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决战,楚军主力丧失殆尽,完全失去了护卫郢都的能力。吴军乘胜追击,楚军节节败退。令尹子常已逃,其他将领死的死,伤的伤,楚军顿失所依,根本无法抵挡吴军势如破竹的凌厉攻势,一败涂地,逃到清发水(今湖北安陆县)一带,才稍事休息。楚军一面在这里准备船只以求渡河,一面勉强布阵预备抵挡吴军的进攻。
孙武等人率领三国联军跟踪追击,也来到了清发水附近。见楚军已有所防备,并在准备渡河,吴王阖闾便想下令立即进攻,将楚军全部歼灭。这时夫概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被围困的野兔,逼急了还要拼死挣扎一番,何况这些陷入绝境的手持武器的人呢?如果联军现在立即进攻,楚军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不免一死,他们就会齐心协力拼死一战。不如我军暂时不攻,使他们急于设法渡河逃跑。一旦楚军开始渡河撤退,联军立即开始进攻,到那时,楚军中已经渡河的士兵就会拼命的奔逃,正在渡河的人则急于赶快抢渡过河脱离险境,而后边的士兵必定孤立无援。所以我军应“半渡而击之”。孙武等人肯定了夫概的说法,于是暂停攻击。
楚军果然中计,开始有计划的渡河退却。当楚军渡过约三分之一人马时,吴军却发起了猛烈进攻。联军士兵像潮水一样向清发水岸边扑来,同楚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诚如夫概所料,楚军人人争相夺船逃命,吴军趋势击杀,一举渡过清发水,继续跟踪紧迫楚军逃跑的残部。
楚国援军全军覆灭,使楚国完全丧失了利用汉水天险继续阻滞联军、重新集结兵力的可能性。吴军所到之处,势犹破竹,大军渡过了汉水天险,开始挺进郢都。此时,郢都已完全暴露在吴军强大的攻势面前。由于楚军两大主力的先后被歼,楚边境的军队远水救不了近火,吴军很快攻至郢都城下。楚昭王见大势去矣,仓皇携胞妹和几个近臣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避难随国。
公元前506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吴王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军攻陷郢都。
孙武等人率军千里转战,直下三关,进逼汉水,柏举决战,大获全胜,穷追猛攻,终破楚入郢。这是春秋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所以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称其为“东周时期的第一大战争”。
阖闾、孙武、伍子胥等人统率吴军浩浩荡荡开进楚都郢城,楚国君臣狼狈逃离。楚昭王先是逃到郧城,后又逃到随城,等待时机卷土重来,逐敌复国。
进入郢都后,阖闾、孙武、伍子胥等人各有不同的心态。阖闾经过多年的努力,励精图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打败了强楚,他称霸中原的野心也更加张狂,更加明显地显露出来。对于伍子胥来说,自己背井离乡,四处逃亡,历尽了人间的沧桑,尝遍了不幸的苦酒,家仇如山,身恨似海,让人日夜衔思,怒火填膺,唯求手刃仇人,报仇雪恨。但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因为自己终究以胜利者的身份踏上这片洒满泪血的土地,真让人百感交集,万般慨然。而对孙武来说,这次战争,是他的兵法的实战运用,并且成功了,他感到由衷高兴。但他看到尸横遍地的情景,也深切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心中难免又有几分不快。
进入郢都后,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只有孙武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做事。他没有立即追赶捉拿逃亡的楚昭王及其重臣,而是赶紧派人去开坝放水,不能让百姓总是受水淹之苦。接着为众将记功,出榜安民,盘仓查库,安置降兵,赈济灾民。之后,他还派专人守候王官,把宫中所有的人员都集中到后宫,不让任何人随意出入,一是担心楚军将士对他们不利,同时也担心这些人会有楚军的嫡系,对吴王造成伤害。
放水的兵丁仍乘木排、竹筏到赤湖,将四周用沙袋堆砌的坝挖开几个缺口,先让赤湖里的水从四处往外淌,淌到其他河流淘塘里去,然后注入漳江,再把那条新挖的河道堵塞,赤湖里的水就只出不进了。经过孙武的努力,不到三天,天气晴好,大水全部退去,田园、村庄、河流、道路、树木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当一切都安排妥当,人民的生活开始进入正常化,孙武也渐渐得到了民心时,阖闾就急召孙武,与其商议进兵随城,活捉楚昭王的事情。阖闾犹豫了半天,说了许多关心、感谢孙武的话,又问了问城中百姓的情况,之后才说:“寡人欲亲自率兵,攻打随城,令楚王无喘息之机,免生后患,先生意下如何?”
