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出穆陵关继续向南,这里仍然是齐国的土地,有齐军驻守,不过这里已经离齐鲁边界不远了。很快,孙武就来到了齐鲁两国现在的边境,位于蒙阴的堂阜,再往南走,越过汶水,就是鲁国的地面-。
孙武来这里,一是想观察一下齐鲁边境的情况,二是想到浮来山下堂阜水发源地,亲自看一眼一代贤相管仲破枷脱囚的地方。
孙武站在管仲破枷脱囚处,心里生出无限感慨。一方面他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而感动,另一方面为鲍叔牙帮管仲脱险的计谋所折服。
另外,他还为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完成春秋霸业而由衷地敬佩不已。
踏着前代伟人的足迹,孙武心中也有许多渴望,许多理想,他多么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管仲那样,辅佐明君,建立千秋功业啊!他期望着有一天这个理想能够实现。
孙武在齐国南部考察了两个多月,深秋时节回到了国都临淄。虽然这不是孙武第一次来到都城,但是以前他却没有真正对这个城市进行细致考察研究。
临淄是齐国的都城,是齐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经济管理中心。
临淄城历史悠久,太吴伏羲氏兴起就在这里。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
古帝少昊的时代,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曾聚居在这里。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
殷商时期,有姜姓逢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太公姜尚封国之初建都营丘,六世胡公曾一度徙都薄姑,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又徙都临淄,算来已经300多年。
在齐国历代国君的经营下,齐都临淄已发展成为拥有六万人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东方大都市。
孙武这次来临淄,与以前的目的不同,主要是为考察临淄及周围的地理环境,为撰著兵书和以后统兵打仗作准备。
孙武安排好住宿,独自一人走上街头,沿着城墙与护城河,边走边看,细心观察。
临淄城因紧临淄水而建,故名临淄。淄水源出原山之阴,沟通九条大山谷,有十数条河流注入,流经天齐渊、稷山、牛山到临淄城东,进入开阔的平原。河道窄的地方只有半公里地左右,宽的地方有几公里地,两岸陡立,有10多米高。
雨季洪水下泻,河水暴涨,舟船不通。虽然在旱季,水势依然很大。可以说,淄水就是临淄城一道不可逾越的护城河。临淄城由近似长方形的大城以及西南角的小城组成。大城南北长约五公里,东西宽大约4公里,是官吏、平民以及商人们住的地方。小城南北长也有两公里,东西宽约一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官城。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墙基宽30米左右。大城有东、西门各一座和南北门各两座,小城东、西、北门各一座,南门两座。南、西、北护城河与淄水相连。城内交通干道四通八达,有十条大道与城门相通。从当初选址建城,到以后的多次建设,前后相辅相成,大大增强了城池的防卫功能,使整个都城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卫体系。
第二天,孙武骑马出了临淄城,察看临淄城周围的防守体系。孙武在齐都周围的山岭沼泽中考察了近半个月。
这里多变的地形、秀丽的山水都给了他无限的灵感。孙武一边仔细考察,一边结合读过的古兵书,认真进行着分析和总结。孙武察看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分析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行军和排兵布阵的对策。孙武认为,队伍在通过山地时,必须在靠近有水草的山谷,并且居高向阳的地方驻扎,当敌人占领高地,最好不要仰攻。队伍在横渡江河时,应该远离河水驻扎。
如果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要等敌人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当队伍走进了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在这些地方长时间逗留。如果同敌人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尽量要靠近水草,最好还要背靠树林。如果在广阔的平原作战,要迅速占领开阔地域,而主要的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渡河作战的时候,如果上游下雨,洪水突至,就要严禁涉水,应等待水流平稳后再通过。通过“天涧”“天中”“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时候,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一个称职的将帅,就应该做到让自己的队伍远离这种地形,而设法让敌人靠近它,并合理利用这种地形去攻击敌人。
孙武还认为,打仗不在于兵力多就好。只要不轻敌冒进,查清楚并善于利用好周围的地形,摸清敌情,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最后集中兵力完全可以消灭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武从都城临淄回家后,在家一边研读兵书,一边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记录着对军事谋略、军事实战的心得体会,不知不觉一个冬天过去了。春暖花开,孙武打算继续外出考察。这一次,他打算到别的国家去游历一番,首先到哪个国家呢?
