定会很舒服,心情也就随之愉快,双方对话自然能够顺利展开。同样说“你好,这里是××公司”,若声音清晰、悦耳、吐字清脆,会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相反,声音倦怠、慵懒、有气无力,就会让人感觉得不到尊重,严重影响了交流与合作。因此要记住,无论是打电话还是接电话,都应有“我代表公司形象”的意识。
接打电话时,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即使对方看不见你,但是从欢快的语调中也会被你感染,给对方留下极佳的印象。由于面部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变化,所以即使在电话中,也要抱着“对方看着我”的心态去应对。
接打电话过程中,绝对不能吸烟、喝茶、吃零食,即使是懒散的姿势,对方也能够“听”得出来。如果你打电话的时候,弯着腰躺在椅子上,对方听你的声音就是懒散的,无精打采的;若坐姿端正,所发出的声音就会亲切悦耳,充满活力。因此打电话时,即使看不见对方,也要当作对方就在眼前,尽可能注意自己的仪态。
二、打电话的礼仪
(一)事先准备
为了获得最佳的通话效果,打电话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把受话人的姓名、电话号码、通话要点等内容列出一张“清单”。这样一来,就不至于出现边说边想、缺乏条理、丢三落四的情况了。
(二)控制通话长度
按照惯例,打电话的最佳时间有二:一是双方约定的时间,二是对方方便的时间。还要注意通话的长度,基本的原则是:以短为佳,宁短勿长。应尽可能地控制通话长度,做到简练、明确。
(三)语言简洁
打电话时,开始的寒暄是必要的,但应点到为止,然后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交谈完毕后,再简单复述一下通话内容,客气道谢或道别后结束通话。
(四)态度亲切、语调适中
打电话时,应始终保持亲切温和、友善的态度;语调要适中,因为声音通过话筒时,音调会发生一点改变。所以,在电话里语音要适中,音量也要适中,要吐字清晰,让对方能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特别是说到数目、时间、日期、地点等内容时,最好要和对方确认好。
(五)结束通话
打电话时谁先挂呢?商务礼仪的标准化做法是:地位高者先挂,如果双方地位相当,则是年长者先挂;如果双方地位相当、年龄相仿,一般就是求人者等被求者先挂。
三、接电话的礼仪
(一)及时接听
接听电话及不及时,直接反映着一个办公室白领待人接物的真实态度。听到电话铃声,应保证在三声之内接听,但也要避免在电话铃声刚刚响起就接听,否则很可能会让对方吓一跳。一般情况下,应在电话铃响第二声以后接听最为适宜。如果因为其他原因让电话铃响了许久才拿起话筒,应该先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二)应对谦和
拿起话筒,首先就要问好,然后自报家门。向打电话的人问好,一是出于礼貌,二是为了说明有人在接听;自报家门则是为了告诉对方这里是哪家公司、哪个部门、接电话的人是具体的哪一位。
在通话过程中,对打电话人的态度要谦恭友好,尤其是在打来业务电话咨询或者有求于己的时候,更要不卑不亢、热情亲切。
接到误拨进来的电话,需要耐心简短地向对方说明,如有可能,还要给对方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探求目的
上班时间打来的电话几乎都与工作有关,每个电话都十分重要,不可敷衍,即使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切忌只说“不在”就把电话挂了。接电话时也要尽可能问清事由,避免误事。正确的做法是先了解对方来电的目的,并认真记录下来;再向对方做出会予以传达的承诺,以消除其焦虑的情绪。
(四)随时记录
有经验的办公室白领一般都会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准备纸、笔或者专用的记事本用作电话记录,并在接听电话时,随时记录所听到的信息。电话记录要想既简洁又完备,这里有个5W1H的技巧。所谓5W1H是指:When,何时;Who,何人;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为什么;How,如何进行。在工作中这些资料都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代接电话
在职场中,常常会遇到帮同事代接电话、代转电话的情况,这时应遵循“礼尚往来、尊重隐私、记录清晰、传达及时”的原则。
学会并掌握电话礼仪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对于提高商务形象和提升职业素养十分必要。因此,我们说电话礼仪是现代商务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公室白领的必备礼仪修养。
拜访礼仪——迈出商务合作的第一步
商务往来、商务合作,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所谓“走出去”,就是进行卓有成效的商务拜访。商务拜访不仅仅是为了协商和谈判,更是为了通过商务交往,彼此进行信息交流、思想沟通,以达到意见统一和友情发展。那么,商务拜访都应该注意些什么?什么样的商务拜访才算是卓有成效的呢?
一、商务拜访的时间
进行商务拜访要选择恰当的时间。不预约而临时拜访是不适宜的。因为面对突然的拜访,对方可能正在忙或有些不便,若不接待则会让对方失礼,也会让你难堪;若接待可能会给对方造成麻烦或困扰。
所以,在进行商务拜访前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时间,事先和被访对象约定,尽量安排在双方都比较方便和容易接受的时间拜访,以免扑空或扰乱对方的计划。要先征求对方意见,进行协商式约定,这样才会显得你更有诚意。
预约拜访的方式,可以是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并要把拜访的时间和大致目的告诉对方,这样既可免吃闭门羹,又能让对方有所准备,有所安排。
拜访时要准时赴约,万一因故不得不迟到或取消访问,应立即通知对方。这样才会使拜访的效果最大化、最佳化。
二、拜访的准备
进行商务拜访一般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仪表的准备
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90%取决于仪表。要想取得商务拜访的成功,就要选择与个性相适应的服装,以体现专业形象。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向顾客展示出你的企业形象。
一般来说,男士应身着笔挺的西装,佩戴领带,脚穿与西装相同或相近色系的皮鞋,剃须、理发,不要留长发或染色,也不要佩戴饰品,必要时可适量喷洒些味道清淡的男士专用古龙香水。
女士则应身着剪裁合体的套裙,穿长统丝袜,脚穿与服装相同或相近色系的高跟皮鞋,搭配颜色和款式合适的皮包;化淡妆;短发要梳理整齐,长发要挽成发髻,不要随意散发或染发,也不要佩戴夸张的首饰;香水以清新淡雅为准,不要喷洒香味过于浓烈的香水。
得体的着装还要有得体的举止与谈吐,否则会给人以花架子之感。进行商务拜访时,无论男士还是女士,都应该举止自然大方、言语文明。男士要显现出干练、儒雅、风度翩翩;女士则要显得优雅、端庄、气质出众。
(二)准备名片
名片是商务人员商务身份的代表,交换名片也能获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所以,在拜访之前,务必要准备妥当。临行前,还要再次检查一下自己的名片,既要看有没有准备好名片,还要看你所准备的名片适不适合这次拜访。
(三)准备书面资料
进行商务拜访总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使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面而具体。应事先列一个提纲,还有诸如洽谈书、协议备忘录、公司宣传文件、报价单等其他书面资料。准备充足的书面资料,足以能够说明你的诚意,也足以显示你办事周密、有条有理的职业素养。
三、商务拜访进行时
到达拜访地点后,要跟负责接待的人员说清楚:你是谁,是和谁预约好的,并请其转达、通报。
接待人员把你引领到指定接待地点后,要向其点头或握手道谢。见到被访者,如果是第一次与之见面,应主动递上名片,做自我介绍;对熟人可握手问候。
如果没有接待人员引领,来到被访者的办公室外,要先轻声敲门或按门铃。敲门应是有节奏的,速度和音量要适中,一般是敲三下,不能猛敲、乱敲。即使门是开着的,也要在门旁轻轻敲门,获得允许后再进入屋内。
如果戴着手套或帽子,进屋后一定要脱掉。有时还需要脱掉外套或围巾。雨天携带雨伞,进屋后要用自己带来的伞套装好,然后询问接待人员雨具的摆放位置。
进入被访者办公室,要主动和对方打招呼问好,有其他人在场时要一一点头示意,经主人介绍后一一握手问好。
得到被访者的允许入座后,要先道谢;然后在指定座位上就座。而且要后于被访者入座,不要见座就坐。
随身带的公文包应摆放在自己的座位旁或脚下,不要随意摆放,更不可未经对方允许就直接放到桌子上。
拜访礼仪讲求“客随主便”,若被访者没有邀请你参观他的办公室或公司,不能主动提出参观请求,更不能未经允许就四处乱窜或东张西望。
在别人的办公室里乱翻乱动,是对别人的大不敬,即使是想拿书刊杂志翻阅,也要征求主人的意见。
当接待人员或被访者给你奉茶或饮料时,要立即起身双手迎接,并真诚致谢。
对方为你递烟时,如果不会吸或不想吸,也要致谢:“谢谢,我不会吸烟。”如果对方没有主动递烟,则不要提出吸烟请求。
拜访时间长短应根据拜访目的和主人意愿而定,一般而言,时间宜短不宜长。当双方都已谈完该谈的事情,就要主动起身告辞。
告别前,应该对被访者友好、热情地招待给予适当的肯定,并说一些“打扰了”、“给您添麻烦了”、“希望合作愉快”、“希望您以后能多多指教”、“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合作机会”等客套话。
被被访者亲自送出门时,在送上几步后,要说“请留步”等客气话,还应主动和被访者握手,以示告别。
介绍礼仪——奏响商务交往的序曲
在现代商务礼仪中,介绍礼仪是礼仪中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内容。现代人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与他人进行必要的沟通。介绍是人际交往中以求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规的方式,是人与人进行相互沟通的出发点。在社交场合,如能正确地利用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交朋友,缩短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助于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在交往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在商业活动中,赢得信赖,赢得支持,赢得财富。