孙武早就明白吴王阖闾的意思,沉思了片刻,诚心地劝道:“随城地处险阻,蛮族众多,如果大王带兵前去,不幸误闯蛮邦,蛮族必定会群起而袭吴。这蛮荒之区,实在不是大王亲征之地呀。”
吴王阖闾听了孙武的话,知道孙武不支持自己继续追赶楚王,难免心中有一丝不快,但又不甘心就这样放跑了自己的老冤家,十分忧虑地说:“如果这一次放走楚王,日后他一定会寻机复仇的。”
孙武并不同意吴王阖闾的意见,但也不反驳他,而是把话题转移到另外一个阖闾关心的话题上,他说:“要想做一个明君,与其穷追已经逃跑的国君,不如向随民施仁政,收复民心归吴,才是上策。”
这种做法对于吴王阖闾来说是一种两全之策,这样做不但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也能够收服民众,得到民心,这种一石二鸟的计策一下子引起了阖闾兴趣。他眼里顿时放出了奇异的光芒,满脸笑容地示意孙武继续说下去。
“依臣之见,先派遣密探,到随城制造舆论,广为宣传,一来为大王在随城布恩施惠,宣扬大王德行;二来安抚当地百姓,使其民心归向主公。等时机成熟后,诏令悬赏,生擒楚王……”孙武不紧不慢地说出了自己的计谋。
阖闾听到孙武的计策之后,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连忙称赞道:“妙,实在是妙!”
于是,孙武派亲信去随城。他们一个个都是孙武专门训练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能够分辨事情的真伪,机灵聪明,忠心耿耿。潜入随城官邸没有多久,就都身居要职。在自己的官位上,他们一方面施恩于民,不断宣扬吴王德政,以收反间效果,使人民怀疑楚昭王;另一方面开始熟悉随城宫中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偷偷地打听楚的下落;不久之后,随城内除了一些忠贞老臣、乡野顽儒以外,年轻无识者多被密探的甜言蜜语所感,纷纷倾向吴国。
这时,孙武的亲信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秘密传下告示:生擒楚王者,重赏黄金百两,吴王亲封高官。“告示”刚一传出,就有大批随城青年跃跃欲试,报名要活捉楚王。城内一片沸腾,沸沸扬扬,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喊着:“活捉楚王,投奔吴王,要什么就有什么!”也有的说:“提了楚王,可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有唱有和,议论纷纷,那些忠贞不贰的老臣赶紧悄悄把这些情况透露给楚王,并奏请楚王移往三百里外的深山避难。楚昭王听众劝告,躲到深山里去了。
这时,阖闾接受了孙武的意见,不打算进攻随城。命令吴军到校军场驻扎。吴王一行人前往楚宫。到了楚宫门前,众人下马,欢声雷动,鼓乐震天,前呼后拥,来到楚王大殿之上。文武上前贺喜,然后侍立两旁。阖闾命在龙案两旁设下了两个座位,一个是主将孙武的,一个是副将伍子胥的,以此来表示对二人的敬重。因为,吴王觉得他之所以有今天,不能忽略了他们的功劳,他们二人就如吴王的左膀右臂。待所有的事情完毕之后,阖闾吩咐人准备酒宴,大摆筵席,庆贺入郢的胜利。
阖闾心情激动,兴奋异常,兴高采烈地坐在宝座上,环顾这座高雅雄伟的殿堂,心醉神怡。醉于心则溢于表,他用肥胖的双手用力地拍了拍座椅的扶手,大声地说:“从今天起,这座富丽堂皇的宝殿就是我的了,楚王的这把交椅,从现在开始,就由我来稳坐安享了。”
这时满朝文武都为了迎合阖闾的情绪,都陪着阖闾开心大笑。这时,只有一个人心如刀割,眼泪扑簌簌地落在胸前,滴在衣服上,他就是伍子胥。
俗话说:人不伤心不落泪。伍子胥再一次回到了这个充满悲痛、哀伤地都城,触景伤情,当年父兄和全家三百余口被害的往事就如昨天一样,历历在目。父亲伍奢正是在这座殿堂上诤谏平王而被关进监牢;兄长伍尚被骗进郢都,连宫门都没能进,就被关进死牢,与父亲监押一处,后来父子被双双杀死。自己被逼单身逃走之后,平王竟然残忍地把全家上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杀戮。想起这悲哀的一场场、一幕幕,伍子胥怎会高兴呢?
阖闾正开心地应对着朝中的大臣,突然发现伍子胥沉默不语,面露痛苦之色。于是,就大声地说:“我们要笑,就笑个够,尽情地笑;伍子胥哭,让他哭个够吧,他不能不哭。”
同是天涯沦落人,伍子胥与伯嚭有着相同地遭遇。伯噽也想起以前逃亡的遭遇,不由得泪如雨下。这时,阖闾大声说:“伍将军请收泪,尊府大仇,孤家并未忘却。明日孤便命人将楚王的宗庙拆毁。”因为他还记得,当年伍子胥曾托人带口信给平王:胆敢杀害伍家的人,将来必毁其宗庙。
伍子胥听到这里,非常感激阖闾仍然记得自己当初的誓言,不由得感激流泪,急忙跪地说:“多谢主公!”
孙武一直坐在旁边沉默不语,听到阖闾这句话后,不得不开口:“主公不可拆毁楚国宗庙,因为拆除楚之宗庙便意味着灭楚。依臣之见,还是存楚为宜……”
“为什么?”孙武还没有说完,就被阖闾气愤地打断了,“我得到伍子胥这样的人才,又得到了大帅的帮助,劳师袭远,领兵伐楚,经五战而入郢都,难道徒劳往返,把郢都再让给那弃城而逃的懦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