思来想去,孙武想到了邻国鲁国。鲁国距离齐国最近,很容易到达,到鲁国可以看一看鲁国的都城曲阜,还有齐鲁长勺之战的古战场长勺。
另外,孙武很早就知道“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所以也是与周关系最近的小国。
鲁国是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颂。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概括讲来,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可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五大方面。当然孙武到鲁国,主要目的不是研究礼仪,而主要是军事。
但是首要问题是,如何去鲁国呢?因为这毕竟是到另外一个国家,怎么才能通过边境的盘查,孙武自有办法。当时齐国商业非常发达,名冠各诸侯国。
齐国最主要的资源是盐是其他国不能比的,而盐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各诸侯国对盐的运输基本上不加干涉。
孙武以贩运海盐者的身份,很容易就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
鲁都曲阜不大,不及齐都临淄的五分之一,城防也远不如临淄城坚固,更比不上齐都临淄繁华,但却处处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孙武随商人们安顿好住宿,便走出驿馆,对曲阜进行了一番考察。
在别人的介绍下,参观了鲁国的档案图书馆,他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周易》,还有鲁国的一些档案资料以及鲁史《春秋》,真切地感受到了“周礼尽在鲁”的说法。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孙武发现鲁国真正的情形是“三家强大,公室衰微”。
三家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又被称为“三桓”。三桓各自培植私党,彼此明争暗斗,鲁君的势力早就衰弱不振,鲁君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国势岌岌可危。周礼在鲁国形同虚设,早已是名存实亡。
孙武看到这一点,也更深地体会到要使国家富强,只有走富国强军之路。在礼与利两者中间,孙武选择了利。这也成了孙武军事谋略思想的出发点,与利符合就行动,否则就只能是静观其变,等待合适的时机,不能作无利的事情。
几天后,孙武专程来到位于曲阜以北的长勺,实地考察齐鲁长勺之战古战场。长勺之战是齐桓公继位第二年,对鲁国发动的一场战争。
长勺之战前,管仲曾经极力劝谏齐桓公,不要发动这次战争,但是齐桓公一意孤行,为报鲁国支持公子纠与自己作对的仇恨,同时也想乘乾时之战的余威,将齐国的军事力量发挥到极致,于是采取了贸然进攻鲁国的行动。
当时,齐鲁两军在长勺摆开战场。齐军仗着人多势众首先发起冲击,企图一举歼灭鲁军。鲁庄公本想擂鼓迎击,被自愿前来参战的鲁国人曹刿阻止了。
曹刿是一位头脑冷静的指挥员,他等到齐军向鲁军发起第三次冲锋后,才让鲁庄公击鼓下令向齐军反击。鲁军一个冲锋反击就把齐军打垮了。
齐军大败,鲁庄公急着追击,又被曹刿拦住,他下车察看齐军退走的路径,登车观望败逃的齐军阵容,确认齐军确实败退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就这样,鲁军一直把齐军赶出鲁国国境。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也是著名的典故“一鼓作气”的来历。
孙武在很小的时候,就曾经几次听爷爷讲过这个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他对曹刿的足智多谋与沉着冷静越来越佩服。
今天竟然能够与长勺古战场这么近距离接触,孙武有说不出的兴奋,同时也对于这次大战有了更深的体会。
孙武认为,齐强鲁弱,势在齐军方面。曹刿的聪明在于避实击虚,善于制造和利用势。
曹刿把握时机,一举击败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讲的正是战场上双方势的相互转化。
孙武关于势的分析,构成了他后来兵法十三篇中《势》篇的基础。
孙武游历了齐鲁山川,考察了乾时、长勺等古战场后,感觉还需要再到另外一个国家看看,到哪个国家呢?