从礼仪的角度来讲,介绍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自我介绍,即说明个人的情况;第二类,为他人做介绍,即作为第三方出面为不相识的双方做介绍;第三类,集体介绍,即在大型的社交场合,把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集体的情况向其他人说明;第四类,业务介绍,即对某一商品的原理、优势、劣势、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服务等内容所做的介绍。
但不论哪种介绍都需要注意:第一就是介绍的时机,包括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场合;第二是介绍的主角,就是谁出面来做介绍。介绍的基本的规则就是地位低的人需要首先要向地位高的人做介绍。但是社交场合是讲女士优先的,如果有女士在场,则是男士先做介绍。
一、自我介绍
在社会交际或商务交往中,自我介绍是十分必要的。有人认为,双方已经互换了名片,没有必要再做自我介绍了。其实不然,有时候,自我介绍比名片更重要,它可以“先声夺人”,一下子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成功的自我介绍不仅仅依靠声调、态度、举止的魅力,而且还要顾及适当的时间和场合以及当时的氛围,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不要“千人一面”。有时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同名人的姓氏或是常用名词相结合,以增强别人的记忆。但如果有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介绍的时机,介绍的主角,介绍的表达方式,是社交礼仪强调的基本要点。
二、为他人介绍
在作为第三方,为宾、主充当介绍人时,应遵循这样的顺序: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如果介绍对象双方的职务相当、年龄相仿,就要遵从“女士优先”的原则,即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以示对客人、年长者和女士的尊重。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为别人介绍之前要先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在开始介绍时先打一下招呼,不要上去开口即讲,让被介绍者措手不及。
当然,作为被介绍者,也要遵从一定的礼仪,即当介绍者询问你是不是愿意认识某人时,不要拒绝或扭扭捏捏,应欣然表示接受。实在不愿意时,要委婉说明原因。
当介绍者走上前来,开始为你进行介绍时,被介绍者双方都应该起身站立,面含微笑,大大方方地目视着介绍者或对方。
被第三者介绍给对方时,要说“您好”、“久仰久仰”、“见到您非常高兴”或“很荣幸认识您”。介绍完毕后,被介绍的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进行握手,彼此问候表示友善,以创造良好气氛,也可以互递名片,作为今后的联络方式。
三、集体介绍
集体介绍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两个集体,两边都是单位,一般是先把地位低的一方介绍给地位高的一方。所谓地位低的一方就是指东道主,地位高的一方就是指客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集体和个人,这种情况要先介绍个人,后介绍集体,这时一般只需详细介绍作为个人的一方即可。这种介绍方式也被称之为单项式介绍。
四、业务介绍
随着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在日常工作和商务交往中还需要向别人介绍本单位的产品、本单位的技术、本单位的服务等。这种介绍称之为“业务介绍”。
在进行业务介绍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把握时机,见机行事。就是当消费者或者你的目标对象表现出有兴趣的时候再做介绍。
第二,要讲究方式。一般来说,做业务介绍要注意四句话:第一句话是人无我有。就是介绍业务、产品服务的独特之处;第二句话是人有我优。就是说明虽然有些产品、有些服务大家都有,但是我这儿质量好,技术能保证,后续服务比较到位;第三句话是人优我新。随着产品质量技术的日趋成熟,一般来说企业的服务都是比较优质、值得信赖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把你的产品服务中那些新的方面、新奇之点,介绍出来。在做业务介绍时,不要诋毁他人,你的产品好不好,服务优不优,事实胜于雄辩,客户是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同行不能相妒,同行不是冤家,大家要共同合作、共同发展。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是不会在介绍自己业务时诽谤他人业务的,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把现代商务活动比作一支交响乐,那么介绍礼仪就是这支交响乐的序曲,序曲是否动听,是否能够吸引人、打动人、震撼人,直接影响着下面各个乐章的进行。所以,要想使这支乐曲更和谐、更流畅、更完美,就要把序曲奏响、奏好。
握手礼仪——通行世界的见面“礼”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见面礼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传统。中国自古就被称作“礼仪之邦”,最为传统的礼节便是拱手礼和作揖礼,臣子对君王、百姓对官员、晚辈对长辈还要行叩拜礼。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和韩国除了鞠躬礼外,在一些较为传统的家庭,或者重大节日、祭祖仪式上也还保留着叩拜礼。泰国的臣民见到国王也要行叩拜礼;在亚洲的一些佛教国家,如印度、泰国、柬埔寨等,人们则沿袭了佛教的合十礼;在一些伊斯兰教的国家和中国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抱胸礼是一种较为正式的见面礼节;新西兰的毛利人虽然已经逐渐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同化,但在许多方面也还保留着古老而传统方式,像他们在与人见面时还在使用的传统的碰鼻礼;法国人的吻颊礼则体现了浪漫的之都特色;在欧美的大多数国家,中世纪贵族间的吻手礼依然流行,更为直接的拥抱礼也并被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所接受,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流行的见面礼节。当然,由于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有些礼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那么,有没有一种见面或告别礼节能够被所有人所接受,成为世界通用礼节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种礼节就是握手。握手是在相见、离别、恭喜或致谢时相互表示情谊的一种礼节,双方往往是先打招呼,然后握手致意。通常,与别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真诚与善意;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双方先前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也以握手为礼。千万不要小看握手,正是这简单的一握,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和复杂的礼仪细节。
握手是人与人交际的一个重要环节。握手的力度、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出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曾写道:“手能拒人千里之外;也可充满阳光,让你感到很温暖……”
握手是一种语言,一种无声的动作语言。如果应用得当,它能进一步增添别人对你的信赖感,但是它也能在不经意地举手投足之间,泄露你教养的秘密。
一、握手的顺序
在各种场合,握手都应该遵照上级、长辈、主人在先的顺序。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接握;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主人与客人之间,主人宜主动伸手。作为下级、晚辈、客人,应先问候,再伸出手与之相握,尤其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贸然伸手。若有贵宾在场,要遵照贵宾在先的原则,贵宾伸手后,其他人再伸手与之相握,以示尊重。
一般情况下,还要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女士先伸手,男士再相迎握手。作为女士,若遇到上级、长辈、贵宾,应遵照上级、长辈、贵宾优先的原则。
二、握手的礼节
握手时,距离对方约一步,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的手相握。
握手时,应伸出右手。不能伸出左手与人相握,有些国家的习俗认为人的左手是脏的。即使你是左撇子,握手时也一定要用右手。当然,如果你右手受伤了,那就不妨声明一下。
戴着手套握手是失礼行为。男士在握手时,应先脱帽、摘下手套。如果女士身着礼服、戴礼帽和手套时,与他人握手时可以不用脱帽和摘手套。在严寒的室外,如双方都戴着手套、帽子,这时也可以不用脱帽、摘手套,但应先说声“对不起”或“失礼了”。
在商务洽谈中,当介绍人完成了介绍任务之后,被介绍的双方第一个动作就是握手。握手时应面含笑意,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传达出你的诚意和自信,神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当然,口中的问候也是必不可少的。千万不要一边握手一边东张西望,或者跟这个人握手还没进行完就把目光移至下个人身上,这样别人从你眼神里体味到的只能是轻视或慌乱。
握手的力度要掌握好,握得太轻了,对方会觉得你在敷衍他;握得太重了,人家不但感觉不到你的热情,反而会觉得你是个大老粗。男士与女士握手,一般应握女士的手指,时间短一些,用力轻一些。当男士伸出手时,女士切不要把手软绵绵地递过去,显得连握都懒得握的样子,既要握手,就应大大方方。
