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属肝经湿热,为外寒所郁,则气不得通,而痛甚是矣。然《经》曰: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成病。实由肾气惫甚,酒色无度,渗利不及,以致浊气下流厥阴之分,或遇寒,或劳碌,则痛发作,有时乃湿热为标,而肾虚为本,故丹溪用参术兼补也。大凡疝症,不断房事,与浓味酒面,则不可治,疝症始于湿热在经,郁遏至久,又感外寒湿热,被郁而作痛,若只作寒论,恐有未尽。古方以乌头、栀子等分,加盐酒煎服之,名栀附汤,其效亦速,后因此方随症加减,无有不应,须分湿热多少而治之。丹溪曰:乌头治外束之寒,栀子治内郁之热,则内热外寒之理昭然矣,况二物皆下焦之药,栀子为乌头所引,则势下急速,不容少缓于胃中矣。若按之痛止者,尤属虚寒,须加肉桂,以姜汁丸服,若速欲定痛,用枳核,山楂核,荔枝核,川楝子,吴茱萸,各炒为末,白汤调服。
心肺在上属阳,肾肝在下属阴。肾者,肝之母。肝者,肾之子。肾肝同病,乙癸同源也。故凡肝经有病,必推化源,于肾如疝,为足厥阴肝经病,其脉环阴器,抵小腹控****,而痛者,皆肝之所属也。而《素问》又云:肾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则疵未尝不本于肾经为病者何?丹溪乃曰:疝主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夫肾水脏也。膀胱为之腑,膀胱为寒水所化,疝本寒湿之气所感,以寒召寒,其邪最速,而肾与膀胱为表里。《经》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故疝之挛急,而上冲心胃者,正肾邪之为病也。今人病疝,一有房劳,则其病便发而不止,故《圣济录》云:嗜欲劳伤,肾水涸竭,无以滋荣,肝气则留滞内结,发为阴疝,是疝之发于肾虚者多矣。若以肾经绝无相干为论,而治法不从化源,日以伐肝疏导从事,则病愈剧而难疗,更有下部稍受微寒,即发者,喻嘉言,所谓地气上攻也。投以大剂参术姜桂而安然,此浊阴之气结聚少腹,则阴盛极矣。切勿兼用四物补阴之药而护之,益增其病矣。
导气汤
治寒疝疼痛。
木香(三钱) 茴香(二钱) 吴茱(一钱五分,汤泡) 川楝子(四钱) 长流水煎服。
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荣卫不调,故成疝。川楝入肝畅气舒筋,则无挛急之苦,故以为君。木香破气,善调营卫,故以为臣。茴香接引诸药入小肠,且开任脉,故以为佐,茱萸之性,彻上彻下,心腹俱通,故以为使。三焦一气得灵则宣,遇寒斯阻,故以温剂宣之,所以胜寒气而开魄门之路,水用长流,取其源远而通,引气下行耳。
乌药散
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
乌药(槌碎,姜酒浸一宿) 木香 茴香 良姜(炒) 青皮(去白) 槟榔(各五钱) 川楝子(十个,用巴豆七十粒,打破同麸炒,川楝子黑色,去麸与巴豆,只用川楝子) 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痛甚者,炒生姜,热酒服。
治阴丸肿大,痛不可忍。
荔枝核(十四枚,烧存性,须用新者佳)沉香,大茴香(炒)木香,青盐,食盐各一钱,川楝肉,小茴香各二钱,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热酒调下。
茴香丸
治疝气,神效。
茯苓 白术 吴茱萸 山楂核(各一两) 枳实(八钱) 橘核(三两) 荔枝核(一两) 八角茴香(一两,炒) 炼蜜为丸,重一钱五分,空心细嚼一丸,姜汤迭下。