思来想去,孙武决心去晋国看一看。
对于晋国,孙武还是比较熟悉的,特别是晋国在城濮战役中一战成名,令各国为之侧目。孙武对这段战争故事当然非常清楚。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雄霸中原。
另外,孙武对晋国的国内形势,也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给他讲过曾祖父田桓子出使晋国的故事。而且晋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非常强大,晋文公还曾经继齐桓公之后,成为让各国敬仰的春秋霸主。不过,曾祖父的时代离现在已经有些年头了,不知道晋国现在的情况变得怎么样了?
孙武怀着急切的心情,打点好行装,跟上齐国的商队,踏上了去晋国的路程。晋国可要比鲁国远多了,对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走到的。孙武和那些能吃苦的商人一样,横渡黄河,翻越太行,一步步走到了晋国。
晋国是周王室的北邻,它是周王灭掉唐国后建立的一个侯国,始封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孙武小时候就听长辈讲过“桐叶封弟”的故事,当时,周成王亲政当天子时,叔虞还小。
一天,成王同这个小弟弟玩耍,把一片桐树叶剪成一个圭形送给叔虞,并开玩笑说:“我就以这个封你为诸侯吧!”这句话被周公听见,就要求真正兑现。
成王说:“我是和他开玩笑的。”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
于是成王就封叔虞于唐,建立了唐国。叔虞的儿子燮父把都城迁到晋水旁,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后来称霸的晋国。
晋国是继齐国之后第二个称霸的大国。公元前636年,重耳当上晋国国君以后,安定周王室,扩充军队,把原来的两路大军扩大到三军。同时,晋国确立了军中元帅的建制,由元帅统领三军。此外,采取尚贤任能的用人方针,晋国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晋国的军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队。其后,晋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先后进行了晋秦崤之战,晋楚城濮之战,晋楚之战、晋齐之战,通过这些大的战役,晋国确立了自己的威信,并最终成为春秋霸主。
孙武以齐国盐商的身份,每天穿行于市井街头,时间不长,便了解了晋国的许多情况。
在军事方面,晋国虽然表面上很强大,有兵车4900乘,但是战斗力却不强。
在政治方面,晋国也同鲁国一样,君主权力衰落。晋国的大权被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卿掌握。六卿之间为争夺公室权力,互相残杀,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孙武还了解到晋国六卿各自制定了自己的田亩制度和税收制度。孙武把晋国六卿的情况做了认真地比较分析,并进行了大胆地预测。
孙武认为,晋国六卿中,范氏、中行氏的亩制小,税收重,士卒众多,贵族非常富有,但是互相争权夺利,战事频繁,所以,如果灭亡的话,他们肯定首当其冲。
在范氏、中行氏之后,依次灭亡的应该是智氏、韩氏和魏氏,因为这些国家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纷争,但是他们都缺乏一种上进心。通过分析,孙武得出,晋国六卿中只有赵氏能够实现富国强兵,成为未来的大国。
因为赵氏田亩大,而且免征赋税,百姓富裕,赵氏自身相对俭约,虽然养得武士少,但是农民非常富裕,全国上下同心,从这点说,将来晋国一定是赵氏的。
孙武之所以对晋国六卿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根本的是他认为,君王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爱护自己的子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民心,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国强兵。孙武这次晋国之行,长了很多见识,感触很深,不久,他就返回了齐国。
通过实地考察,孙武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兴起了著书立说的念头。
可是,俗话说:想着容易干着难。要自成一家之言,使其所立之“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并非易事。很多时候,为了阐明一个规律或者说明一件事情,足足要反复研究思考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但孙武不怕困难,埋头苦干。他决心写出一部兵法上的宏观巨著。