握手的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一般来说以1~3秒为宜,不可一直握住别人的手不放。与大人物握手,男士与女士握手,时间以1秒钟左右为原则。时间过长,尤其是和异性握手,则可能会被怀疑为居心不良。如果要表示自己的真诚和热烈,也可较长时间握手,并上下摇晃几下。作为企业的代表在洽谈中与人握手,一般不要用双手抓住对方的手上下摇动,那样显得太谦恭,使自己的地位无形中降低了,完全失去了一个企业家或商务代表的风度。
多人相见时,不要交叉握手。也就是说,当两人握手时,第三者不要把胳膊从上面架过去,急着和另外的人握手。
在正常情况下,拒绝对方的握手请求是无礼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干净时,应谢绝握手,同时必须解释并致歉。
恰当地握手,可以向对方表现自己的真诚与自信,也是接受别人和赢得信任的契机。
三、握手的方式
用右手与对方的右手单手相握,这是常用的握手方式。若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则显示出一个人强烈的支配欲,它无声地告诉别人,他此时处于高人一等的地位,应尽量避免这种傲慢无礼的握手方式。相反,掌心向里同他人握手的方式显示出自己谦恭、谨慎的态度,这种握手方式也被称为“友善式握手”。如果亲朋好友之间,为表达自己的深厚情义,可以伸出双手去捧接。这种双手相握的方式又称为“手套式握手”,即用右手握住对方右手后,再以左手握住对方右手的手臂。平等而自然的握手姿态是两个人的手掌都垂直于地面,这是一种最普通,也是最稳妥的握手方式。
名片礼仪——用好第二张“身份证”
名片是现代商务交往中最为常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交际联络工具。名片是商务人员自我的“介绍信”和“联谊卡”,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社会性、广泛性,便于携带、使用、保存和查阅的信息载体之一。
在商务交际场合,没有名片的人和不会使用名片的人都是没有现代意识的人。名片是商务人员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的有机组成,没有名片对方会对你的可信度产生怀疑,不会使用名片则有损于你个人和你所代表的企业的形象。对于商务人员来说,名片就是你的第二张“身份证”。
在商务交往中,名片的制作、用途、交换以及存放等方面都是有“礼”可循的。因此,应对此有所了解。
一、名片的制作
商务人员的名片是有规格的,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规格是10厘米×6厘米,国内的通用规格是9厘米×5.5厘米。在一般的商务场合,没有必要把名片做得过大,甚至搞折叠式,给人以虚张声势、有意摆谱的感觉。
在材质选择方面,商务名片最好就是使用卡片纸,金属、塑料、木制名片不适宜用在商务场合。
名片的色彩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讲,商务人员名片的色彩要淡雅,总体上要控制在三种颜色之内;名片上一般可以有企业标志、单位的所处位置、本企业的标志性建筑,主打产品等。若颜色多于三种,在一个空间内会给别人杂乱无章的感觉。所以名片的颜色最好要少,一般以两种颜色为宜,即纸一种颜色,字一种颜色。最多再加一个企业徽记,一般来讲,有些企业徽记是有它特定颜色的。纸张最好选择天然质地的本白色或者浅灰色、浅蓝色、浅黄色,印上像黑色这样的深色字迹就比较美观。为了方便别人阅读,在字体上,一般用标准的印刷体和楷体,中文和外文要两面印。不要使用形态怪异的字体,更不要手写。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名片上印照片,也不要印名人警句。
在内容上,标准的商务名片一般由归属、称谓、联络方式三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归属。一般放在名片的左上角,包括企业标识、供职单位、所在部门三部分内容:企业标识,就是企业的CIS、企业的徽记,如麦当劳的大M;供职单位,要写上单位的全称;所在部门,即销售部、广告部、公关部、财务部等。
第二,称谓。一般印在正中间,这是名片最重要的内容。称谓,顾名思义就是别人怎么称呼你。称谓也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姓名;第二是行政职务,如主任、处长、局长等;第三是学术、技术职称,如博士、律师、教授、法官、高级工程师等。
第三,联络方式。一般印在名片的右下角。联络方式也要印有三个点:第一,地址及邮政编码。地址一定要详细,邮政编码也必不可少,这是为了方便对方与你信件联系,或邮寄一些企业宣传资料及节日、企业庆典的请柬或明信片等;第二,办公室电话和传真号码;第三,电子邮箱地址。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了方便业务交流,现代商务名片还要印上电子邮箱地址。有的时候,国际交流需要用外文。一般的情况下,中文和外文名片要各印一面,不要在同一面上下去印。如果纯粹是国内业务,可以把姓名、称谓之类印在一面,另一面印自己单位的业务范围,或印一个简单的公司位置图。
另外还应注意,在商务交往中,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名片的内容要注意三“不”:第一个“不”,是不涂改。名片如同脸面,决不能乱涂乱画,如果名片的内容有所变化应重新印制,不要在原名片上涂改;第二个“不”,是不提供两个以上的头衔。如果你有很多头衔,只选择重要的一两个就可以了。或者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业务需求,印制不同头衔的名片;第三个“不”,是不提供私人联络方式。商务人员给业务对象提供的名片一般是总机号码、办公室电话,除非双方有私人礼节上的交往,正规的商务名片不仅私宅电话不能提供,而且手机号码也不宜提供。
二、名片的用途
在商务交往中,名片的主要用途有:
第一,自我介绍。商务场合初次见面,以名片作为辅助性的自我介绍,不但可以说明身份、强化效果,还能够节省时间。
第二,结交朋友。主动把名片递给别人,意味着对对方的友好、信任和希望与之深交。
第三,业务介绍。商务名片上有所属单位、地址、业务范围等内容的介绍,所以利用名片,也可以为本人及所在单位进行业务宣传,扩大交际面,争取潜在的合作伙伴。
第四,维持联系。利用名片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与交往的对象保持联系。正因为有了名片上所提供的各种联络方式,人们的“常来常往”才变得更加现实和方便。
第五,拜会他人。初次前往对方的工作单位进行业务拜访时,可将本人名片交由对方的门卫、秘书请求转交给被拜访者,以便对方确认“来系何人”,并决定见与不见。这种做法比较正规,可避免冒昧造访。
第六,简短留言。拜访他人不遇,或者需要请人转达某件事情或传答某种意愿时,可在名片的左下角以铅笔写下几行字,或直接留下名片,交予接待者,请求转交。这样做会使对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至于误事。
第七,用作礼单。向他人赠送礼品时,可将本人名片放入其中,或将其装入一个不封口的信封中,再将该信封固定于礼品外包装的上方。后者是说明“此乃何人所赠”的标准做法。
第八,替人介绍。介绍某人拜会另外一人时,可用回形针将本人名片(居上)与被介绍人名片(居下)固定在一起,然后将其装入信封,再交予被介绍人。这是一封非常正规的介绍信,是会受到高度重视的。
三、名片的交换
名片的交换一般涉及四个问题,即索取名片、递送名片、接受名片和放置名片。
(一)名片的索取
索取名片有下面几种方法:
1.交易法。即你把自己的名片先递给对方。古人讲,“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来而不往非礼也”。一般情况下,对方出于礼貌,也会在接受你名片的同时将他的名片递给你。所以,你想索要对方名片的话,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先递上你的名片。
2.明示法。就是明确表示索要名片的意愿。如,“林先生,为了便于今后业务联系,可否与您交换一下名片?”
3.谦恭法。跟有地位的人打交道时,你可以用谦恭法去索取名片,如“赵总,我对你们公司的产品很感兴趣,希望今后能有合作的机会,不知如何联系您?”
(二)名片的递送
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递送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让对方产生厚此薄彼之感。
递送名片时应起身,将名片的正面面向对方,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名片,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同时,还要微微鞠躬。如果面对的是外国客商,则应将印着英文的一面向上。
(三)名片的接受
接受名片的一方必须点头表示感谢,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同时要以同样的方式递出自己的名片。接着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并抬头看看对方的脸,使对方产生一种受尊重的满足感。在对方离去或话题尚未结束之前,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四)名片的存放
接过别人的名片后,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在口袋里或丢在包里,应放在专用的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总而言之,现代生活中,名片的使用无处不在。又鉴于礼多人不怪,我们必须认真地、正确地使用名片。
第2节 职场白领商务待客礼仪
迎送礼仪——树立良好的商务形象
迎来送往,是商务接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和重要环节,是表达主人情谊、体现礼貌素养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接待工作,更是给客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树立个人和企业商务形象的最重要环节,为下一步深入接触打下了基础。
商务接待礼仪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接待,就是不需要在人力、物力上做特殊准备的接待工作。这种接待随时都有,只要按照常规礼节进行就可以了。另一种是较为隆重的接待,这种接待需要进行周密地布署,如物质上的准备、人员上的调配、迎送的交通工具、专门的接待人员等。但不论哪种接待方式,都是希望来访者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为达到这个效果,在接待过程中就要遵守平等、热情、友善、礼貌的工作原则。
下面,我们来详细谈一下较为隆重的迎送礼仪。
一、准备工作
商务接待具体要做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场所的布置