当归四逆汤
当归尾(七分) 附子(炮) 官桂 茴香(炒) 柴胡(各五分) 芍药(四分) 玄胡索川楝子 茯苓(各三分) 泽泻(二分) 水煎空心服。
木香楝子散
疝气久不愈者,服此神效。
石菖蒲(一两,炒) 青木香(一两,炒) 萆 (五钱) 荔枝核(二十枚,炒) 川楝子(三十个,巴豆二十枚,同炒黄赤色,去巴豆不用) 为末,每服二钱,入麝香少许,空心炒茴香盐酒调下。
羊肉汤
治寒疝,腹痛里急。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寒者加用) 羊肉(一斤),水八碗,煮取三碗,温服一碗,一日饮尽。
疝痛神效方
痛甚气冲心下,筑塞欲死,手足冷者。用硫黄不拘多少,火中熔化,即投水中去毒,研细,荔枝核、橘子核炒黄,陈皮焙燥,各等分,为末,饭丸桐子大,每服四五丸,酒下。甚者,不过六七丸,不可多也。
宽胀散
治妇人阴疝。
槟榔 官桂 木香 沉香 大腹皮 青皮(各一钱) 香附 小茴香(各一钱五分) 姜水煎服。
青木香丸
治肾冷疝气胀疼。
用吴茱萸一两,分作二分,酒醋各浸一宿,焙干,香附子一两,筚澄茄、青木香各半两,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或乳香葱白汤亦可。
一方治疝气肿坠疼痛。
用猪脬一个,去尿,以小茴香、大茴香、破故纸、川楝子各等分填半满,入青盐一块,缚定,好酒煮熟,先食猪脬,以酒下之。将内药晒干,或焙干碾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
甘草黑豆汤
解百药毒,兼治筋疝,茎中痛胀,不堪春方,邪术所致。
甘草梢(二两) 黑豆(半升) 水煎服。
葫芦巴丸
治大人小儿盘肠,奔豚疝气,偏坠阴肿。
葫芦巴(炒,一斤) 茴香(炒,十二两) 吴茱萸(汤洗七次,炒,十两) 川楝子(炒,十八两) 大巴戟(去心,炒) 川乌(泡,去皮、尖,各六两) 为末,酒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下,小儿五丸,茴香汤吞下。一方,加黑牵牛。
偏坠初起,用穿山甲、茴香二味为末,酒调下,干物压之,外用 牡蛎,高良姜等分,为细末,津调,涂于肿大之处,须臾火热,其痛即安。
一方肥人肿疝寒热。用五苓散,加茴香煎服,神效。
木香金铃丸
治疝气,外肾肿痛如神。
木香 乳香 没药 大附子(泡去皮、脐) 人参 全蝎 玄胡 小茴香(盐水炒) 川楝子(去核,各等分) 上为细末,好酒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黄酒下,其痛即止。
神妙丸
治疝气,小肠气,膀胱气,盘肠气,木肾气及偏坠下部等症。
木香 荔枝核(一钱,半捣碎,炒黄色) 硫黄(熔化,倾入水,取出研末,三分)沉香 吴茱萸(盐、酒炒,一钱) 川芎(盐水煮透,取起切片,五分) 橘核(各一钱) 乳香(一钱) 大茴香(一钱五分) 上为末,酒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
香楝酒
治偏坠气。
南木香 大茴香 小茴香 川楝肉(各三钱) 上作一服,锅内炒至香,入葱白,连须五根,用水一碗,淬入锅内,以碗合住,候煎至半碗,取出去渣,加好酒半碗和入炒盐一茶匙,空心热服。至痛者,一服立愈。
雄矾散
治阴肿,大如斗核痛。
雄黄(一两) 白矾(二两) 甘草(五钱) 水煎,先熏后洗,神效。
金铃子丸
治钓肾气,膀胱偏坠,痛不可忍。
川楝子五两,锉作五分,一分用斑蝥一个,去头、翅,同炒,去斑猫。一分用茴香二钱,盐五分,炒熟,去盐,留茴香入药。一分用黑牵牛三钱,同炒,去牵牛。一分用破故纸三钱,同炒,留故纸入药。一分用萝卜子一钱,同炒,去萝卜子。上将楝子去核,同破故纸炒香,焙干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空心下。