整齐干净的环境会让来访者有温馨、舒适、规范的感觉。如果要张贴欢迎海报,一定要事先放在显眼的地方;一般的标语、广告也要贴牢,室内的字画、装饰摆设要摆正。还要准备好一些必备的文具用品和相关的工作资料,如宣传介绍、产品样本、产品说明等。当然待客的饮品和茶点是不能缺少的。
(二)了解来访者的情况
要事先了解来访者的情况,如来访人数(包括具体的几男几女)、身份、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到达的具体时间,甚至还包括饮食习惯、民族及宗教信仰等,这样做会方便安排接待、住宿、用餐等工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忌讳、冲突的发生,有助于接待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安排接待人员
负责接待的人员要品貌端正、举止大方、口齿清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接受过专门的礼仪训练。接待人员的服装仪容要干净整洁,给人以清爽健康的感觉。女性接待员要略施淡妆,用一点清淡的香水,这样做给人的感觉就会比较隆重、正式。
二、迎客工作
对前来访问、洽谈业务、参加会议的外国、外地客人,应首先了解对方到达的车次、航班,安排与客人身份、职务相当的人员前去迎接。若因某种原因,相应身份的主人不能前往,前去迎接的主人应向客人做出礼貌的解释。
主人到车站、机场去迎接客人,应提前到达,恭候客人的到来,绝不能因迟到让客人久等。当客人看到有人前来迎接,内心必定感到非常高兴,若迎接来迟,必定会给客人心里留下阴影,事后无论怎样解释,都无法消除这种失职和不守信誉的印象。
接到客人后,应首先问候“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欢迎您来到我们公司”等。然后向对方做自我介绍,并遵照名片礼仪递上名片。还要主动帮客人提取、装卸行李,但要注意,不要拿客人公文包或手提包,因为那是客人放重要文件、贵重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地方。
迎接客人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交通工具,不要等到客人到了才匆忙苍促地准备,那样会因让客人久候而误事。
作为主人,还应提前为客人准备好住宿,帮客人办理好一切手续并将客人领进房间。将客人送到住地后,主人也不要立即离去,应陪客人稍作停留,热情交谈,谈话内容要让客人感到满意,如向客人介绍住处的服务、设施、城市的风土人情、此次活动的计划、日程安排等,并把准备好的地图或旅游图、名胜古迹等介绍材料送给客人。考虑到客人一路旅途劳累,主人不宜久留,要让客人早些休息。分手时,要将下次联系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告诉客人。
三、待客之道
接待人员带领客人到达目的地,要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和引导姿势。
在接待过程中,陪客人走路,一般要请客人走在自己的右边。主陪人员要和客人并排走,不能落在后边;其他陪同人员走在主陪人员和客人身后。
走在走廊里,接待人员应在客人左前方约二三步的距离,配合客人的步调,让客人走在内侧;当引导客人转弯、上楼梯时,要回头以手示意,有礼貌地说“这边请”,并请客人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客人后面;若是下楼时,则应该由接待人员走在前面,客人在后面。上下楼梯时,接待人员都应该注意客人的安全。
进入电梯时,若有专门的电梯服务员,要请客人先进;没有电梯服务员时,则是接待人员先进入电梯,等客人进入后关闭电梯门;到达时,要让客人先走出电梯。
到达会客厅或办公室,接待人员要亲自为客人打开门,并用手势引导客人正确入座。
待客人坐定后,立即请专门服务人员为客人奉上茶、咖啡、果汁等饮品。
另外,接待客人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与客人交谈的过程中时不时地看表,或在谈话过程中把胳膊肘抬起来,或是双手支在椅子扶手上,这些都是一些要结束交谈的身体语言,会给对方以下“逐客令”的感觉。
四、送客礼仪
送客礼仪是接待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好,就将使整个接待工作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当客人提出告辞时,要等客人起身后再站起来相送,切忌没等客人起身,自己先于客人起立相送,这是很不礼貌的。“出迎三步,身送七步”,是迎送宾客最基本的礼仪。因此,每次见面结束,都要以期待再次见面的心情来恭送对方。
通常当客人起身告辞时,接待人员应主动上前为客人取下衣帽,同时要选择最合适的言词送别,如“希望下次再来”、“期待下次的合作”等礼貌用语。尤其对初次来访的客人更应热情、周到、细致。
当客人带有较多或较重的物品,送客时应帮客人提拿重物。与客人在门口、电梯口或汽车旁告别时,要与客人握手,目送客人上车或离开。要以恭敬真诚的态度,笑容可掬地送客,应鞠躬挥手致意,不要急于返回,待客人移出视线后,方可结束告别仪式。
如果是重要的贵宾、远客,还要安排交通工具,送至宾馆、车站、码头或机场。分手时,还要说些“慢走”、“走好”、“合作愉快”、“欢迎再来”、“一路平安”等道别的话。必要时还要准备一份当地的土特产品或纪念品,请客人笑纳。
送客到车站、码头,最好是等车、船开动并移出视线以外后再返回;送客到机场,要等客人通过安检之后再返回。因为客人在安检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诸多问题需要帮助,也许有些物品不便或不允许带上飞机需要你代为保管。如果你有很特殊的原因不得不提前返回,也应详细向客人说明理由,请客人谅解。否则,都是失礼的。
乘车礼仪——选择正确的乘坐位置
在现代商务交往中,特别是涉外商务活动中,乘车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一、乘车的座次礼仪
乘车的座次礼仪规则可概括为“四个为尊,三个为上”。“四个为尊”是客人为尊、长者为尊、领导为尊、女士为尊,此四类人应为上座;“三个为上”是方便为上、安全为上、尊重为上,若以这三个原则安排座次,则又以其中的“尊重为上”原则最为重要。
(一)轿车座次
乘坐轿车时,座次的安排很有讲究,双排座轿车座次主要与开车人有关。公务用车,有专职司机,上座是后排右座,也就是司机的对角线位置。我国交通规则是靠右行驶,因此后排比前排安全,上下车方便,这就遵循了方便为上、安全为上的原则。然后是司机后位、后排中间位,最后是副驾驶位。
但是,如果接待重要客人,比如说接待政府要员、外宾、重要企业家时,公认的上座是司机后座,因为该位置的隐秘性好,而且是车上安全系数较高的位置。
根据常识,轿车的前排,特别是副驾驶座,是车上最不安全的座位。因此,按惯例,在社交场合,该座位不宜请妇女或儿童就座。而在公务活动中,副驾驶座,特别是双排五座轿车上的副驾驶座,则被称为“随员座”,专供秘书、翻译、警卫、陪同等随从人员就座。
如果是由所乘轿车的车主亲自驾驶轿车,一般称之为社交用车,此时,上座为副驾驶座,然后是右后位,左后位,后中间位。这种坐法体现出“尊重为上”的原则,体现出客人对开车者的尊重,表示平起平坐,表示亲密友善,而安全和方便变得相对次要了。
(二)吉普车及面包车座次。
吉普车上座是副驾驶座,因为吉普车底盘高、功率大,越野是主要功能,坐在后排则会颠簸得很厉害。
面包车乘坐原则是司机后排为尊,由前向后,由左向右排列。也就是说,司机后面靠窗的位子为主座。这是对安全原则的优先考虑,坐在这个位置哪怕是紧急刹车也不至于被甩出去。我们知道,普通面包车的右侧为过道,最右侧靠门座位实际上是辅助座位,既不舒适,也不安全。如果是中巴、大巴,中间是过道,那座次原则是离门近者为主座,由前向后,由右往左,离门越近,位置越高。也就是说,司机后排靠门的位子是主座,这个位子前面通常有扶手,主宾上下车也方便、安全。
具体到副驾驶位、司机后位、司机对角线位哪个重要,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标准的做法是客人坐在哪里,哪里就是上座。所以,不必纠正并告诉对方“您坐错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对方的选择,这就是商务礼仪中“尊重为上”的原则。但有一点是必须要明确的,服务人员坐面包车或中巴、大巴,应坐副驾驶位或尽量往后排就坐。
二、上下车礼仪
上下车的基本礼仪原则是“方便领导、突出领导”。一般是让领导和客人先上,随从人员后上。下车时,随从人员先下,领导和客人后下。上车时,随从人员为领导和客人打开车门的同时,左手固定车门,右手护住车门的上沿(左侧下车则相反),防止客人或领导碰到头部,确认领导和客人身体安全进车后轻轻关上车门。下车时,方法相同。如果很多人同坐一辆车,那么谁最方便谁先下车。无论是先上后上,还是先下后下,都要遵循“方便领导、突出领导”的原则。
如果我们外出办事,同去的人较多,对方热情相送,这时候我们应在主动向对方道谢之后,先上车等候。因为送别仪式的中心环节是在双方的主要领导之间进行的,如果所有人都非要等领导上车后再与主人道别上车,就会冲淡双方领导道别的气氛,而上车时也会显得混乱无序。所以,如果大家是同乘一辆面包车,我们要先上车,并主动坐到后排去。如果我们是分乘几辆轿车的话,则应到各自的车内等候,只需留下一个与领导同车的人陪同领导道别即可。
如果我们陪领导出席重要的欢迎仪式,到达时对方已经做好迎接准备,这个时候一定要等领导下车后我们再下车,否则就会有“抢镜头”之嫌。如果是面包车,由领导边上的人为领导打开车门,再避到后排,为领导下车让出通道。如果是轿车,欢迎的人群中自然会有人为领导打开车门。
总之,学习乘车礼仪,主要目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掌握应知应会的乘车礼仪,更好地为领导、客人、长者和女士服务。至于他(她)们的乘车规范,完全依赖于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爱好,突出“尊重为上”原则,可以相让,但不要强求,不必认真计较。
馈赠礼仪——礼尚往来的传统礼仪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接触面越来越广,一些迎来送往及喜庆宴贺的活动越来越多,彼此馈赠礼品的机会也随之增加。馈赠是人际交往中一种表达友情、敬重和感激的方式。馈赠的目的在于沟通感情和保持联系,所以它不仅是一种方式,更为重要的是馈赠者的人品和诚意。馈赠也是商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
在商务交往中,商务礼品可以见面时送,也可以是分别时送。它们一般不迎合收礼人的个人兴趣,却要与收礼人的职业和地位相符。它们可以是标准统一的,因此,商务赠礼既是礼节性的,又是公务性的。
馈赠礼仪,也要从馈赠者的礼仪和受礼者的礼仪两方面来谈,其中每个方面也都有值得注意的、一定的细节之处。
一、馈赠者的礼仪
对于人们来说,如何挑选适宜的礼品,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懂得送礼技巧,不仅能达到大方得体的效果,还能够增进彼此的感情。
(一)选择合适的礼品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就告诉人们,赠送礼品不在数量的多少和价钱的高低,而在双方之间深厚的情义。
馈赠之前,要对礼品进行认真地选择。馈赠者要考虑受礼者的性别、婚否、教养、喜好及其家庭的情况,挑选具有鲜明特色的、能够使其经常看见或经常使用的礼品。例如,精美的名片夹可以送给工作上的合作伙伴;本地制造的特色产品可以送给远道而来的外国或外地宾客。
选择礼品时还要注意规避各国在礼品馈赠中的禁忌之物,例如:台湾人不以扇子为礼物;日本人忌送梳子;英国人忌赠百合花等。
(二)选择适当的时机
送礼也要讲求一个好时机。一般来说,有些礼品可以随时送给对方,还有些礼品如果选择好赠送时机就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每年的年历一定要赶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送为佳,如果等到十二月中下旬年历成堆的时候,你再送就无法突出出来。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这样,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者收着也心安理得,此举可谓两全其美。
(三)选择精美的包装
赠送的礼品要有精美的包装,不可把一堆没有包装的礼品放在一起,随便用提包一装就给人送去,这样就算礼品再多、价值再高,对方也不会高兴的,因为这是对对方不尊重的行为。送礼送礼,都表现在“礼”上,所以对礼品的包装一定要讲究。
二、受礼者的礼仪
首先,收到礼品时,应双手捧接,并立即表示感谢。中国人收礼后一般要等客人走后才打开;外国人则习惯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包装,并说上几句赞美礼品的话。要是知道了礼品比较贵重的话,还是当面拆开包装最好。如果收到的礼品不合心意,也应当像接受自己所喜欢的礼品一样,说上几句感激对方和赞美礼品的话。
运动休闲礼仪——茶余饭后的商务礼仪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主人为了表示其友好、热情、好客,常常会在正式的公务事项完成后安排一些运动休闲活动,一来可以舒缓工作中的紧张情绪;二来能够舒筋活络,保持一个精神充沛、健康阳光的形象;再者,还可以增进友谊、促进合作。
现代商务休闲活动的地点大都选择在一些专业的规模较大的室内外休闲运动中心,选择的运动休闲项目也以能够体现身份、地位的“贵族”运动为主,室内运动如网球、保龄球、游泳、器械运动等;室外项目如高尔夫球、骑马等。
然而,运动休闲并不意味着放松一切,“为所欲为”,也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和礼仪。一个内外兼修的成功的商业人士,在商务场合应该是睿智儒雅,运筹帷幄;休闲场所健康阳光、风度翩翩,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儒商”的气质与风采。
高尔夫球运动是现代商务休闲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关于打高尔夫球的礼仪。高尔夫运动是一项阳光的、健康的、时尚的、文明的、有益的运动,可以在细微之处,彰显人的个性。球场上的百态,正是生活的缩影,处处体现着人性化的魅力。人们总可以在高尔夫“完美、卓越、成就”的理念中,找到心动的线索,寻找出球与人最完美的契合点。
高尔夫礼仪可以让你在球场上拥有绅士的体面和优雅。在享受挥杆的同时,为自己、为别人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球场上,有礼貌,就是为他人着想。如果你不懂礼或忽视了礼仪的重要性,破坏了共享的环境,就要变为众矢之的,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我们在球场上最经常看到的是:打球途中随意接电话,打球过程中抽烟、大声说话,试挥三次以上……。要使这种现象彻底消失,最主要还是打球者在打球时的自我遵守和对高尔夫球礼仪的认识。
在一些较为正规的高尔夫球俱乐部,或是安排一些专业的高尔夫从业者对前来打球的客人进行高尔夫球礼仪方面的指引,使顾客意识到认识和重视高尔夫礼仪是一种应尽的责任;或是用小提示板、手册之类,以幽默的方式告诉打球者,让他们知道这个运动里除了球技还需要礼仪。
作为打球过程中打球者的陪伴,球童是接触客人比较多而且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球童在客人打球过程中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客人在礼仪方面的不规范,并给予客人及时提示。
作为高尔夫球运动的最重要的一部分,高尔夫球礼仪是高尔夫运动有别于其他运动的最明显的特点,而且也是高尔夫球的一个基本准则。从礼仪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打球者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与尊重,还能看出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和人品。
一、正确处理削起的草皮断片和打痕
在球道击球时,杆头常会削起一块草皮,并随挥杆动作将其抛向空中。这是十分正常的,而且是击出好球的一种表现。但若大家都不对打起的草皮和留下的打痕做任何处理,走在球道上,看到散落在各处的草皮断片和满目疮痍的球道你会做何感想?如果草皮断片在刚削起时就被放回原位,它们重新生长、不留下痕迹的机会就很大。所以每次击球后,请在离开之前将草皮断片捡起放回原位打痕上,再轻轻踩一踩,以帮助草皮重新生长。修复草皮断片是打高尔夫球的基本礼仪,在你之后的打球者会十分感谢你的行为。
二、寻找遗失球
打高尔夫球时最不愿意碰到,而人人又都会遇上的状况之一就是丢球。这令打球者不光心情沮丧,且对遗失的球倍感心疼。如果你将球打入树林或深长的草后,感觉很难找到,不要只顾发愁,应先拿出另一个球打暂定球。
在寻找遗失的初始球时,规则规定最多只能用5分钟。如果你认为需要花满这么多时间去寻找,而后面正有另一组在等候,就应该让后面的组先行通过。不要因为丢失了一个球而让整个球场的运行受阻。特别是当你或你同组的其他人多次发生丢球,而每次都花时间寻找时,后面一组会变得不耐烦。如果再为此发生争执就更扫兴了。要随时为他人着想,拥有好的礼仪有时意味着需要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二位。
三、如何在沙坑中打球
球场上布满了富有挑战性的沙坑,如果你的球不幸掉进其中一个,在击球之前,你需要了解一下与沙坑有关的“规则”和“礼仪”:
从沙坑较低的最靠近球的一侧进入,不要从高的一侧爬下。因为沙坑较高的边缘不容易维护,一旦塌陷会很难修复。
在进入沙坑时,事先将沙耙放到离球位近的容易拿到的位置。
由于规则禁止在击球前“测试障碍区状况”,所以不能用手抓或脚踢的方式,来测试沙子的干湿和软硬程度,更不能在击球之前让杆头碰到沙子。但可以让双脚深陷进沙子以获得稳定站位。
当在沙坑打完一杆或几杆后,用球场提供的沙耙将沙坑中留下的所有痕迹耙平,包括球痕、打痕和脚印等。注意应沿原先进来的路线走出沙坑。离开之前将沙耙放在沙坑外,让沙耙的长把与球道平行。
四、不要让球击中前一组打球者
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合适的“打球速度”,会有助于你紧随前一组打球者,并确保不会影响后面组的打球。但紧随前一组的同时又必须小心,不要离得太近以致球打中前面的打球者。所以,一定要在前一组所有打球者都离开击球距离范围之后再开始打。
在场上当遇到前方有打得慢的人时,有些打球者会表现得十分不耐烦,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等得太久,可以走过去提醒前一组加快速度,但千万不能用朝他们击球的方式来催促对方。这一招既危险,又显得没有礼貌。
五、“Ready Golf”——让准备好的打球者先打
在每次击球时,同组球友之间可以让准备好的人先打。也就是说,即使同组某位打球者的球不是离洞最远的一个,只要他(她)已经做好击球准备,就可以首先击球。但前提是与同组球友事先达成共识,说明本场球将打“Ready Golf”。这样同伴就不会认为你不懂规则,相反地,还会感到你有绅士风度。
六、驾驶高尔夫球车
在球场开球车虽不需要驾照,但前提是你必须了解在场上行车的基本常识,并且能够做到在驾车的同时,既不会破坏球场草皮,又不会冒犯其他打球者。
驾驶机动球车时,应保持匀速行驶,以避免由于加速发出较大的噪音。行车时应时刻关注周围的打球者,一旦发现有人正准备击球,就必须停下来,等到他击球之后再发动球车继续行驶。
由于所处季节和球场状况的不同,也要遵守不同的球车行驶规则:如果是地面较湿软的球场,那么球车只限在车道上行驶,目的是避免由于球车轮胎的倾轧使球道草皮受到破坏。
必须牢记的是:在任何球场、任何情况下,无论是球车还是手拉车都严禁开(推)上果岭和发球区,否则将对球场造成严重损害。通常球场上都会有标示牌指示球车行驶及停放的区域,打球者应严格遵照执行。
七、有悖球场礼仪的行为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每轮到他击球时,总是站在球旁边没完没了地空挥杆,搞得大家不胜其烦。虽说高尔夫规则对击球前的空挥杆次数没有特殊的规定和限制,但通常情况下,在场上轮到你击球时,最多练习一到两次空挥杆就足够了。事实上你在击球前不停地做空挥杆练习,目的是期望找到完美挥杆的感觉,但这个时间越长,身体就会变得越紧张。
另外还要注意:打球之余在球道散步,像是在公园游览,东张西望、赏花散心,悠闲胜似闲庭信步;或是电话铃声响起接听时,丝毫不顾及他人正在开球,大声说话,打扰、分散别人的注意力而影响其成绩不道歉;果岭上,随意拿起别人的球左看右看,在他人的球线上随意行走;一洞打球结束后,在球洞区握手谈天,拍照留念。这些平时不太留意的细微之处,都是球场礼仪中的失礼行为,也是打球时最容易犯的错误。细节之中最能体现本质,遵守礼仪对人对己都大有益处。
第3节 职场白领商务宴会礼仪
中餐礼仪——享受中华美食的魅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一套传统。在现代社会,一些古老的繁文缛节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了,但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范,却一直沿用到现在,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
中餐礼仪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中餐礼仪,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遵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行为礼仪的准则和规范。
一、中餐礼仪中的座次和桌次的安排
在封建社会的餐饮活动中,对于座位安排讲求“面东为尊”、“左为上”;在现代商务餐饮活动中,中餐礼仪同样讲究座次的安排。