又方治****溃烂,****脱露,名为脱囊。用紫苏叶茎为细末,如烂,干敷,如未破用香油调涂,将青荷叶包上,内服芩连、甘草、木通、当归之类,多得保全,患者勿惧。
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夫疸病有宜清者,是壮年气实,湿热郁遏,小便短少,其脉实数,宜利小便,茵陈五苓散之类。有宜汗者,是湿热郁于表也。必身痛恶寒,宜桂枝黄 汤之类。有宜温者,是脾胃有寒饮不运也,宜茵陈附子干姜汤。
《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黄者脾之色也。人身之神,贵于藏而默用,见于外则内虚矣。疽者,因脾土有亏,失于运化转输不及,湿热逗留浊气拂郁而然,故书曰: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实因脾虚为本,而湿热是标也。有因病久身痛,肩膊背强,二便俱涩,遍体面目爪甲,视物皆黄,溺如屋尘水者,此真疸也。若不因病后,但胃气乍伤,淡黄口秽,目眶浮肿者,此胃热也。若淡黄色而妨食,不渴时泄者,此胃怯也。若蒸热深黄,腹胀嗜土,口渴溺黄者,此疳热也。若周身痛,面色如熏黄者,湿病也。若身不痛而色如橘黄者,黄病也。若因母久疟或母病黄,而致生下彻黄者,即胎黄也。又有潮热而二便赤涩者,乃脾土与心火相搏,名为阳黄。如脾肾虚寒脉沉而细,身冷自汗,泻利溺白者,乃阳虚不能以化阴寒之凝聚,名为阴黄。更有脾弱而痿黄者,治法总宜理脾为上,而导水次之,大人多因虚损以生湿,久而成热,主乎脾肾。小儿多因实热以内郁,蒸而成湿,主乎肺胃,湿热相合而成疸,宜分阴阳,别虚实,以治之。
实热者,其脉必洪数,若脉微涩者,即属虚弱也。仲景云:发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同,宜小建中汤。海藏曰:内感伤寒,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变生黄,非外感而得,只宜理中大小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陈也。盖脾胃为湿热所伤,久之气血渐弱,必兼补养,如参术健脾,当归和血,秦艽散湿,使正气盛,邪自退也。
《经》曰:溺黄赤,安卧,目黄者,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疸,《经》言溺赤,及已食如饥者、热之故也。安静嗜卧,湿之征也。黄为中央戊已之色,多属于太阴脾土,脾不能胜湿,复挟火热,郁而生黄,譬之 面相似,湿热相搏其黄乃成,然湿与热,又自有别,湿家之黄,色暗不明,热家之黄,色光而润也。汗出沾衣,色如柏汁,此名黄汗。仲景谓汗出浴水,水从孔中,湿与热而成。食伤谓之谷疸,多因郁闷之人,而谷气抑郁,不得四达,脾受肝木之贼,谷入不能长气于胃阳,而反动风于脾阴,胃聚其湿热,而蒸为腐败之浊气,下伤膀胱,故食则头眩,小水不通,一身尽黄。诸失血后,多面黄,盖面色红润者,血荣之也。血去则面见黄色,譬诸树叶,春夏华而绿,秋冬萎而黄也,宜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疟后多黄者,脾阴虚而土色自见也,理脾为先,亦有通身俱黄,但不及耳目为异。酒伤名曰酒疸,酒为湿热之最,久积不行,上触而为呕恶为懊 ,小水不利,不能食也。女劳疸微汗出而额色黑,手足心热,日晡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而小便自利,或谓交接入水所致,相火从水中上炎,合于心之君火,烟焰之色,透于额矣,手足心热,内伤皆然,日暮阳明用事,阳明主阖,收敛一身之湿热、疾趋而下,膀胱因而告急,其少腹满,小便则自利,大便则黑而溏者,膀胱畜血之验也。腹如水状,实非水也。正指蓄血而言也。如多渴而腹胀者,难治,此宜清热利水药中,加以消瘀行血,如琥珀、丹皮、红曲、红花、桃仁、延胡、蒲黄、五灵脂、韭汁之类。