在正式宴会中,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参加宴会者入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非正式宴会时,不必提前安排座次,但通常就坐也要有上下、尊贵之分。
一般情况下,座位的安排以主人的位置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依次排列;要把主宾安排在最主要的位置,通常是以右为上,即主人的右手是最主要的位置。离门最远的、面对着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的、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边是第二号位,左边是第三号位,依次类推。
如有夫人或女士出席,通常把女士安排在一起,即主宾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其夫人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
若遇到主宾的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可以请主宾坐在主人的位置上,主人则坐在主宾的位置上。
主桌有两种:一种是长方形横摆桌,主客面向众席而坐;一种是大圆桌,圆桌中央设花坛或围桌,主客围桌而坐。主桌的座位应摆放席卡签名。
中式宴会多使用圆桌,如果是多桌的大型宴会,则每桌都应有一位负责招待的人员,其两侧的座位是本桌上宾的位置。
较为隆重的中餐宴会,一般会为每位客人准备一份菜单。
二、中餐的餐具及使用礼仪
中餐的餐具一般有杯、盘、碗、碟、筷、匙等。在正式宴会上,水杯放在餐盘左上方,酒杯放在餐盘的右上方,筷子与汤匙放在专用座子上或纸套中。
(一)筷子的使用
在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中,筷子的使用形成了基本的规范和礼仪。筷子虽然用起来简单、方便,但也有很多规矩:
忌舞筷——在用餐过程中进行交谈,不能举着筷子和别人说话或是把筷子当成道具,在餐桌上乱舞。说话时要把筷子放到筷架上,或将筷子并齐放在饭碗或餐碟旁边。
忌推筷——不能用筷子去推饭碗、菜碟,不要用筷子去叉馒头或别的食品;让菜时,也不要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
忌舔筷——在使用筷子时,无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用舌头去舔。
忌挥筷——夹菜时,不能拿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
忌移筷——不能刚夹了这个盘里的菜,又去夹那个盘里的菜,应该吃完之后再夹另一盘菜。
忌敲筷——敲筷子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二)勺子的使用
关于勺子的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勺的使用;二是专用勺的使。使用公勺取汤质菜肴,用完后一定要放回原处,切忌直接往自己的嘴里送。正确的做法是:先用公勺把汤盛入自己的汤碗中,再用自己专用汤勺取用。
在中餐礼仪中,用勺子舀汤喝,和西餐是有区别的。要从外向里舀着喝,千万不要端起来直接喝,喝的时候也不要发出声音。
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以免溢出的汤汁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取来的食物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食用。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
(三)碗的用法
在商务场合用餐,不要端起碗来吃,更不要用双手捧起碗来吃。不用的碗也不要往里面乱扔东西,如用过的餐巾纸等。
(四)食碟的用法
食碟是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夹来的食物的。每次夹菜不宜过多,否则看起来极为繁乱,也有失礼数。
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餐桌上或地上,而要放在食碟前端。但要注意,不能直接用嘴吐在食碟上,而是要用筷子等协助。食碟脏了或骨、刺放满了,可以示意服务人员上前更换。
(五)餐巾的用法
餐厅都为顾客准备了餐巾,通常要等坐在上座的尊者拿起餐巾后,你才可以取出平铺在腿上,动作要小,不要像斗牛似的在空中抖开。餐巾很大时可以叠起来使用,不要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餐巾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落在衣服上,所以只能用餐巾的一角来印一印嘴唇,不能拿整块餐巾擦脸、擤鼻涕,也不要用餐巾来擦餐具。如果你是暂时离开座位,请将餐巾叠放在椅背或椅子扶手上。用完餐后,将餐巾叠一下放在桌子上,可千万别揉成一团“弃”在那儿。
三、中餐的上菜礼仪
中餐菜是一道一道分先后次序上的。上菜的一般顺序是:拼盘或点心、热荤、鱼翅或羹、炒炸品、汤或扒品、鱼类、饭面、甜菜、甜点心。基本原则是:拼盘先上,鲜嫩清淡先上,名贵的食品先上,本店招牌菜先上,易变型、走味的菜先上,时令季节性强的菜先上。如有两桌或两桌以上的宴席,上菜要看主桌,但上菜的数量和时间应大体一致,不可有厚此薄彼之嫌。
如果上鸡、鸭、鹅、鱼、全猪、全羊等有头有尾的菜或椭圆形菜盘,头的一边或椭圆形菜盘纵向的一边,一定要朝向正主位。如果所上的菜有配佐料食用,一定要配齐再上,一般是先上佐料后上菜,也可以佐料和菜一起上。
客人用餐后,送上热茶,放在每一餐碟的右边,随即撤去餐具,只留下酒杯、茶杯,后上甜菜、甜点心,最后上水果。
中国人一向以热情好客闻名于世,主人会向客人介绍菜的特点,并反复向客人劝菜,希望客人多吃一点。有时热情的主人还会用公筷为宾客夹菜,这是主人热情好客的表示,出于礼节的需要,宾客应表示感谢,并根据自己胃口适量享用。主人也会向宾客劝酒,希望宾客能酒足饭饱。
西餐礼仪——感受西方饮食文明
随着生活方式的更新和社会交往的活跃,吃西餐的人越来越多。在组织的涉外活动中,为适合国外客人的饮食习惯,有时要用西餐来招待客人。西餐厅环境幽雅舒适,吃西餐又便于交谈。因此,在商务宴请中,西餐是一种比较受欢迎又方便可取的招待形式。西餐源远流长,又十分注重礼仪,讲究规矩。所以,对于现代白领来说,了解一些西餐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入座礼仪
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用餐时,坐姿要正,身体要直,脊背不可紧靠椅背,一般坐于座椅的四分之三即可,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不可伸腿或者两脚交叉,不能翘起二郎腿,也不要将胳臂肘放到桌面上。
二、西餐上菜顺序
正式的全套西餐上菜顺序是:
1.第一道菜——头盘(开胃品)
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或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焗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较少,质量较高。
2.第二道菜——汤
与中餐有极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四类。品种有牛尾清汤、各式奶油汤、海鲜汤、美式蛤蜊汤、意式蔬菜汤、俄式罗宋汤、法式葱头汤等。冷汤的品种较少,有德式冷汤、俄式冷汤等。
3.第三道菜——副菜
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因为鱼、贝类菜肴的肉质鲜嫩,比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类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类菜肴主菜有区别。西餐吃鱼、贝类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第四道菜——主菜
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称为主菜。
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用烤、煎、铁扒等方法烹制成各式肉、排菜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不同又可分为沙朗牛排(也称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肉类菜肴配用的调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浓烧汁精、蘑菇汁、白尼丝汁等。
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禽类菜肴品种最多的是鸡,有山鸡、火鸡、竹鸡等,可煮、炸、烤、焖,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第五道菜——配菜
西餐的配菜即蔬菜类菜肴,也称为沙拉,可以安排在主菜之后,也可以与主菜同时上桌。和主菜同时搭配的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番茄、黃瓜、芦笋等制作,调味汁主要有千岛汁、醋油汁、乳酪沙拉汁等;另有炸土豆条,煮菠菜、花椰菜等熟蔬菜沙拉。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用鱼、肉、蛋类制作的沙拉,通常不加调味汁。
6.第六道菜——甜品
西餐的甜品是在主菜后食用的。从真正意义上讲,包括主菜后的所有食品,如布丁、煎饼、冰淇淋、乳酪、水果等。
7.第七道菜——饮料、咖啡、茶
享用西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品尝饮料、咖啡或茶。饮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三、西餐进餐礼仪
西餐主要是在餐具、菜肴、酒水等方面有别于中餐,因此,参加西餐宴会,除了应遵循一些基本礼仪之外,还应分别掌握以下的礼仪知识:
1.西餐餐具的使用的礼仪
广义的西餐餐具包括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中,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
狭义的餐具则专指刀、叉、匙三大件。刀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等)、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规格明显大于餐用刀、叉、匙。
西餐礼仪中,正确使用餐具的做法是: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先用叉子把食物按住,然后用刀切成小块,再用叉送入口中。
用刀时,应将刀柄的尾端置于手掌之中,以拇指抵住刀柄的一侧,食指按在刀柄上,但需注意食指决不能触及刀背,其余三指则顺势弯曲,握住刀柄。
叉如果不是与刀并用,叉齿应该向上。持叉应尽可能持住叉柄的末端,叉柄倚在中指上,中间则以无名指和小指为支撑。叉可以单独用于叉餐或取食,也可以用于取食某些头道菜和馅饼,还可以用于取食那种无需切割的主菜。
吃西餐时,必须注意餐桌上餐具的排列和摆放位置,不可随意乱取乱拿。
在正规宴会上,每一道食物、菜肴即配一套相应的餐具(刀、叉、匙),并以上菜的先后顺序由外向内排列。
进餐时,应先取左右两侧最外边的一套刀叉。
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合拢并排置于碟中,表示此道菜已用完,服务员便会主动上前撤去这套餐具。
如尚未用完或暂时停顿,应将刀、叉呈八字型左右分架或交叉摆在餐碟上,刀刃向内。意思是告诉服务员,我还没吃完,请不要把餐具拿走。
持匙用右手,持法同持叉,但手指务必持在匙柄之端,除喝汤外,不用匙取食其他食物。
使用餐巾也同样有讲究,正确的用法是:进餐时,大餐巾可折起(一般对折),折口向外平铺在腿上,小餐巾可展开直接铺在腿上。不可将餐巾挂在胸前(但在空间不大的地方,如飞机上可以如此)。拭嘴时需用餐巾的上端,并用其内侧来擦嘴。绝不可用来擦脸部或擦刀叉、碗碟等餐具。
暂时离开座位,可以轻轻地把餐巾折好,很自然地放在椅子上。不要把餐巾放在椅背或是揉成一团扔在桌子上。
用餐完毕后,把餐巾折一下放到桌子上餐盘的右边就可以离席了。
2.西餐进餐礼仪
享用西餐时,除用刀、叉、匙取送食物外,有时还可用手取。如吃鸡、龙虾时,经主人示意,可以用手撕着吃。吃饼干、薯片或小粒水果时,也可以用手取食。面包则一律用手取,用手取食时,要注意取自己左手前面的,不可取错。取面包时,左手拿取,右手撕开,再把奶油涂上去,一小块一小块撕着吃。不可用面包蘸汤吃,也不可一整块咬着吃。
喝汤时,切不可以汤盘就口,必须用汤匙舀着喝。姿势是:用左手扶着盘沿,右手用匙舀,不可端盘喝汤,不要发出吱吱的声响,也不可频率太快。如果汤太烫时,应待其自然降温后再喝。
吃肉或鱼的时候,用叉按好后,慢慢用刀切,切好后用叉子进食,千万不可用叉子将其整个叉起来,送到嘴里去咬。这类菜盘里一般有些生菜,往往是用于点缀和增加食欲的,吃不吃随意,不要为了面子强吃下去。
餐桌上的佐料,通常已经备好,放在桌上。如果距离太远,可以请别人麻烦一下,不能自己站起来伸手去拿,这是很难看的。
吃西餐时相互交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切不可大声喧哗,放声大笑,也不可抽烟,尤其在吃东西时应细嚼慢咽,嘴里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更不能把叉刀伸进嘴里。至于拿着刀叉做手势或在别人面前挥舞,更是失礼和缺乏修养的行为。
饮酒时,不要把酒杯斟得太满,也不要和别人劝酒,这些都不同于中餐。
如果刚吃完油腻食物,最好先擦一下嘴再去喝酒,免得让嘴上的油渍沾在杯子上。
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将酒杯在嘴唇边碰一下,以示礼貌。
自助餐礼仪——随意而不随便的餐饮礼仪
自助餐,亦称冷餐会,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一种非正式宴会,也是商务用餐的常用形式,在大型的商务活动中往往是用自助餐的形式来招待宾客。它的具体做法是,不预备正餐,而由就餐者自作主张地在用餐时自行选择食物、饮料,然后或立或坐,自由地与他人在一起或是独自一人用餐。
自助餐之所以称为“自助”餐,主要是因其可以在用餐时调动用餐者的主观能动性,而由其自己动手,在既定的范围之内安排选用菜肴。至于它又被叫作冷餐会,则主要是因其提供的食物以冷食为主。
一般而言,自助餐具有如下几条明显的优势:
其一,是它可以免排座次。正规的自助餐,往往不固定用餐者的座次,甚至不为其提供座椅。这样一来,既可免除座次排列之劳,而且还可以便于用餐者自由地进行交谈。
其二,是它可以节省费用。因为自助餐多以冷食为主,不提供正餐,不上高档的菜肴、酒水,故可大大地节约主办者的开支,并避免了浪费。
其三,是它可以各取所需。享用自助餐时,用餐者碰上自己偏爱的菜肴,可尽情取用。
其四,是它可以招待多人。每逢需要为众多的人士提供饮食时,自助餐不失为一种首选。它不仅可用以款待数量较多的来宾,而且还可以较好地处理众口难调的问题。
吃自助餐虽然比正餐自由,但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所谓自助餐礼仪,泛指人们安排或享用自助餐时所需要遵守的基本礼仪规范。具体来讲,自助餐礼仪又分为安排自助餐的礼仪与享用自助餐的礼仪两个部分。
一、安排自助餐的礼仪
安排自助餐的礼仪,指的是自助餐的主办者在筹办自助餐时的规范性做法。一般而言,它又包括备餐的时间、就餐的地点、食物的准备、客人的招待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备餐的时间
在商务交往之中,依照惯例,自助餐大都被安排在各种正式的商务活动之后,作为其附属的环节之一,而极少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项活动。也就是说,商界的自助餐多见于各种正式活动之后,是招待来宾的项目之一,而不以此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活动形式。
(二)就餐的地点
自助餐就餐地点,可以安排在室内,也可安排在室外。商务自助餐宴会通常被安排在主办单位所拥有的大型餐厅、露天花园之内进行。
(三)食物的准备
在自助餐宴会上,为了满足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应当尽可能地使食物的品种丰富多样;为了方便就餐者进行选择、取用,同一类型的食物要摆放在同一区域。
(四)客人的招待
在自助餐宴会上,对于主宾,主人一般要陪同其就餐,与其适当交谈,为其引见其他来宾等。但也要注意适当为主宾提供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一些大型的自助餐会上,还会安排一些服务人员。服务人员一般由健康而敏捷的男青年担任,其主要职责是为交谈中不方便拿取食物的宾客提供辅助性的服务。如:推着装有各类食物的餐车,或是托着装有各种饮品的托盘在来宾中巡回走动,听凭宾客各取所需。
二、享用自助餐的礼仪
对于就餐者而言,只要主人宣布用餐开始,就可以开始就餐了。在整个就餐期间,用餐者的用餐时间不必进行正式的限定,只要主人宣布用餐开始,大家即可动手就餐。在整个用餐期间,用餐者可以随到随吃,不必等主人宣布用餐开始之前就到场等候,也不必像正式宴会那样,必须统一退场。用餐完毕,与主人打好招呼,随时可以离去。通常,自助餐宴会是无人出面宣告结束的。
在就餐取菜时,需要先准备一个食盘,排队按顺序取餐,轮到自己取菜时,应用公用的餐具将食物装入自己的食盘之内,然后迅速离去,不要犹豫再三,让身后的人久候,更不能取菜时挑挑拣拣,甚至下手或以自己的餐具取菜。
自助餐取餐的顺序应按西餐顺序,吃一道取一道。第一次取汤、面包、黄油;第二次取冷菜;第三次取热菜;第四次取甜点和水果。在根据个人的口味选取食物时,每次取适量的食物,以免食物洒出。
取餐时,还要注意“少取多次”的原则。在自助餐宴会上,遇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大可以尽情随意地享用,但必须量力而行,切勿为了吃得过瘾而狂取一通,结果力不从心,造成食物的浪费。吃自助餐,每次可以只取少量的食物,分多次取食。在自助餐礼仪上,多吃是允许的,但浪费食物绝对不允许。
饮酒礼仪——品味尊贵不凡的酒文化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人人必须遵守的礼节。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代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
在中国,酒的历史,远过于茶。说到酒,首先突出一个“礼”字。从帝王朝廷直至民间百姓,对酒都十分重视,祭祀、婚嫁、宴宾,均不可少;还特别注重如何使用,谁多谁少,谁先谁后。长期形成了习惯、制度及各种礼仪。有些礼仪规则,年代久远,详细说清,较为困难,也无必要。但有些礼仪直到今天,还在为人们所遵循。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饮酒成为商务洽谈合作、招待宾客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尽管不同的宴会形式人们饮用的品种有所不同,但是对基本的有关饮酒的礼节还是需要共同遵守的。
作为一种席上的饮品,从酒具的选择到饮用的方法,都有一定的规矩。正所谓,茶有茶道,酒也有酒道。
一、斟酒的礼仪
在正式宴会上,服务员在打开酒瓶后,先要倒上一点递给主人品尝。主人应先饮一小口仔细品评,然后再尝一口,觉得所上的酒完全符合要求时,再向服务员示意,可以给客人们斟酒了。斟酒的顺序是先主后宾,然后才是其他客人。斟酒时,酒杯应放在餐桌上,酒瓶不要碰到杯口。拿酒杯的姿势,应因酒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高脚酒杯应以手指捏住杯腿,短脚酒杯则应用手掌托住酒杯。
关于斟酒,中国有句土话叫“酒满情深”。就是说,斟酒以满为敬。因此,酒桌上不论是什么酒,一律要斟满。实际上,葡萄酒、香槟酒、白兰地、甜露酒等,不宜斟满,只宜斟到酒杯容量的2/3处。其目的是使饮者在饮用时能让酒在杯中漩起来,使酒香充分地发挥出来。
主人斟酒时,客人可行“叩指礼”,表示感谢主人斟酒。行“叩指礼”时,客人把拇指、中指捏在一块,轻轻在桌上叩几下。
二、祝酒的礼仪
酒席、宴会的祝酒,既能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又可增添席间的热情气氛。用酒来表达对宾客的欢迎或谢意,不但是华夏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正式宴会中,主人都要向客人敬酒。敬酒时,上身挺直,双腿站稳,以双手举起酒杯,待对方饮酒时,再跟着饮,敬酒的态度要热情而大方。
作为主宾参加宴请,应了解对方祝酒的习惯,即何人祝酒,何时祝酒等,以便做必要的准备。祝酒时还应注意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宾祝酒时,应暂时停止用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不要借此机会抽烟。
在规模盛大的宴会上,主人和主宾讲完话,与贵宾席人员碰杯后,往往要依次到各桌上敬酒。遇此情况,应起立举杯,目视对方表达谢意。而每一桌可派遣一位代表到主人的餐桌上去回敬一杯。
祝酒时要注意,祝酒词既要满足祝福又要有文采。除祝酒外,饮酒前后,一般适宜谈些愉快、健康的见闻和真切的感受,以保持宾主之间的亲切、热烈的气氛。
虽然自古以来就有“酒逢知己千杯少”和“一醉方休”之说,但是对于确实不会喝酒的人,是不宜劝其饮酒的。在宴会上,不会喝酒或不打算喝酒的人,可以有礼貌地阻止他人敬酒,但不要一概拒绝,至少要喝上一点汽水、果汁或其他饮料,使举座尽欢。