有等肾虚,不能行水,以致水湿上浮,郁久则热,湿热上蒸,亦乃目睛面色俱黄,此宜以金匮肾气,加麦冬作汤饮之,其两尺必迟缓无力,腿脚酸软可验,故小便色白自利,及有虚寒脉候,非大温补不可,盖阳气宣扬,阴黄自退,若误用凉药分利,水枯面黑而死。
夫黄胆者,暴病也,仲景以十八日愈,若食劳疳黄,俗名黄胖乃久病也。甚有久不愈者,古人以针砂醋矾之类,伐肝,以术米枣肉之类助脾,实人及田家作苦之人宜之,若禀质柔脆,以补为攻可也。惟秦艽一味,诸黄常用极妙,以能逐阳明经湿热,从外而散其功效既臻,而性复和平,不险峻也。不可妄投凉药,愈伤脾胃。小便不利,无汗为实。小便自利自汗为虚。小便色白,不变为无热。小便色变黄赤为湿热。年壮气实,脉大易愈。脉小溺利,不渴者生,脉洪泄利,而渴者死。寸口近掌处无脉,口鼻冷有黑色起者死,疸病渴者难治,不渴者易治。疸毒入腹,喘满者死。老人气虚脉微难瘥,黄胆日久,变为黑疸,死不治,气实者,急以土瓜根捣汁六合,顿服,黄水从小便出即愈。
茵陈五苓散
治酒积黄胆,小便不利,清热去湿。
茵陈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土炒,各一钱) 桂(三分) 水煎服。去茵陈即五茯散原方。
土虚则受湿,湿生热,湿热乘脾,中央之黄色乃见,酒亦湿热,故并治之。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猪苓、泽泻则水液分于膀胱,佐以白术、茯苓则土旺可以胜湿,桂之为用,能令诸药直达热所,为向导之兵也。
小温中丸
治黄胖。宜藜藿者,以内无浓味,但燥湿而已。
针砂(一斤,醋炒为末) 苦参 山楂 吴茱萸 白术 苍术 川芎 神曲 香附为末,醋糊丸,桐子大,米饮下五十丸,宜忌口。轻者不过五六两即愈。
又方皂矾不拘多少,砂锅内烧赤醋点之,蒸烂枣肉为丸,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最佳。
三黄散
治三焦湿热发黄。如目黄是上焦湿热,胃疸是中焦湿热,溺黄是下焦湿热。
大黄(炒,一两) 黄连 黄芩(各五钱) 为末,用二钱,水煎服。
茯苓渗湿汤
治黄胆寒热呕吐。
茯苓 泽泻 茵陈 猪苓 黄芩 山栀 黄连 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枳壳 水煎服。
《千金翼》治黄黑疸。
当归(三钱) 桂心(六钱) 干枣(十七枚,去核) 麦冬(一合) 大黄(一钱) 茵陈黄芩 干姜 茯苓 芍药 黄连 石膏 人参 甘草(各二钱) 一方有黄 。水煎作四服。
赤茯苓散
治黑疸。
赤小豆(三十粒) 茯苓 女萎(各六铢) 雄黄(一铢) 瓜丁(四铢) 甘草(一铢)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余四味为散,和服,令吐黄水。
小温中丸
治疸。又能去积食。
苍术中 川芎中 香附上 神曲下 针砂(醋炒红)下。
黄散
治黄汗。
黄 (蜜炙) 赤芍药 茵陈(各二两) 石膏(四两) 麦冬(去心) 豆豉(各一两)每服四钱,姜水煎温服。
葛根汤
治酒疸。
枳实(麸炒) 栀子仁 豆豉(各一两) 甘草(炒,五钱) 葛根(二两) 每服四钱,水煎,食远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