拒绝他人敬酒通常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主动要一些非酒类的饮料,并说明自己不饮酒的原因;第二种方法是让对方在自己面前的杯子里稍许斟一些酒,然后轻轻以手推开酒瓶。按礼节,杯子里的酒是可以不喝的;第三种方法是当敬酒者向自己的酒杯里斟酒时,用手轻轻敲击酒杯的边缘。这种做法的含义就是“我不喝酒,谢谢”。
会喝酒的人则应在饮酒前,先有礼貌地品一下酒,或欣赏一下酒的色泽,闻一闻酒香。继而轻啜一口,慢慢品味。
饮酒要留有余地,要慢慢地细饮,频频劝酒或大口狂饮,都是不礼貌的。一旦喝醉失态,会破坏了宴会友好和欢乐的气氛,这是一种有失礼仪、缺乏修养的行为,是宴会中饮酒最忌讳的一个方面。
三、饮酒的姿态礼仪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非常注意自己的妆饰打扮和言谈举止,惟恐给别人留下不良印象。作为商务人员,在觥筹交错的宴席上,更应保持一份文雅的酒态。中国是礼仪之邦,凡事都很注意礼节,饮酒也不例外。古人饮酒,很注意有节有度,十分讲究酒态,总是努力做到不失态,为我们留下了“君子饮酒,三杯为度”的古训。即:饮第一杯,表情要严肃恭敬;饮第二杯,要显得温文尔雅;饮第三杯,要神情自然,而知道进退。酒过三巡,仍无节制就叫失态。孔子也曾告诫人们:“惟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每个人的酒量不同,因此不能限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喝醉了,也就是说不能喝到“乱”的程度。现代人虽然并非要做到酒饮三杯而止,但适可而止却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通过饮酒,能考查出一个人的自制力,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素质的高低。所以不能把饮酒作为目的,而应当作为调节气氛、增进感情交流的一种手段。
四、西餐的饮酒礼仪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少不了要和外商合作。为了迎合外国友人的口味,常常会安排一些西餐宴会。这就要求我们懂得一些西餐中的饮酒礼仪。
外国人对饮酒很有讲究,一般分为“餐前酒”、“餐间酒”、“餐后酒”三种。“餐前酒”指正式进餐之前饮的各种混合酒,即开胃酒;“餐间酒”指正式进餐之前饮用的各种葡萄酒;“餐后酒”指用餐后喝的各种助消化的酒,如威士忌中的白兰地等。
在西餐中,正式宴会上每一个座位的餐桌上,都在刀叉和盘子的右上方摆着好几个高脚酒杯,包括凉水杯、红葡萄酒杯、白葡萄酒杯、香槟酒杯等。装红、白葡萄酒的两只杯子基本相同,或是大小略有不同;喝香槟酒的杯子则是另外一个样子,一般是高脚口杯或郁金香型瘦高杯子。
欧美人在吃酒菜时的饮食方式,往往与饮酒密切相关。选择何种酒杯,必须视菜单而定。在宴会、招待会等主要场合,几乎是每道菜配以一种特定的酒,使用一种特定的酒杯,要求严格讲究。讲求美食的法国,历来就有白酒配鱼、红酒配肉的不成文的规矩。
酒会上饮用的低度酒,以香槟最为常见。香槟在西餐中有“酒王”之称,口味清凉甘甜,由于此酒中气很足,开瓶时能发出清脆的响声,在高级宴会上,各桌同时开瓶,发出砰砰的响声,犹如鞭炮交鸣,给宴会增添隆重、热烈的气氛。
葡萄酒是西方人常用的佐餐饮料。按照通常的惯例,在开瓶前,应先让客人阅读酒标,确认该酒在种类、年份等方面与所点的是否一致,再看瓶盖封口处有无漏酒痕迹,酒标是否干净,然后开瓶。
开瓶取出软木塞,要让客人看看软木塞是否潮湿,若潮湿则证明该瓶酒采用了较为合理的保存方式,否则,很可能会因保存不当而变质。客人还可以闻闻软木塞有无异味,或进行试喝,以进一步确认酒的品质。在确定无误后,才可以正式倒酒。
请人斟酒时,客人将酒杯置于桌面即可。如果不想再续酒,只需用手轻摇杯沿或掩杯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喝酒前应用餐巾抹去嘴角上的油渍,以免有碍观瞻,且影响对酒香味的感觉。
西方各国的宴会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并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
在上酒的品种上,应按先轻后重、先甜后干、先白后红的顺序安排;在品质上,则一般遵循越饮越高档的规律,先上普通酒,最高级酒在餐末敬上。
温馨提示:西餐礼仪中瓶中剩酒可以存在酒店的冷柜或柜台里,下次来时再喝,这一点不失身份。
品茶礼仪——细味绵远悠长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叶产量堪称世界之最。中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无论在何种场合,敬茶与饮茶的礼仪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这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一、奉茶的礼仪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茶与咖啡是必不可少的招待客人的饮品。有客来访时,应先询问客人的喜好,再奉上饮品。
中国人偏好饮茶,但因地域不同,习惯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外国人则喜欢喝加入奶精和糖的茶,所以,在招待外国客人时,除了备好茶以外,还要准备奶精和糖。很多外国人非常喜欢中国茶,或者说是喜欢中国的茶文化。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人来访马上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倒得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果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则应摆在点心右边。
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如果是在茶楼里请客人品茶,尤其是有外国客人在场时,则应安排一些茶艺表演,让客人能够充分体会到中华茶文化的深蕴。
按照传统礼仪,饮茶分为嗅茶、温壶、装茶、请茶、续茶等环节。
——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各种茶盘中。
——装茶: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请茶: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姿态。
——续茶:往高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起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二、饮茶的礼仪
当奉茶者为客人奉上茶品,客人要以礼还礼,真诚道谢。
在商务活动中,当别人奉茶时,不要以手去接,以免增加奉茶者的困扰。但若是领导或长辈亲自给你奉茶,则要起身,双手恭敬地迎接。受人招待奉茶时,如无法说感谢,要点头致意,并以真诚的眼神回应奉茶者,决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会显得非常失礼,有失身份。
女士喝茶前应先用化妆纸将口红轻轻擦掉些,以免口红印留在杯子上。
喝茶时,不需要将杯垫一起端起,只需以单手端起茶杯,另一只手轻扶杯垫以防杯垫掉落即可。但若坐在矮几旁,则必须连同杯垫一起端起,以免不慎打翻。
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不应大口吞咽茶水,或喝得咕咚咕咚直响。品茶时,讲究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细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当遇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时,可用茶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切不可用手从杯里捞出来扔在地上,也不要吃茶叶或把进到嘴里的茶叶吐回杯里。另外,还要适当称赞主人的茶好。
咖啡礼仪——体味醇香浓厚的咖啡文化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喝咖啡成了都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咖啡,商务场合中,咖啡已成为必备的饮品。同茶道相比,咖啡文化在中国也逐渐受到重视。了解咖啡文化,已不仅仅是时尚的需要,更是现代白领必备的一项基本常识和礼仪。
服务人员端上咖啡时,一般会将杯耳向着顾客的左侧,以便顾客扶着杯耳加糖、加牛奶。通常是先加糖后加牛奶,用专用的咖啡匙轻轻搅拌。不喜欢加糖和加牛奶的,可把杯耳转向自己的右侧。
饮用咖啡之前,应先用咖啡匙充分搅拌均匀。搅拌后,要把咖啡匙放在碟子的外侧或左边,以不妨碍喝咖啡为宜。切忌将咖啡匙留在杯中,端起就喝。不要用咖啡匙舀着咖啡一匙一匙地慢慢喝,也不要用咖啡匙来捣碎杯中的方糖。这样既不雅观,也容易弄洒咖啡。
如果刚刚煮好的咖啡太热,可以用咖啡匙在杯中轻轻搅拌使之冷却,或者等自然冷却后再饮用。用嘴试图去把咖啡吹凉,是很不文雅的动作。
喝咖啡时,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捏住杯耳,慢慢地移向嘴边轻啜。不要满握杯耳、大口吞咽,更不要发出声响。
给咖啡加糖时,若是砂糖,不要用自己的咖啡匙去舀,应该用专用匙从糖罐中舀取,直接加入杯内;若是方糖,则先用糖夹子把方糖夹在咖啡碟的近身一侧,再用咖啡匙把方糖加在杯子里。如果直接用糖夹子或用手把方糖放入杯内,有时可能会使咖啡溅出,弄脏衣服或台布。原则上,喝咖啡时,端起碟子或托住杯底,都会显得失礼。除非举行酒会,或没有桌子依托时,才能端起碟子来喝。
添加咖啡时,不要把咖啡杯从咖啡碟中拿起来。
在餐后饮用的咖啡,一般都是用袖珍型的杯子盛放。这种小型杯的杯耳较小,手指无法穿进去。即使是用较大的杯子,也无需用手指穿过杯耳再端住杯子。正确拿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拈住杯把而将杯子端起。
是否在咖啡中加入奶和糖,全凭个人的喜好,由个人自行添加。替他人加糖、奶等,都是违反礼节的行为。
有时饮咖啡可以吃一些点心,但不要一手端着咖啡杯,一手拿着点心,吃一口喝一口地交替进行。饮咖啡时应当放下点心,吃点心时则放下咖啡杯。
另外,喝咖啡要趁热,因为咖啡中的单宁酸很容易在冷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而使口味变酸,自然影响到咖啡的口感。
如果在办公室或在家里请客人喝咖啡,主人还要为客人准备一杯凉白开水,使之与咖啡交替品尝,口味更显清纯。一般来讲,懂得喝咖啡的行家在饮用咖啡前都要先喝一口冷水,冷水有助于口腔清洁,使咖啡味道鲜明地浮现出来。
被合作伙伴邀请喝咖啡时,则要注意,不要只顾聊天而让咖啡冷却,这会有违主人的一番诚意。咖啡要全部喝完,才显得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